壹、國際因素(1)起源:根據基因檢測、遺址考古、原住民語言學研究等途徑綜合判斷,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辣椒人工繁育的年代不會晚於6000-6001年前,甚至在秘魯、墨西哥、玻利維亞、巴西北部的洞穴中已經發現了7000-9000年前的人工種植辣椒種子(辣椒)。其中,秘魯的吉塔羅洞穴和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的奧卡莫洞穴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人工種植辣椒種子。
在東太平洋秘魯奇克馬谷的Huaca Prieta有壹個早期南美土著遺址。考古發現表明,當地土著最遲在公元2000年前就已經人工種植了辣椒。今天位於墨西哥南部的Chiapa decorzo的考古發現表明,1600年前,土著人在他們的飲食中使用了微量的胡椒――在當時使用的陶器中發現了胡椒的殘留物!薩爾瓦多1400年前的瑪雅文明遺址也發現了胡椒種植的痕跡。在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發現了1000年前人工種植胡椒的痕跡。
墨西哥西北部(美國西南部)最早的人工栽培胡椒考古發現是在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末期。辣椒種子碳14的檢測結果顯示,大約是760年前(正負55年)。表面上看,美洲土著在哥倫布六月到達前幾個世紀就把辣椒帶到了北美大陸,而不是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的,是在19世紀後期由歐洲移民引入美國的!
(2)傳播:哥倫布原本預計通過海路到達東方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但在1492年6月中旬,他到達了加勒比海及其沿海地區(巴哈馬群島、古巴及周邊幾個島嶼)。在加勒比海發現胡椒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將胡椒帶回歐洲,並傳播到其他地方。這種香料開始聞名於世。
因為哥倫布等人起初認為胡椒是胡椒的壹種,所以紅辣椒得名。但事實上,辣椒和胡椒在物種層面上沒有任何關系。據記載,1493年參加哥倫布第二次遠征的船醫尚卡是第壹個從西印度群島把辣椒帶回西班牙的人。他早在1494就對辣椒的藥用功效做了詳細的記述。
在哥倫布把辣椒帶回歐洲後的300多年裏,歐洲人都認為辣椒產於印度,因為哥倫布確實認為自己到達了印度。當時,昌卡首先抵達歐洲大陸最西端的港口城市裏斯本,然後從這裏將辣椒傳播到世界各地。推測在15世紀末,葡萄牙人通過海路將辣椒帶到了印度次大陸。
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探險隊在第壹次地理大發現環球航行中發現了這裏,麥哲倫在這裏被當地土著砍死。1542年,西班牙人以菲利普親王的名字將該島命名為“Las Filipinas”,成為菲律賓名稱的由來。西班牙殖民者也將胡椒引入菲律賓。據史料記載,胡椒是在明末,即公元16世紀,由葡萄牙或西班牙船隊從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經海路傳入中國的。
二、國內因素(1)自然因素:胡椒雖然在明末傳入中國,但今天仍能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種植,無疑與我們國內的自然因素是分不開的。辣椒適宜種植溫度約為15-34度。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5-30℃,萌發所需時間為5-7天。當溫度低於15℃或高於35℃時,種子不發芽。
花椒對水分條件也很嚴格。既不耐旱也不耐澇,喜歡幹燥的空氣條件。我國的四川、貴州、湖南、雲南、陜西、河南(淅川縣)、河北省雞澤縣、內蒙古托克托縣都為辣椒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為我國400多年的辣椒歷史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礎。
(2)人為因素:胡椒在中國的傳播還得益於明末清初的社會背景。當時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並不流行,朝廷上對國家的觀念也不是極其僵化。中外朝貢貿易繁榮密切,諸子百家湧現,形成了大繁榮的局面。統治者對博拉產品壹視同仁,中國大地極具包容性,這些都給了胡椒在中國大陸生存的有利條件。
胡椒壹詞最早出現在明末姚克誠的《食本草》中,主要入藥,用於內服祛寒暖脾胃或外敷防冰凍。在明代古籍《農政全書》和《通亞》中,又叫胡椒,意為外物。最早稱之為辣椒的記載見於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陳昊子的《花鏡》中有“辣椒開滿白花,果禿味辣紅”的記載。
在地方誌領域,壹種辣椒最早見於1764年的柳州府治,前期也是作為觀賞植物,後期才入菜。據史料記載,湖南、貴州、四川最早在清代就開始吃辣椒。
清朝初期,貴州及其鄰近地區最早吃辣椒。在食鹽極度匱乏的貴州,辣椒作為調味品,扮演著替代食鹽的重要角色,可見其與人民生活的密切關系。從乾隆時期開始,貴州人開始大量食用辣椒。其他地區壹般是道光以後才接受和食用辣椒。
結論:正是由於西方在科技發展的背景下從美洲發現了胡椒並帶回歐洲大陸,客觀上為胡椒在中國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同時,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包容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這兩個因素的巧妙碰撞和完美結合,使辣椒在中國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作用和功效,並生存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