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麽?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麽?

鄭和下西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敢於探索的精神。也促進了中國與中非國家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這是壹個壯舉。直到現在,三寶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還在有關國家流傳。

哥倫布和鄭和都是著名的航海家,但在當時各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下,他們的航行出現了不同的結果: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奠定了其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鄭和七下西洋對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貢獻不大。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的身份不同:鄭和是官員,奉皇帝聖旨,代表國家,遠航由國家出資。

家庭承諾。另壹方面,哥倫布是壹個私人航海家。他的航行部分由他自己出資,其余部分由西班牙政府支付或向富商收錢。他的航行是個人、社會和國家活動的結合。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第4期《航海家鄭和與哥倫布》葉勛藻】

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當時中國傳統的封閉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封建社會政治。

治理經濟已經達到頂峰,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處在萌芽的前夜。西歐處於封建制度解體之初,資本原始積累初期。西歐國家的封建王朝把開辟新航路與開疆拓土、擴大疆域結合起來。金錢和黃金是歐洲人漂洋過海的動力。【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第4期《航海家鄭和與哥倫布》葉勛藻】

兩者的航海目標不同:鄭和下西洋本質上是為了加強和鞏固明初的中央集權統治,將其送出。

國家的目的是“通過在外國炫耀武力來顯示中國的繁榮和強大”,恢復和發展與所訪問國家的政治附庸關系,與其他國家交流,使人民遠離。哥倫布下西洋基本上是西方需求與東方直接接觸的產物,意在征服和擴張,以尋找壹個新的地區或通往某地的路線。[彭順生,《鄭和與哥倫布比較研究》作者,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1995]

兩者的社會經濟結構不同:中國還處於明朝,農業主要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緩慢,沒有大規模海外貿易的迫切需要。

當時明朝統治者有“重本抑末”的傳統,禁止“私出海”、“私下海”,限制私人對外貿易,壓制發展海外貿易的社會需求。當時西歐商品貨幣經濟繁榮,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萌芽並迅速發展,西歐各個階級和階層由於眼花繚亂的商品購買和貨幣地租交換而對黃金充滿了渴求。[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5438期+0994期第65438期+0作者陶松雲鄭家宏]

[楊坤摘錄]

摘要2

規模不同:鄭和從1405到1433七下西洋,歷時28年,歷經三個朝代,途經33個國家,船隊遍布印度洋,總航程65438+萬公裏。這比哥倫布四次下西洋所乘坐的30艘船的總數還要多好幾倍。鄭和下西洋雖然比哥倫布下西洋早了近壹個世紀,但無論是航次數量、時間長短、航程遠近、活動範圍、規模、參與人數、質量之高、組織之嚴密,都遠遠落後於哥倫布。

背景不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是以中國傳統的封閉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已經達到頂峰,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處於萌芽的前夜。哥倫布西航發生在西歐封建主義解體之初,資本原始積累初期。西歐國家的封建王朝把開辟新航路和開疆拓土結合起來;貨幣和黃金是歐洲人漂洋過海的動力。西歐開放的、經濟上充滿活力的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為哥倫布下西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它們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內容完全不同。前者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後者是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這使得他們的航行性質和影響是不同的。

經濟後果不壹樣:鄭和下西洋耗資巨大,消耗了大量國家儲備,增加了人民負擔,難以長期維持。完全是弊大於利。明政府只考慮了下西洋的政治影響,不考慮經濟效益。哥倫布到達美洲,帶來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對亞非拉的掠奪和欺騙性貿易,使大量金銀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向西歐,轉化為資本,成為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從而引起歐洲的“價格革命”,新興資產階級從中獲取巨額利潤,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

歷史功績:鄭和下西洋發展起來的“朝貢貿易”,本質上還是為了達到宣傳國威、展示中國富強的政治目的。哥倫布的西航將西半球與東半球、舊大陸與新大陸連接起來,世界開始真正成為壹個整體,中世紀狹隘的世界觀被徹底打破,從而為新哲學和新科學的出現開辟了道路;同時,它導致了世界市場的形成。曾經是貿易要道的東地中海,如今已經移至大西洋彼岸,使西班牙成為16世紀西歐最繁榮的國家,商業、航運、作坊手工業都有很大發展。

航海史:鄭和第壹次橫渡印度洋,開啟了洲際航海史的新篇章,對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開辟歐洲到印度的新航線,對麥哲倫環球航行起到了引領作用,並深深影響了他們的航行。不難看出,鄭和實際上是15和16實際世界範圍航海活動的發起者。哥倫布下西洋對世界航海史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其最大的貢獻是:開辟了壹條從歐洲到美洲的新的大西洋航線,促使葡萄牙人加快了開辟壹條從歐洲到亞洲和印度的新航線的步伐,從而把西方的航海和探險活動推向了壹個高峰。

