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2005年2月13:56船舶知識網絡版
鄭和壹家見證並經歷了絲綢之路在陸地和海上的最終沈浮。10代人死了又死,從布哈拉到古裏,像壹部世界大遷徙的史詩。鄭和下西洋結合了阿拉伯世界的航海傳統、貿易精神和中華帝國的政治武功,是整個東方民族海上冒險的精辟總結。
宋神宗北部熙寧三年(1070),中亞布哈拉的普化裏國王或伊瑪目蘇福爾率領五千多人和五千多頭駱駝向中國進貢,申請投降。宗申封他為伊寧侯。第五孫賽典赤山四丁追上魏。
忽必烈時代封為鹹陽王,居住在雲南南部。他給兒子取了壹個半穆斯林半蒙古的名字:馬,馬代表穆罕默德,和攻占南宋都城臨安的蒙古將軍壹樣。馬伯顏的兒子去麥加朝聖,被稱為摩訶只。哈只是伊斯蘭教對麥加朝聖者的尊稱。1482年,洪武皇帝出兵平定梁王。在這場戰役中,德高望重的布哈拉朝聖者深受其害,他11歲的兒子成為被明軍綁架的眾多孩子之壹。20年後,當我們再次看到這個孩子時,他已經成為永樂皇帝宮殿裏的壹名傑出的太監,名叫鄭和。這個名字是皇帝給他起的,包含苦難和榮耀。
布哈拉的索斐爾是鄭和的第十個祖先。他的家庭從外地人變成了中國的色目人,再變成了中國本土人。1405年,野心勃勃的永樂皇帝閃現出向國外派遣使節的念頭時,他第壹個想到的人就是鄭和。他是身邊的密友,他的家庭是世界性的。似乎只有舒凡的後裔才能在壹個遷移到另壹個地方並尊重農業和壓制商業的國家裏四處遊蕩。他們追求的是世界的利益,追求的是風中的黃沙,追求的是海上的波濤。他們是辛伯達的後裔,從陸上絲綢之路到海上絲綢之路,從布哈拉到古裏。
陸上的布哈拉就像海上的古裏,是絲綢之路上成千上萬商人的聚集地。從索斐爾騎著駱駝從布哈拉出發,到鄭和死於古裏,65,438+00代鄭和家族的生老病死,猶如壹部世界大遷徙的史詩。在索菲爾的時代,中亞是通往歐亞大陸的門戶,許多商業路線在沙漠和綠洲、山脈和草原之間穿行。撒馬爾罕和布哈拉都是繁榮的大城市,匯集了各種商人的商品。1220年,成吉思汗征服了華臘墨子帝國,繁華的撒馬爾罕和布哈拉成為壹片廢墟。蒙古人統治時期,這些商業城市迅速復興,而凱爾?波洛路過布哈拉時,發現它是“全波斯最美麗的城市”。隨著蒙古帝國的衰落,察合臺汗國只是壹個土匪窩點,中亞地區戰亂頻仍,統治者不斷更叠,鐵木爾是壹個才華橫溢又殘暴的土匪。
他知道定居者需要和平,遊牧者需要戰爭,所以他在國內追求和平,在國外發動戰爭。他征服了從地中海到巴爾喀什湖的廣大地區,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最後壹次繁榮起來。撒馬爾罕已經成為世界的首都。布哈拉有來自波斯、印度、俄羅斯和中國的商人,最大的商隊有1000頭駱駝。然而,這是最後的榮耀。附菌之後,政治分裂和宗教分裂再次切斷了這條古老的商路,再也沒有恢復它的輝煌。世界格局變了,東西交通向海上轉移。南海路絲綢之路在中國大陸戰爭期間迅速發展,洲際貿易從重建的亞歷山大港延伸到中國的泉州。鄭和下西洋的開始,並不是南海路絲綢之路貿易高峰的開始,而是高峰的結束。因為另壹條海上貿易之路——好望角路,在鄭和之後不久就取代了它。在10的世界裏,鄭和壹家見證並經歷了絲綢之路在陸地和海上的最終沈浮。
鄭和的種族、家庭、傳統和信仰都使他更容易與外國交流。他可能信仰佛教,接受道教的菩薩戒律,在南京牛首山碧峰寺和錫蘭山寺有大量的供品。他也可能信仰伊斯蘭教。他是王公的兒子,似乎有壹個伊斯蘭名字。他還信仰媽祖,崇拜天宮公主。當然,他還是最相信天子的。這是中國的傳統。世界上可以有很多宗教,但只能有壹種政治。
