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西方,兒童壹開始並不是這樣定義的,兒童觀的發展也經歷了壹個長期的演變過程。起初,孩子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品,沒有人關心他們的想法。壹切都得由他們的父母安排,沒有任何自主權。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獨立和自己的思想,對孩子的看法也越來越成熟。
二戰後,兒童節是為了悼念在戰爭中死去的孩子們而專門設立的,並且定在每年的6月1日,於是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節日。兒童權益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教育要求不斷提高。他們已經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群體。
兒童的概念壹直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窺見人類對兒童態度的變化,以及兒童從附屬品變成獨立個體的過程。從兒童觀的發展中也可以看到人類思想的不斷成熟和進步,所以研究這個問題意義重大。
01.孩子是什麽概念?
首先要定義壹個孩子。孩子是相對年輕的未成年人。根據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的定義,兒童是指年齡在18歲以下的任何人,不應該因為膚色、種族、性別、宗教、語言而受到區別對待。該公約自1989年被聯合國通過以來,逐漸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認可。
壹般來說,兒童概念是指成人對兒童的看法和意見以及與兒童有關的壹切概念的總和,涉及兒童的發展特點和身心健康、兒童的權利和義務、對兒童的教育等壹系列問題。兒童觀是人類對自己童年和未來自身發展的看法。
受不同時代環境的影響,從古到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相互碰撞,促進了兒童觀的不斷發展。同樣,通過對不同時代兒童觀的研究,也可以看到那個時代兒童生活的地位和權利,看到人類的自我意識發展到了什麽程度。
02.影響兒童觀形成的因素
兒童觀作為壹種社會意識形態,必然會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時代的社會因素造就了不同時代的兒童觀,也正是由於各種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促進了西方兒童觀的形成和演變。
其次,西方社會非常重視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宗教觀念也對西方兒童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影響最深。伊斯蘭教的經典著作告誡父母要教導孩子要善良,而基督教禁止殺嬰,認為孩子是純潔的,只有孩子才能進入上帝的王國。在今天西方的兒童觀中仍然可以看到宗教影響的痕跡。
此外,科學研究也會對兒童觀的形成產生影響。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都會或多或少涉及到“人”的觀點,“人”包括兒童。這些社會科學的研究對兒童觀的演變起到了引導和補充的作用。科研成果在人們心中得到了普及,形成了更加科學的兒童觀。
在那個文明還沒有完全開化的時代,人類還沒有完全認識自己,所以當時還沒有“兒童觀”這個概念,只是表達了當時人們對兒童的態度。雖然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各種理論體系,但是為了後代的繁衍延續,為了氏族未來的發展,在壹定程度上培養了孩子。
01.中世紀以前的兒童觀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壹切的認識都很簡單,比較迷信。根據科學家的調查,古代就有棄嬰、殺嬰甚至棄嬰的行為,在我們今天看來是非常不人道的行為。但當時西方國家由於土地狹小,人口眾多,殺嬰成為控制人口的唯壹途徑。這樣的行為說明孩子可以隨意處置,毫無人權可言。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西方社會仍然保留著棄嬰和殺嬰的傳統,兒童從出生起就只能聽從父親或氏族首領的安排。然而,壹些思想家仍然意識到兒童作為個體的存在,另壹些思想家意識到每個兒童之間的差異。他們都希望教育孩子,這反映了當時已經有人開始關註孩子的發展。
教會控制的中世紀神學色彩濃厚,宗教在各個方面都占據中心地位,影響了中世紀的兒童觀。
當時對兒童的觀念大致可以分為“原罪論”和“前形成論”。前者認為孩子從出生起就有原罪,本性是惡的,必須嚴加管教;後者認為兒童和成人沒有什麽特別的區別,所以當時的人不承認兒童世界的存在,這就忽略了兒童自身的需求。
02.文藝復興後的兒童觀
14世紀的文藝復興是西方社會思想解放的開端,開始破除中世紀的迷信和封建主義,逐漸開啟了西方現代化的潮流,為後來的宗教改革和資產階級改革運動鋪平了道路。這壹時期的思想解放必然帶來兒童觀的變化,將兒童觀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
文藝復興強調“人”本身,人文主義是其基本理念,提高了“人”的地位,所以孩子的地位也提高了,他們從以前的從屬關系中變得相對自由和獨立。但是,當時仍然沒有明確反對把孩子作為附屬品來服從,傳統的兒童觀也沒有完全拋棄,而是壹直堅持著。
此外,兒童的概念也取得了壹些進展。當時的社會承認兒童自身發展的可能性,他們有壹定的自由,但這種自由是以階級為導向的,並沒有蔓延到當時的所有階級。後來孩子概念的發展基本延續了這個觀點。
近代以來西方兒童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不僅是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也是西方社會整體意識的巨大進步。兒童觀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教育領域。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和洛克都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兒童教育的普及反過來也促進了社會兒童觀的進步。
1.資本主義時代的兒童觀
在文藝復興的啟蒙運動之後,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給西方世界帶來了更加徹底的思想解放。許多思想家主張理性,把人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17世紀的英國產生了壹種新的兒童觀,這種兒童觀不同於以前的兒童觀。它認為孩子沒有原罪,他們生來純潔,不需要體罰教育,所以他們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理論“白板理論”,指的是兒童的心靈就像白紙,上面沒有任何痕跡,並強調了後天經驗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更註重教育在孩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這壹理論是劃時代的教育理論,對後世兒童教育的發展影響深遠。
後來,啟蒙思想家盧梭基於啟蒙思想,發現了“兒童”本身,認識到兒童是壹個不同於成人的群體,所以他反對把兒童當作成人看待。他還認為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所以把孩子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但為了不讓孩子的自然發展受到阻礙,就不應該用理智和知識來教育他們。
到19世紀,西方國家開始重視學校教育。這壹時期最著名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齊,以他為首的壹批人主張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在不同的心理階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就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兒童教育理論體系,從此兒童觀的發展有了科學的支撐。
02.現代兒童觀
20世紀,兒童的概念在前壹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整個社會更加關註孩子作為個體的發展,提高對孩子的教育。歐美國家也出現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趨勢,兒童作為壹個群體在社會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這種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的代表杜威反對兒童“無知”和“無能”的觀念,要求重視對兒童的教育,也主張以兒童為教育的中心。尚未達到成熟階段的童年,是人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教育開發孩子的潛能,是教育領域的壹大變革。20世紀下半葉,許多教育流派應運而生,提出了不同的兒童教育觀,體現了社會對兒童教育的重視,是兒童觀現代化的壹大進步。
此外,它還重視保護兒童權利。西方國家通過法律規定不得雇用童工,並設立了壹系列相關的官方機構。兒童權利包括生存權和發展權、受教育權、不受歧視權和參與社會生活權,因此西方的兒童觀變得更加成熟,也更有制度保障。
參考資料:
西方兒童觀的歷史演變
中西兒童觀的歷史演變及其教育維度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