總之,哥倫布下西洋為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意義遠遠超過鄭和下西洋。

參考書目:鄭和與哥倫布的比較研究彭順生廣東社會科學1995,6

鄭和與哥倫布葉勛藻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哥倫布與鄭和的比較陶松雲鄭家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

哥倫布發現美洲的主題;錢明德的世界史;1994,3

[蔡千千]

摘要3

15世紀是世界歷史上海洋航行和探險取得重大突破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壹個顯著特征。

但它幾乎同時從歐亞大陸兩端——遠東和遠西——進軍大洋,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遠航”要早得多。然而,這壹獨特的歷史機遇導致歐亞大陸兩端的歷史發展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國傑出的歷史學家梁啟超曾說:“顧之成於葛,魏之能開天下新紀元,而鄭鈞之未能亡……”原因是為了比較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下西洋。

如果僅從導航技術和開辟新航線的角度來看,兩者大致相似。但是如果妳深入觀察,

妳會發現鄭和的航海風格和哥倫布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哥倫布下西洋是中世紀後期西歐社會經濟發展對商品和市場的需求,尤其是

對東方香料和金銀的需求是由內部經濟力量刺激的。然而,鄭和是在另壹個歷史背景下航行的。鄭和在位30年間六下西洋、七下西洋,足以說明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昌盛,但關鍵是這些活動的動力是政治而非經濟。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南海道的暢通,重新建立海外追封制度,恢復洪武初年朝貢諸侯的盛況,獎勵封建帝王“治天下”、“治萬方”的虛榮心。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雖然規模空前,但依然顯示了秦漢時期封建王權巔峰的威力。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組織形式與哥倫布完全不同。後者是海外私人資助的。

冒險活動。船舶設備是自備的,更多的是求助和商人,是壹種利益的契約組合。鄭和下西洋的組織形式截然不同。它是中央王權組織的官方海外使團,其船是壹支龐大的皇家艦隊。鄭和下西洋構成了壹系列持續的海上遠征,這種遠征只有在高度集權、財力雄厚的歷史時期才能發生。

第三,兩種完全不同的遠洋航行組織方式,是由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決定的。

。在歐洲的海上探險和海洋貿易中,已經出現了將王權的專屬所有權和特權轉移給私人或商業公司的趨勢,而中國還在傳統的體制結構中發展。哥倫布航海的主要任務是開辟新航線,目的是發展東西方貿易。從表面上看,鄭和下西洋似乎是明朝積極經營海外政策的重要標誌。其實這只是歷史的表象。首先,鄭和下西洋雖然具有發展海外貿易的性質,但仍然是在傳統朝貢貿易體制下進行的。其次,朝貢貿易是壹種特殊的貿易制度,其貿易政策是“厚此薄彼”。

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下西洋對各自國家航海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社會效應。後者

掀起了全國範圍的航海熱,從而開啟了歐洲殖民征服海外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偉大進軍。但前者失敗了,無法激起人們去西部的熱情。而是禁止人民下海,所以中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附-

導航目的地、身份、導航資金、導航結果、導航團隊

中國以使節身份建立海外追封制度,國家對官員的俸祿導致了後來的“禁官”

度,朝貢貿易海”

西方黃金剝削者自發籌集資金,發展了西方資本的自發組織。

人道主義

來源:

歷史研究,1-3,1992

15世紀中西航海發展方向的比較與思考(羅榮渠)

[陳摘]

摘要4

15世紀,世界航海史上出現了壹個奇跡,在16世紀引起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其中最偉大的是鄭和七下西洋和哥倫布四下美洲。但是,這兩位世界著名航海家的背景、目的和性質、規模和影響是不同的。以下是壹些比較:

壹.不同的身份

鄭和作為壹名官員,被聖旨代表國家派往南亞和東非沿海地區。下西洋所需的壹切,包括“寶船”,都是由政府提供的,參與者也是由政府指定的。所以鄭和下西洋完全表現在封建國家的行動上。哥倫布是壹名私人航海家,他的航行壹部分由他自己出資,其余部分由西班牙政府支付或向富商收錢。人員範圍很廣。因此,他的航海活動是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結合。

2.時代背景不同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條件是,以中國傳統的封閉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已經達到頂峰,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處於萌芽階段。哥倫布西航西歐,封建制度開始瓦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開始,說明兩者有* * *相似性,即國家政治穩定,社會經濟發展。但其航行的目的、性質和影響是不同的。