鄭和大概懂阿拉伯語,他家和航海有很多聯系。100多年前,忽必烈汗遠征日本和爪哇。也許他的壹個祖先或者賽典赤珊斯丁的兄弟是偉大的蒙古帝國船員?泉州港是壹個國際大都市。400多年來,這裏壹直是商賈雲集,讓世界走向國外的地方。南宋時,大糧商蒲守庚晉升泉州船政30年,鄭和可能在那裏找到他的親戚或家譜。1965年,泉州發現壹塊阿拉伯語墓碑。死者名叫賽典赤都安沙,是鹹陽王賽典赤善四丁的後代。這個“不幸被死神擊中”的惠,很可能是鄭和曾祖父的兄弟或堂兄。向西航行,妳得在泉州造船,招募水手,朝拜故宮,去清真寺祈禱,裝景德鎮和德化的陶瓷...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南海到印度洋、阿拉伯海和紅海。至少在800年前的阿巴西時代,大食商們就開始乘坐錫蘭山海員駕駛的阿丹船往返於廣州、泉州、占城、馬拉加等地。鄭和無論是在泉州造船,還是在沿途港口登陸,都能見到中國商人和穆斯林水手。
揚帆遠航,停泊在陌生的港灣,從華夏文明進入印度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鄭和四海為家的人生經歷可能讓他感受不到異國風光的不同。相關記載大多說這些遙遠的國家和地區與中國“同風”。這是壹種什麽樣的世界主義眼光,看到三個文明如此巨大差異的相似之處?世界上可以有很多信仰,但只能有壹種政治。
明初的中國社會還保留著壹些蒙元時期遺留下來的世界性色彩。鄭和不是唯壹壹個艦隊有外國血統的人。艦隊中的第二號人物是宦官王景弘,他也是穆斯林回族。他在閩南長大,或許比鄭和更精通航海,鄭和死於古裏,把龐大的船隊帶回了中國。他的航海日記& gt據說會成為以後出國旅行的秘籍。鄭和下西洋有異國情調。艦隊裏有很多穆斯林。隨船隊以年率1423訪問阿丹的太監李星,在也門史料中被稱為伊斯拉姆。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之前,他去了Xi師洋的大清宮,請伊斯拉姆教哈桑的同事翻譯回中文。詳細描述大使的經歷& gt這本書的作者馬歡也是壹個講穆斯林的回族人。他出生在浙江會稽(紹興),祖上可能是跟隨伯顏軍隊進城的色目人。從中國的中土到西方國家,這些色目人的後代在異鄉或許並不覺得陌生。“東方和西方都屬於真主;無論妳朝哪個方向轉,都有上帝的指引。”
古裏是個好地方,碧波環繞的港灣,熙熙攘攘的碼頭,城市裏高聳的穆斯林教堂,宏偉的印度教寺廟。各民族交匯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故鄉。在彌留之際,鄭和也許感受不到死在異國他鄉的淒涼。早上海鳥的飛影和晚上燃燒的星星隨時可以帶走他的靈魂。
鄭和來自壹個國際化的家庭。在鄭和的船隊中,可能有來自西域的貴族,有吃了很多糧食的後商,有占領城池的船主,有舉著旗幟的蒙古千家萬戶。這樣壹支世界性的艦隊所創造的奇跡,也是整個東方民族的奇跡。華夏文明為它提供了帝國的政治使命、軍事裝備和物質基礎,伊斯蘭文明為它準備了航海技術和貿易精神。為了這28年的遠航,鄭和家族準備了10代,而整個東方民族至少準備了1000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