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新綜藝節目《老郭有新番》正在熱播,第壹季將圍繞“三國”展開。雖然是講故事的形式,但郭德綱的單口喜劇式幽默隨處可見。
郭德綱說,講故事是壹個有點新的東西,但它不是壹個職業改變。
郭德綱七歲時跟隨天津評書藝術家高向凱學習評書,後來又學習相聲和唱戲。2006年,他加入於謙和高峰,成為說書人金文聲的弟子。
《老郭有新番》以評書這種藝術形式為基礎,結合郭德綱出色的單口相聲功力,不僅僅是單純的講《三國演義》,更是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評價三國人物的心境和選擇。
郭德綱會明確指出《三國演義》和正史的區別,也會重點講解壹些現在年輕人不太懂的詞匯。
例如,在第壹集中,郭德綱指出,正史中實際上有十二個人,而不是十個人。而“常侍”是宦官官職的壹種,全稱是“中常侍”。簡單的介紹之後,觀眾接受起來就沒有什麽難度了,對於不了解歷史的人來說,也收獲不少。
就像趙本山的小品壹樣,郭德綱幾乎成了相聲的代名詞。郭德綱和於謙這壹對黃金搭檔,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無數的優秀作品,也為聲音行業留下了壹股不竭的新生力量。
德雲社是由郭德綱創辦的相聲團體,先後培養出嶽雲鵬、孫悅、、、孟等優秀相聲演員。
他從不允許郭麒麟利用他的名字獲得機會,但他也為郭麒麟的成就感到驕傲。例如,當談到講故事時,我也會和妳分享郭麒麟在熱播劇《我的祖父》中的進步。
當郭德綱帶領德雲社高歌猛進的時候,他依然堅持登臺表演,不敢懈怠。在他眼裏,他就是壹個普通的手藝人,給大家帶來快樂,觀眾給的支持足夠他養家糊口。他從來不自稱明星,也從來不習慣美食。與海參和鮑魚相比,郭德綱更喜歡豆腐燉卷心菜。
相比酒桌上的喧囂,他更喜歡在舞臺上展現最好的自己。他甚至直言,“我害怕山珍海味。在酒桌上,對認識和不認識的人說假話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臺下的郭德綱其實挺沒品的,挺無聊的。”
這種生活態度和他對相聲的態度如出壹轍。他寧願在泥淖裏打滾,與觀眾打成壹片,也不願故作高深,坐在廟裏不吃煙火。
相聲從來都是人民的藝術,群眾的藝術。
郭德綱壹直過著腳踏實地的生活,他從不允許他的門徒自視過高。就像他的相聲作品壹樣,字裏行間總有些“粗鄙”。在郭德綱看來,粗俗意味著優雅。
只有作品貼近生活,才能激起觀眾的* * *。正是由於郭德綱的“反精英主義改革”,相聲這壹民間藝術形式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郭德綱在《老郭的新粉絲》中談論故事的方式也延續了這條路線:大眾化和反精英主義。
就像他在節目中談到“內外線”時自嘲:醫生有內外線,相聲沒有這種界限。“外行吃人參,內行吃黃芪;外行吃燕窩,內行吃銀耳;外行吃鹿茸,內行吃韭菜;外行聽郭德綱,內行聽...怎麽會有專家呢?”
相聲沒有專家,這是郭德綱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評價,相當於打破了相聲和觀眾之間的隔閡。這簡單的壹句話,卻能看出郭德綱的大格局和大智慧。他眼中的得失不是壹個人壹時的成敗,而是相聲能否長久健康發展的大局。
有了觀眾,藝術才會有生命力。相聲如此,評書亦如此。
“老郭有了新粉絲”不是傳統的講故事形式。每集有近三分之壹閑置,有觀眾評價:“照這樣下去,壹部《三國》能講兩三年。”事實上,郭德綱所做的並不是簡單地談論三國,而是為講故事的藝術帶來更多的活力和新鮮感。換句話說,講故事的藝術需要更多的可能性。
郭德綱絕不可能像相聲壹樣復興講故事的藝術。德雲社在郭德綱成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聽相聲,並試圖談論它,所以相聲行業今天人才濟濟。
讓更多的人因為郭德綱而喜歡聽評書,讓壹部分人嘗試進入評書行業。這是郭德綱講故事的最終目的。
這也是老郭擁有新番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