三。不同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完全是為了鞏固明朝,顯示國威。哥倫布航海是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時原始積累的結果。

4.不同尺寸

鄭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比哥倫布四次航行使用的船只多幾倍。

動詞 (verb的縮寫)不同的後果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征服海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裏程碑。哥倫布到達美洲標誌著西歐早期殖民侵略和征服的開始。

參考文章:航海家鄭和與哥倫布中的葉勛藻

[摘自唐·

摘要5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性質而言,既不是普通的商船隊,也不是普通的外交使團,而是封建統治者組織起來的具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的使命之壹就是吸引各國朝貢,並與這些國家建立關系。為了完成這壹任務,鄭和下西洋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宣傳朱迪的聖旨。向各國宣示:明朝皇帝是奉天之命做大國之王,他是按照“天之王”的意誌來統治世界的。各路諸侯,各路洋人,都要按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不要欺寡霸弱,就* * *享天下太平。如果叫妳去捧場,妳會得到優厚的回報。

第二件事是送禮。給予各國國王詔令和銀印,給予國王和各級官員王冠等禮物,表示願意與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

第三件事是進行貿易活動。用中國的手工藝品換取各國的土特產,使各國被中國精美完好的手工藝品所吸引,願意來中國朝貢,進行貿易活動。中國出口的絲綢制品和瓷器在亞非國家久負盛名。

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早就想與中國發展貿易關系。只是因為朱元璋的“海上政策”,才限制了這種貿易的發展。朱迪取消“進軍大海”政策,派遣鄭和下西洋,標誌著中國恢復了與海外國家的正常貿易。海外國家也認為向中國進貢、貿易、建立友好關系是有利可圖的。

他們對鄭和的不滿集中在兩點:壹是缺乏主權意識和領土觀念。他們說,如果鄭和能夠像哥倫布和麥哲倫那樣航行,他會指定明朝政府管轄。想想現在中國的疆域有多大。另壹個是太缺乏經濟頭腦。歐洲歷史上那些航海家太貪財,甚至比海盜還海盜,當然不可取;而鄭和則將金錢視為糞土。為了宣示大明強大的帝國寵愛,他只知道花光所有的錢買壹個“四面八方來朝”的虛名,沒有通過市場交換聚斂財富的意識。他的航海活動付出太多,收獲太少。最終由於耗資巨大,國庫無法承受,導致中國遠洋航行夭折,留下了諸多歷史遺憾。

只是當時我也是這些觀點的積極倡導者。認識到鄭和的所作所為不是他個人的行為,而是有著時代背景和深刻的歷史根源。自秦始皇以來,他雖然也是壹個熱心的水手,卻多次組織船隊出海采集仙丹,也讓徐福雲裏霧裏地漂流到日本。但他最熱衷於修建萬裏長城,實際上為中國埋下了封閉的種子。到了明清時期,只是這種圍墻向海岸線的延伸,以海為屏障,可謂壹脈相承。1996,我在美國雷鳥大學國際工商管理課結束時演講:在中國歷史上,如果不是意識和控制海洋的能力形成巨大反差,發現美洲的就不是哥倫布,而是我們中國人。提出座位的美國教授傻眼了。

與哥倫布相比,鄭和七下西洋的意義關鍵不在於時間和規模上的超越,而在於體現了壹種完全不同的海洋觀,傳播了另壹種海洋文化。總之,哥倫布駕駛的是掠奪之舟,鄭和指揮的是友誼之舟。鄭和七下西洋,最長航程6000多海裏,到過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東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他都表達了明政府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傳播中華文化種子的願望。雖然他有時會使用武力,但他通常不得不以武力自衛,最後,他和解了。因此,無論他走到哪裏,他都給那裏的人們留下和平使者和文化使者的形象。很多地方都為他建了廟,至今香火不絕。

——摘自:艾健《兩正》新論

/lhxw/hyys/fzzl.htm

[邵澤權摘要]

摘要6

65438+

西歐中世紀後期,社會經濟發展加劇了對商品和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對東方香料和金銀的需求。當時,正常的東方貿易受到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嚴重限制。打破這種限制,開辟新的航路,成為歷史的必然。

作為壹種具有創新精神的社會新生力量,航海探險家應運而生。西歐的封建君主因為封建領主的經濟結構在很多方面限制了他們對財富的壓榨。而且議會限制了其收稅的能力,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國內外貿易和海外擴張的強烈推崇。支持和鼓勵航海家號的探索活動。

