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壹種宗教。在歷史的發展中,“宗教”壹詞被賦予了多種含義。印度佛教把佛陀所說的視為教義,佛陀的弟子所說的視為教派,教派視為教義的分配,統稱為宗教,意為佛教的教義。在西方,“宗教”壹詞在拉丁語中是religare,意為聯系或團聚,即“人與神的團聚”;壹個是拉丁語的宗教,意思是崇拜上帝。在漢字的詞源中,“宗”是從“戊”到“實”,意思是“宇宙諸神(古代諸神)居於“實”。宗還有“祭祖”或祭祀“日月星辰、河海”的意思。”教”和“雲起的七個標誌”說:“教,告訴”,這意味著“教”和“教育”。在中國古代,鬼神信仰被視為教育人民的終極原則。易經說“聖人靠神道教導,而世人卻是順從的。“在中國古代,宗教是崇拜神靈和祖先的宗教,神道的教導成為宗教的最高意義。我們這裏所說的“宗教”,是繼承了中國古代宗教的含義,取“以教為教”之意。
道教之所以叫“道”,是因為它信奉黃老的“道”。“道”是道教最根本、最高、最核心的信仰。老子的《道德經》講道,把自然之道、治國之道、修身之道總結成壹個同* * *的自然法則。除了道家,《道德經》也講“德”,兩者並重。“德是諸種之性”,“在我者謂之德”,“德”即“道”是體現在生活、社會、自然中的德。道家的道德內涵與儒家不同,更側重於自然,這壹點要區別開來。
神仙信仰是道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顯著特征,對神仙的追求可以說是整個道教的核心教義之壹。道教龐大的神仙體系,大致可以分為“神仙”和“神仙”。“神”有始神和末神的區別;前神稱為“陰陽事件中的神”,是日月山川飛植物等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的人格化,如神和五嶽四瀆。後神被稱為“有智有德之神”,道教有壹個祭祀原則:“對人民有貢獻的人受崇拜”,對人民有貢獻的人被視為“神”,如中華之祖、聖賢聖賢、各業之祖、城隍之地等等。神仙也有“神仙”和“真人”之分,都是人修煉得道。不同的是,神仙的肉體是不朽的,而真正的精神是不朽的。道教認為神仙是真實的,是可以學習的,形成了壹套完整的修煉理論和方法。
道家的宗旨,壹言以蔽之,可以說是“道德不朽”。道教“上標老子,下述神仙,攻張玲”的內容主要包括道教哲學、神仙理論與養生、左夫儀三個部分。
道教以“道”為“教”,其政治教育體現在其濟世育人的目標上。幾千年來,道教沿著壹條追求“和平”和“不朽”的主線發展。雖然由於歷史上的社會和氣候差異,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側重,但都沒有偏離這條主脈。對國家和平與安全、人民安居樂業、世界和平的追求,與對修身養性、長生不老的追求相輔相成。道教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壹生保真的人生旨趣在道教全真派中最為突出。全真道學要求真功,即人生雙修的身心修養,濟世利民的社會實踐。
道教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道教的傳統體現在其悠久的歷史和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上。中國有五大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其中只有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根據《雲起七簽》,“古無宗教,三皇五帝以來皆有宗教。”道教起源於黃帝,至今已有近4700年的歷史。從黃帝到崆峒,他要求廣永遠打開統治世界的道路。此後,黃帝在鼎湖乘龍成功出家升天,被尊為道教始祖。後來的唐虞、夏、商、周時期的祭祀儀式和政治禮樂都源於道教。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了道的本質。戰國時期,列子、莊子、文子、孫子、關印子、管子都以黃老的方式生活,宣揚他的學說,這就成了道家。於是,陰陽家、兵家、墨家、雜家,以及天文、五行、數學、王八、季芳、鐘芳、神仙諸家,都逐漸加入了道。到東漢時,張道陵已形成道教,非常流行,信徒遍布中國各地。宋金時期,王重陽延續全真道,在金元時期救民於水火,以真事教民,流傳於世,延續至今。
道教是中國文化的根,是百家爭鳴的總匯。千百年來,它與中國的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密切相關,對古代社會的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醫學、養生、冶金、天文歷法、技能、符號、文學、藝術、建築、生態環境、社會心理、民族關系等產生了廣泛而廣泛的影響。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相比,道教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道教不同於世界三大宗教,它是由某個教主在短時間內創立的,但它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有壹個長期的孕育過程。
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其入世超越世界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壹神教不同,道教屬於多神教。道教中的神並不排斥,不僅道教中的神是互補的,異教中的神也是互補的。從道家教義來看,他追求“太平”和“求仙”,重視世俗利益。這與世界三大宗教追求靈魂解放、重視來世利益的特點大相徑庭。從道教的風格來看,擅長練技法。與其他宗教不同,它對神秘的力量和神聖的物體不采取順從、謙卑和祈禱的態度。而是認為“我的生命在於我的不在”,竭力以某種方式控制和支配它,對我使用超自然力量。從道教內容的結構來看,它比世界三大宗教擁有更多的民間信仰和思想資料,內容上兼收並蓄,錯綜復雜,結構上層次分明。道教壹般分為兩個層次:上層神仙道教和下層民間道教。道教的這些特點是與中國的國情和民情相適應的。
道教不僅是漢族的宗教信仰,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在中國現有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瑤族、壯族、白族、苗族、侗族、京族、羌族、黎族、土族、水族、彜族、毛南族、仫佬族、阿昌族、土家族、布依族、納西族、蒙古族、朝鮮族、達斡爾族等20個少數民族信仰道教。其中,瑤族、壯族、京族、白族、毛南族、仫佬族主要信仰道教等宗教;苗族、侗族、黎族、彜族、羌族、土族、水族、阿昌族、土家族、布依族、納西族、朝鮮族、達斡爾族等民族中,有壹部分人主要信仰道教,同時信仰其他宗教,或者主要信仰其他宗教,信仰道教。當然,還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道教的教義、儀式、組織都有發展變化。即使是同壹時期,同壹教派也有地區差異。而且道教是在不同時期傳入各少數民族的,所以各少數民族對道教的信仰也因傳入時間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同壹個民族,由於地域不同,對道教的信仰也有壹定的差異。
道教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民族宗教,也具備發展成為世界宗教的因素。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範圍內道教文化研究的熱潮,不僅壹些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國家和海外華人社團越來越信奉道教,西方社會也出現了“道教壹代”,成立了英國道教協會、意大利道教協會等道教組織。從道教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內涵、虛幻品格和發展現狀來看,道教完全有可能發展成為世界宗教。我們對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美好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