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選擇壹個傳統節日,描述兩種習俗介紹給外國人。

選擇壹個傳統節日,描述兩種習俗介紹給外國人。

選擇壹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祭祖

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為習俗。唐代以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為壹種延續的節令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詩中寫道:“鳥鳴昏樹,誰哭?風吹曠野紙錢,古墓春草滿。李唐花映白楊樹,滿是生死離別處。”神秘的沙漠和沈重的春天在哭泣,黃昏和黃昏下著雨的人們卻回家了。"宋代詩人高句麗曾在壹首詩中描述:"南北丘多墓田,清明各不同。紙灰飛成白蝴蝶,淚染成紅杜鵑花。"日落時分,狐貍的墳堆上,壹滴也沒有到達酒泉!"即使在今天的社會,在清明節前後,人們仍然有去墳墓祭奠祖先的習俗:拔除雜草,擺放供品,在墳墓前焚香祈禱,焚燒紙錢和金元寶,或者幹脆獻上壹束鮮花,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2.去郊遊

清明時節,正是春回大地的時候。人們趁著掃墓的機會,全家老少在山野裏玩得不亦樂乎。回家後,他們順手折了幾根樹枝,戴在頭上,開心極了。有些人在清明節期間,在郊區遠足,表達他們自嚴冬以來的停滯情緒時,特意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光。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代稱為探春、春獵。它的意思是踩著草,在鄉下玩耍,看春光。

清明節前後是踏青的好時機,因此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隨便出門,清明節掃墓是難得的機會。因此,在清明節,女人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壹種說法叫“女人的清明年”。

3.插入柳樹

清明節習俗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後翻黃狗”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僅是壹種時尚的裝飾,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用柳枝討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不應該提倡。

清明節插柳種樹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嘗遍百草的神農。另壹方面,據說介子推死時所持的柳樹後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取名為清明柳,並把它折成壹個圓圈戴在頭上。這種習俗後來被介紹給了人們。雖然典故來源不同,但這些習俗還是離不開人們春回大地的喜悅。

4.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古人認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風箏上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病情,用細繩將風箏系在空中放飛,讓它飛到天上,剪斷纜繩,疾病災難就會隨著風箏飛走。後來,風箏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的郊遊娛樂。

阿清作家潘榮弼在《景帝歲時紀昇》中寫道:“清明掃墓時,全城男女從郊區蜂擁而出,扛起箱子,車輪相向。每人帶壹個風箏線軸,祭祀完了,放在墳前會更好。”古人也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賈青錄》說:“春之風自下而上,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斷鷂”之諺。“在古代,放風箏不僅是壹種娛樂活動,也是壹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釋放他們的口臭。所以在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很多人會把自己知道的災害都寫在紙鳶上。當風箏飛得很高時,他們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走,象征著他們的疾病和汙濁的空氣已被風箏帶走。

5.搖擺

斯溫最初被稱為“錢球”。據傳,秋千是春秋時期由北方民族山戎人齊桓公傳入的,漢代以後成為清明節和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起初秋千是用繩子做的,用手蕩,後來發展成木架,上面掛兩根繩子,下面綁壹個十字板。

南北朝時流行搖擺戲。《荊楚紀年》記載:“春天,壹根長繩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秀才和壹個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蕩。”蕩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遊戲,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清明節隨處可見秋千,清明節在元、明、清三代被定為秋千節,秋千也被安裝在宮殿裏供皇後、妃嬪和宮女玩耍。

今天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孩子們玩耍。

6.蹴鞠

除了祭祖和掃墓,清明節還有各種戶外活動,如遠足、郊遊、蕩秋千等。在祭奠緬懷之悲的同時,也將賞春的氣氛與歡樂融為壹體。在這些活動中,“蹴鞠”是壹項非常有趣的活動。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裏面塞滿了羊毛。相傳蹴鞠早於商朝就已存在,戰國時期就流入民間。到了漢代,它甚至被用在軍事上練習武術,並被列入藝術書籍。

“蹴鞠”的意思是用腳踢球。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古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興盛,經常出現“壹天球不掉”“球不離腳,腳不離球,華亭觀戰,千人觀戰”的場面。《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杜甫在《清明》詩中寫道“蹴鞠十年遠,萬裏蕩風俗同”,這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從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比賽。清代史書中關於蹴鞠活動的記載很少。

蹴鞠熱在蹴鞠發源地淄博再度興起。很多市民都參加了,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7.拔河比賽

早期叫“拔河”,唐代叫“強鉤”。它是春秋末期發明的,開始在軍事上盛行,後來在民間流傳。唐玄宗年間,清明節舉行大型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就成了清明習俗的壹部分。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立冬至日後的第108天。這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的傳統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受漢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有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同,但掃墓祭祖、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意為掃墓日,民國政府於1935年春分後15天定為國定假日,也稱全國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清明節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上一篇:世界讀書日活動計劃八篇範文
  • 下一篇:陶瓷雕塑文化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