鄭和生活在明朝盛世,當時中國的商品經濟比較繁榮。但在重本輕末的政策下,還是自給自足。鄭和下西洋是由政治而非經濟驅動的。

2.組織形式

從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

帆船艦隊經費來源的主要目的是發揮作用。

以中國形式出現的帝國特遣部隊的財政部挪用了壹切來與海外諸侯建立官方外交

冊封使團的開支、官員任命和貢品制度

組織造船,宣傳國威朝貢貿易。

貨物裝卸任務

西式皇室特許私人股份公司,探索新的土地和島嶼征服者

民間集資供人們航海探險是主要途徑,他們在海島和新航路上探索基督教。

團隊皇家或貴族贊助尋找黃金,香料,傳播者。

或者直接參與掠奪殖民者。

商人

海盜

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體制不同。歐洲和中國之間的海上探險和海洋貿易已經從王權轉向私人。

個人或商業公司轉讓專有所有權和特權的傾向。這是西方所有制結構改變的重要開端,而中國還在傳統的體制結構中發展。

3.結果

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讓所有人欣喜若狂的黃金,讓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帶來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在重商主義下,大開放和海外殖民成為發展主流。

鄭和下西洋遵循的是傳統的朝貢貿易體系,“厚此薄彼”並沒有帶來什麽熱潮。在球場方面

面對海外開放政策,另壹方面又嚴格禁止國內商人下海。中國走出南洋,沒有走向世界!

選自書籍:歷史研究,1992 (1-3)

文章:《15世紀中西航海發展趨勢的比較與思考》,作者羅榮渠。

【彭覺尼摘】

摘要7

從世界歷史發展的壹些相似契機中造成中西發展的反差,而在極其相似的歷史表象下,往往掩蓋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本質,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下西洋的對比也是如此。

首先,哥倫布下西洋是受到中世紀後期西歐社會經濟發展的刺激,特別是對東方香料和金銀的需求,是由壹種內在的經濟力量推動的。西歐航海家在海洋中的探索活動不同於封建階級新興社會力量的創新活動。那些支持和鼓勵哥倫布下西洋的西歐封建君主奉行重商主義,采取各種措施鼓勵本國商人出海,以增加王室國庫收入,增強國力。

鄭和是在另壹個歷史背景下航行的。其成立30年來的六次北伐和七次下西洋,說明當時社會經濟繁榮富裕,但關鍵在於這些活動的動力是政治而不是經濟。與西歐不同,中國的封建王朝對海外商品和市場沒有需求。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南海道的暢通,重新確立海外追封的封建程度,恢復洪武初年諸侯朝貢的盛況,獎勵封建帝王“治天下”、“治萬方”的虛榮心。鄭和下西洋規模空前,但仍以秦煌、吳晗的風格展現了封建王權巔峰的力量。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組織形式與哥倫布下西洋完全不同。後者是私人資助的海外探險。為了籌集探險資金,他請求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的法院幫助獲得特許。船和設備都是自己提供的,更多的是壹種契約形式的利益結合。哥倫布航行的船只和人員都很少,符合商業資本主義海洋探險的性質。鄭和下西洋的組織形式截然不同。是中央政府組織的官方海外活動,其艦隊是龐大的皇家遠航。

兩種完全不同的遠洋航行組織形式,是由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決定的。在歐洲的遠航探險和海洋貿易中,出現了主權讓渡給私人或商業公司的趨勢,這是西方所有制資本制度結構發生變化的重要開端,而中國仍在傳統的制度結構中發展。

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下西洋對各自國家航海事業的發展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社會影響。後者激起了全國範圍的航海熱,從而開啟了歐洲殖民征服海外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偉大進軍。但前者失敗了,無法激起人們去西部的熱情。

數據來自羅榮渠歷史研究1992。

[曾摘]

摘要8

15世紀出現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在16世紀引起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其中最偉大的是鄭和七下西洋和哥倫布四下美洲。但這兩位舉世聞名的航海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目的、性質和影響是不同的。

1,帆船運動的社會背景不同。

鄭和作為壹名官員,奉聖旨,代表國家出使南亞和非洲東部沿海地區。航行所需的壹切,包括寶船,都由政府提供,參與航行的人員也由政府各部門抽調。因此,鄭和下西洋完全是封建國家的活動。

哥倫布是壹名私人航海家。他的航行部分由自己出資,其余部分由西班牙政府支付或向富商收取。有些人是被政府招募、任命和從監獄中提取出來的,所以他的航海活動是個人、社會和國家相結合的產物。

