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及對策。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及對策。

我個人認為中國金融市場的主要問題是制度。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體制改革遠遠滯後於實體金融體制改革,最終將影響實體經濟改革的進壹步深化。記得2006年中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憑借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高效的營銷機制、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優勢,將與中資銀行展開全方位的競爭。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迫在眉睫。中國金融體系存在三大問題

首先,金融體系在資源配置方面效率低下。目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初步判斷。

首先是儲蓄-投資轉換率。社會資金轉化為投資通常有三種方式:壹是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貸資產的形式分配給資金需求者;二是通過國債等財政資金形式轉化為投資;第三,通過資本市場如股票、債券等形式投入投資。在財政融資方面,雖然我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達到20%,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30%-40%的目標仍相差甚遠,更何況財政支出非常剛性,而且大部分是非生產性支出。證券融資方面,由於資本市場的不規範,近年來占比明顯下降。由於上述兩種融資渠道相對薄弱,銀行信貸仍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從2000年到2003年,國內金融市場的融資情況可以支持上述分析。200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額的69.7%,國債占17.8%,公司債占0.6%,股票占12%。到2003年,貸款占比上升到85.1%,企業債小幅上升到65.438+0%,國債下降到65.438+00%,股票下降到3.9%。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的統計分析數據,自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存款缺口首次為0.3萬億元左右,到2003年底已擴大到4.9萬億元,大量資金沈澱在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有效轉化為生產性資金。

此外,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湧入並存,也從壹個角度說明了國內金融資源的浪費,反映出儲蓄無法成功轉化為投資。

第二個是M2/GDP指數。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M2/GDP指數過高,通常反映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到2003年底,中國的M2/GDP比率達到1.89%,到2004年6月底上升到200%,遠遠超過壹般國家1.000-1.50%的正常水平,幾乎是世界最高的。雖然存在貨幣化過程,但M2/GDP的持續上升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征,信貸資產的使用效率趨於下降。不能說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有問題。

此外,國有商業銀行是中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和績效可以說代表了中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績效。但根據《銀行家》雜誌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的最新排名和主要財務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分別排在第20、28、33和41位。按照表現分別排在第85,83,69,81。由此可以認識到,2006年中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時,外資銀行將在公平互惠的基礎上與中資銀行全面競爭,中國金融業面臨的形勢是多麽嚴峻。

二是融資結構扭曲,金融體系的風險集中在銀行。

目前我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重嚴重失衡,間接融資比重過高,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制約了經濟的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3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融資總額的85%,而股票、國債、企業債等直接融資規模為5340億元,僅占融資總額的15%。更具體地說,從2001,2002年到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融資的比重分別為75.9%、80.2%和85.1%,2004年壹季度上升到93.8%。可見間接融資占絕對比重,融資結構嚴重失衡。

根據金融運行的壹般規律,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解決,即間接融資;長期資金需求主要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解決,可以避免以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和風險。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是通過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渠道解決的。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主要是短期資金,導致短期存款和長期貸款帶來的流動性問題,蘊含著潛在的金融風險。

第三,直接融資體系結構失衡。

第壹,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通常是股票市場的幾十倍。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2002年末,中國GDP總量為10萬億元,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務和企業債務余額為35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其中,企業債的地位更是無足輕重:其未償金額不到6543.8+0000億,占GDP總量的比重不到6543.8+0%。

與債券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股市發展迅速。自1991以來,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上市公司數量、總市值、交易規模逐年增加。到2003年底,中國股市總市值超過4萬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6%。股市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的比重也在調整中逐漸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達到4.8%。

第二,在債券市場上,公司債券的發展嚴重滯後。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有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專項金融債和企業債四種類型。自1994以來,我國國債發行規模突飛猛進。2004年,中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已經接近7000億元。與此同時,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總量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總額已達4298億元,是中國債券市場上僅次於國債的第二大債券。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10多年來,絕大多數年份,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都沒有超過500億元。按照2004年的情況,到2004年6月底11,企業通過股票市場融資1273億元,通過債券融資24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僅為股票融資規模的五分之壹。

二、對策建議

第壹,深化國企改革,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實體經濟背景。

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價值是積累資本和分配資本。資本配置的效率取決於金融體系。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取決於金融體系,還取決於金融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承擔的沈重的政策性負擔,使其在日益市場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但無論如何,融入市場,加快自身市場化進程,是國有企業的唯壹選擇。

所以可以說,國企的攻堅戰,中國金融體系的建設,和他是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還必須加快國企攻堅戰的步伐,以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條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進程為核心,進壹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

完善我國金融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加快金融產權多元化,允許各類投資者投資金融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多元化。無論哪種產權主體控制金融,都應該對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負責,不應該有任何形式的經營失敗成本的轉移,也就是真正實現金融產權的完整。只有堵住金融機構轉嫁失敗成本的途徑,金融機構的成本才能真正內部化,預算約束才能真正徹底硬起來。

當前,壹個重點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改革。核心是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多元化有利於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約束的內部治理機制,使國有商業銀行還原為真正的金融企業,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真正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或企業價值最大化;同時,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加強外部監督,促進各項制度的真正落實。

第三,加快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

當前,加快我國公司債券市場發展的關鍵是盡快出臺自2000年以來密集修訂的《公司債券管理條例》,放松對壹級市場的管制。壹是變審批制為核準制,逐步進步為註冊制。二是打破對發行人的限制。三是放寬募集資金使用限制。四是實行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第五,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應大力培育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市場風險。

  • 上一篇:補氣的中藥有哪些?
  • 下一篇:餐廳營銷策劃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