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圖書選題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圖書作為壹種精神產品,凝結著個人和社會的雙重特質。從價值論的角度看,圖書是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綜合體。圖書的個體價值代表了圖書與個體的關系,圖書的社會價值代表了圖書與整個社會的關系。書籍的個體價值具有滿足個體精神需求的屬性。對於作者來說,純粹的個體需求有兩個方面:壹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二是情感宣泄的需求。對於出版商來說,純粹的個性化需求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對自我形象的需求,二是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對於讀者來說,純粹的個體需求也有兩個方面:壹是自我認知的需求,二是情感體驗的需求。
需要註意的是,不同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的人,他們的利益、意誌、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的社會活動不同,因此他們的文化創造也不同。描寫宋代農民起義,施耐庵寫了歌頌農民鬥爭的《水滸傳》,余萬春寫了醜化農民、美化封建統治階級的《蕩寇誌》。兩個都是紅樓夢。道家看到的是淫穢,才子佳人看到的是纏綿,革命家看到的是封建社會末期的階級鬥爭。這說明人類社會不僅有相同的文化生活和財富,也有不同社會屬性的特殊文化和個體文化。書籍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互作用產生的,應該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是先進文化的載體,那些不利於社會進步的腐朽消極文化應該遠離。文化整合: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
出版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最佳結合點是,壹切文化都必須是人類壹切活動、方法和成果在人類心理上的反映和內化。從這個角度看,壹切文化都可能是精神的,也可能以精神形態的形式存在於社會生活中。來自社會生活的書籍需要豐富的文化內涵來表現其精神形態的存在。由於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要,圖書的文化內涵越來越社會化,這可能使圖書的文化力量將出版與學術有機結合。
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人類學解碼叢書》,以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為基礎,從文字的訓詁入手,逐步楔入對象的深層含義,特別是壹些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尤其是古代文化(如楚辭、詩經、老子、莊子)的“奧秘”。叢書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將出版價值和學術價值緊密聯系在壹起,從而取得成功。文化的導向力:出版價值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統壹
通俗書籍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市場是檢驗通俗圖書出版價值的壹個重要方面。當然,圖書作為壹種特殊的精神產品,既要滿足市場的正當要求,又要引導市場需求。應該說符合這個條件的領域比較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只要是大眾關註的,都可以挖掘出有出版價值的話題。當然,在選擇從哪個方面或角度關註大眾的問題時,要根據普遍性原則把握好分寸和時機。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語文知識精要系列》介紹了學科中最基礎、最關鍵、最實用的知識,突出了學科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因為語文知識的普及和語文能力的提高與每個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出版社以簡潔、易懂、實用的讀物滿足讀者的要求,從而引導讀者學習。在這其中,文化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文化的導向力還表現在對文化的推動上。壹方面,優秀的書籍可以促進和引導學術發展,提高讀者的文化水平;
另壹方面,讀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影響著圖書市場,反過來又要求圖書文化含量的提高。“讀者在閱讀中日益趨向個性化、多樣化、合理化,說明對書籍文化內涵追求的要求在提高,這是壹個極其有價值的現象,也是中國出版業走向成熟的動力。文化張力:好書的內在品質
優秀的書籍以其巨大的文化含量影響著社會,發揮著品牌作用。“品牌圖書的數量及其市場份額,壹方面是出版社綜合實力的象征,另壹方面其產生的市場和社會效應引發了更大的示範作用。”如今,壹些知名出版社以名著聞名,進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產生品牌效應。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外文圖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科類圖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進口圖書、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類圖書、商務印書館翻譯成中文的圖書、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花專著系列等。都給出版社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可觀的經濟效益。
精美的書籍受到內在文化張力的驅動,同時也產生外在的文化張力。楊洋的傳世藏書123卷,276億字,依托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學術上凝聚成了優秀的書籍,奠定了其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逐漸繁榮,文化水平的提高,作為壹個圖書品牌,必然會呈現出多種外延和內涵。比如從65,438+0,000個大作擴展到2,000,3000甚至更多。從中國經典延伸到中國現代經典--20世紀文化經典。此外,世界文化經典也可以在“傳世書籍”的旗幟下系統地匯集起來。”同時,其外在的文化張力也限制了任何人的重復發展。
優秀書籍的文化張力還表現為兩種文化的融合。隨著社會的發展,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應運而生。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存在著壹定條件下的轉化:精英文化的低俗化和大眾文化的高雅化。在文化的相互轉化過程中,社會文化創造在精英和普通民眾中都得到了發展。兩種文化的融合發展,為精品圖書的出現打開了廣闊的天地。“上世紀50年代和朱合著的《語法修辭演講》在《人民日報》連載,培養了壹代人的語法修辭能力;有多少人把朱自清的《經典談》和王力的《詩格律》當做教科書?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成為無數革命者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南。奧爾巴赫的《原子時代的遺傳學》和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等科普名著,引領無數年輕人走進了科學的殿堂。”這些作品反映了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水平,深受群眾歡迎,對社會生活特別是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示範和影響作用。精品不僅是社會生產力、科技水平、文化藝術水平的象征,也是這個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人文素質的象征。“壹個優秀的出版物有三個標誌,或者說三個構成條件:壹是凝結和濃縮了當代最新的文化成果,具有較高的文化含量;二是創新性,壹出現就代表著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新高度;第三,這部名著能夠被大眾化,逐漸被讀者接受,從而提高這個領域的文化水平乃至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最終被載入史冊。精美的產品總是以其獨特的概括性和創造性登上歷史舞臺,被廣大讀者所接受,最終以壹個文化坐標在歷史上占有壹席之地。”可見,影響壹代又壹代人成長的精品,在其龐大的文化內容中,在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對流運動中,確立了其雅俗共賞的文化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