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教育始於古代。早在原始社會,後稷就有關於結繩、傳授蚩尤育苗技藝、教化百姓、教育百姓的傳說和記載。夏商周時期有學校、書院、大學等官辦社會機構。隨後,湧現出壹批影響力很大的教育家。
聖人夏之墓
蔔子夏西河立教
春秋末期,孔子繼承六藝,興辦私學,開儒家之先河。據說孔子壹生有三千弟子,其中布夏紫是他最喜歡的學生之壹。夏紫為儒家經典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比孔子小44歲,以《孔子》中的文學而聞名。相傳《論語》是夏紫等人寫的。漢書徐方曰:“詩、書、禮、樂,由孔子定;章節和句子的發明始於夏天。”可以說,這是對夏紫學術地位的客觀評價。
河津堡子下寺
蔔在西河地區設置教授和學徒,教授了壹批著名的學生,創造了壹種新的戰國文化。
據考證,史籍中所說的西河,應該是指今天的河津地區。直到今天,在運城市河津市,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夏紫墓的遺跡。自古以來就有夏紫在河津教書的傳說。即使在運城市芮城縣,也曾有夏紫墓、夏紫書院、西河書院等遺跡。
筆者做了幾年老師,曾經出於專業思考寫過壹篇名為《教書育人》的論文,探討了如何處理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壹個好老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暑期育人可以說是碩果累累。它最著名的弟子是魏文侯·維斯,戰國早期的壹位聖人。他任用人才,改革政治制度,很快就把魏建成了戰國初年的第壹個強國。此外,魏文侯著名的大臣們據說也是夏紫的門徒。比如,名將吳起,高子方,大商人段幹木,甚至墨家的鳥盡滑溜等等。因為魏文侯的君主和臣民都以政治改革力度大而聞名,又因為他們都是夏紫的弟子,所以後世認為夏紫的思想中含有法家的成分。
仲夏也是健康長壽的典範,據說他活了100多歲。唐玄宗時,夏紫被封為“侯偉”,宋朝時被封為“河東公”。
杜記(記)安民星角
漢末,魏初河東太守杜基被史書記載為河東地方諸侯之壹,事跡豐富,功績顯著。整個漢朝,河東郡的名人很少,壹些衣冠楚楚的人往往三代就去世了,難以為繼。但在東漢幾位儒生,尤其是漢末杜基的努力下,漢代以後河東郡人才輩出,風氣大變。
杜基的治國之道,融合了儒道兩家的特點,既慷慨愛民,又無為而治。就訴訟而言,他秉承孔子“必無訴訟”的理念,竭力為民說理,做說服調解工作,不厭其煩地勸說涉訴民眾回家反省,尋求解決之道。如果不能信服,可以再去衙門聽太守的。就這樣,人民的良知被喚起,村民們自責道:“既然有這麽好的愛民太守,我們為什麽不聽他的教誨呢?”這樣壹來,人民內部的糾紛和訴訟就少了,社會就穩定了。
移風易俗方面,杜基經常巡視下屬各縣,發現有孝子、處女、聽話的孫子,就下令免除他們的徭役,鼓勵他們努力工作,過上好日子。
在經濟上,我們重視農業和畜牧業。杜基督促百姓努力耕織,多養牛馬。就連這些雞豬狗之類的小事,杜集都很在意,而且要有章程。河東縣的經濟,很快就上去了,百姓勤勞,豐衣足食,政府也省了不少糧草。
杜基認為:“人家有錢,壹定要教。”解決了吃飯問題後,杜基開始提倡教育。因為他身處亂世,軍事要講,所以在冬季農閑的時候,他召集青壯年男子搞軍事訓練。此外,還成立了學校,親自教授儒家經典,在縣城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極大地改變了社會風氣。河東有個著名的儒者叫樂祥,曾經輔佐過杜基的教育。後來,杜吉又推薦樂詳到朝廷當大夫。許多年以後,河東郡出現了大量的儒生,這被認為是杜集教化的結果。《魏略》評論說:“至今河東儒者甚多,故為京師之故。”
隋代的孔子墓
王同和分攝角
王通,名仲淹,生於北周象甲二年(580),卒於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儒家文化的傳播者,隋末唐初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被譽為隋末大儒,死後被尊為“文中子”。祖上是山西祁縣人,北魏時遷居河東郡龍門縣(今萬榮縣通化鎮)。主要著作有:《東征之歌》、《續六經》,包括《續詩》、《續書》、《禮記》、《景悅》、《易贊》、《景源》等。王彤出生於書香門第,年輕時在學校成績斐然。20歲時,他遊歷長安。在著名大臣薛道衡和蘇陽的推薦下,他會見了隋文帝,並提出了治國方略,即十二條和平政策。隋文帝問治國方略時,在侃侃說:“得人才者得天下,行仁政者安天下,順民心者定天下,忘私利者興天下,剛柔並濟。”隋文帝賞識王通的文才,任命他為蜀郡大臣,後擔任蜀國國師。後來由於朝中壹些人的質疑和反對,他的大才壹般不被統治者采納。
王通廟
王彤帶著沮喪和不滿離開了長安。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官場和民生的腐敗,他認為這個腐朽的王朝即將滅亡,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壹個新的王朝。於是,他萌生了為新政權培養壹批優秀人才的想法。因此他“退隱求諸領域”,熱衷於寫作和講學。
王彤的家鄉在龍門,龍門有黃河天塹之稱。這個地方也叫玉門,因為大禹治水以後在中國出名了。《鯉魚躍龍門》、《大禹治水》、《蔔子峽西河教》等經典故事都發生在這裏。況且這裏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所以是壹個“物極必反,人傑地靈”的寶地,所以他把家鄉龍門作為壹個絕佳的教書之地。
授課地點當時是龍門縣。因為皇帝楊迪沒有辦法,到處都是戰爭,他離開了這個縣,搬到了山西省萬榮縣集賢村。後遷至呂梁山南端黃家山的“白西牛”。王彤在這裏隱居了十多年。在此期間,他致力於寫作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