2.目的和歷史意義不壹樣。

鄭和下西洋是和平與友誼的使者。他訪問了亞洲30多個國家,為建立和平友好的國際關系做出了傑出貢獻。但他開創的事業未能進行下去,是因為:壹方面,官方壟斷朝貢貿易主要是出於“宣揚道德”、“弘揚國威”、“軟化遠民”、“炫富”等政治目的,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另壹方面,是明朝壹貫奉行的海禁政策。②

哥倫布起航尋找黃金和財富。哥倫布地理大發現的偉大作用在於: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匯,新舊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世界性崛起和封建主義的世界性衰落,給世界帶來了偉大的現代文明,同時也使古老文明的東方世界變成了落後而悲慘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給印第安人及其燦爛的文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地理大發現形成了東西方差異和南北差距的基本格局。③

參考資料:

①摘自《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94期第01期《鄭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駁王敏彤潘慧麗、阮文生的侵略論》。

②摘自《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94號。01劉仆《鄭和為什麽沒有堅持自己的事業》。

(3)摘自科學研究1995 03《科學的歷史沈思於此——鄭和航海與現代世界》作者宋鄭還。

[由黃挑選]

摘要9

從1403年到1433年,中國著名航海家率領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其規模之大,人員之多,組織之嚴密,精神之宏偉,都是地理大發現時的西方艦隊所無法比擬的。但鄭和沒有繼續西航,也沒有後繼者拓展事業。他的成就很快被西歐人開辟新航路和地理大發現的成就所掩蓋。這有三個主要原因:

1.他們有不同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三次下西洋主要出於政治目的:壹是為了防止在權力鬥爭中落敗的皇帝文健潛伏圖謀復辟,與印結盟抗蒙。二是宣傳明朝的威望,擴大在海外的政治影響力,促使海外各國來韓。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的目的是發展對外友好關系和朝貢貿易,同時尋找麒麟(實際上是從非洲帶來的壹種長頸鹿),兼具政治和經濟目的。由於中國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雖然資本主義在明朝萌芽,但朝貢關系的實際不平等對中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此外,遠洋航行花費巨大,國家經濟負擔沈重。鄭和最後壹次航行歸來後的第三年,統治者明令禁止繼續制造海船,鄭和龐大的船隊也任其爛在沙灘上,航海後繼無人。

哥倫布等歐洲航海家的主要目的是獲取黃金和香料,尋找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材料,而不是政治目的。西歐形成的重商主義理論認為,利潤是從流通領域創造的,工商業是財富的主要來源,金銀是壹個國家不可缺少的財富。沒有它,就通過海外活動收購。這個理論引導人們到海外尋求財富,所以在中國人大規模毀船的時候開辟了壹條新的路線。

2.不同水平的科學發展

中國古代天文學對天體的觀測壹直沒有擺脫占星術的影響。所以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壹直處於前科學狀態。地理也是,封建統治者把中國等同於世界。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中國是地心,其他國家只是諸侯歸皇帝的蠻夷之地。地理上的任何新發現都是對他們理論的挑戰,所以他們不會像中世紀後期西歐國家的統治者那樣支持航海、探險和海外商業活動。

到了哥倫布時代,著名的佛羅倫薩地理學家托斯卡納繪制的世界地圖已經標註了大西洋彼岸的中國和印度。“極端的東方就是西方”已經成為壹句西歐諺語。很多航海家堅信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亞洲東部,那麽哥倫布和達?伽馬和麥哲倫的成功航行是科學的勝利。

3.不同的民族價值觀

在中國,高度集權的絕對君主制抑制了人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精神上,君主們只是主張人民應該無條件地履行他們對統治者的義務。當時的取士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使整個知識分子思維僵化,使人們對探索外部世界的奧秘失去了任何興趣。道德家特別推崇孫子“父母不遠行”的信條。這種強大的社會規範已經滲透到民族意識的深處,再加上自古以來的種族偏見(所謂的華夷之辨)和本土觀念的影響,人們對遙遠地方的知識和財富的求知欲望受到了壓制。

而西歐的文藝復興要求解放個性,倡導積極的冒險精神,其人文思想對西歐人在海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當時人們對英雄的崇拜,希望超越原有的社會條件和環境以獲得更加完美的生命精神,激勵了壹批水手進行艱苦的探索,當然也促使了他們對殖民掠奪的欲望。

所以鄭和雖然是航海史上的先驅,但他的地理大發現最終取得了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資料:

強,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的比較研究,(學術探索1996 02);張復蓀,《鄭和為什麽沒有繼續下西洋》,(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996期,第01期);趙誌輝,郭林,鄭和下西洋目的探析,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01。

[秦始皇選擇]

  • 上一篇:春節作文
  • 下一篇:針灸初學者如何學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