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長短分線沒有統壹的標準,但這是相對的。在懸墜釣法引入陸地(監控)之前,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是釣小鯽魚。掛件與魚鉤之間的距離為3-5厘米,釣1000克以上的鯉魚掛件與魚鉤之間的距離為6-8厘米,這是根據魚吞下魚鉤後掛件與魚嘴之間的距離測量的必要距離。南天鉤,鉛墜在鉤把上,根本沒有副線。現在流行掛釣法。為了增加誘魚效果,要釣雙棍,釣到反復釣放的魚,也有多次脫鉤的滑魚,為了減少吊墜對它們的影響,所以子線用的越來越長。但根據大部分釣友的實際認知,使用傳統釣法時,雙鉤對折後短弦長度約為5 cm,長弦約為10cm;但使用掛釣法時,短線長度約為10-15 cm,長線長度約為20-25 cm。
二、長短分線的適用範圍
1.從看漂的習慣來看,壹個釣久了的漁夫,會形成壹定的看漂和提竿的習慣。比如他是習慣看漂提竿,還是習慣看黑漂提竿,都和他的釣法有關。
對於我們經常釣的鯽魚,傳統的釣,或者說掛釣,速度比較慢(兩鉤都沈到底,子線彎曲),鯽魚上鉤後對浮子的反應是多送浮子;如果是掛釣,釣的比較靈敏,比如調四釣二,調五釣三,那麽鯽魚上鉤後的漂像多是蹲著的。
對於習慣看漂提竿的釣友來說,選擇短的分線比較好,更靈敏,反應更靈敏。因為鯽魚上餌後只有擡頭拉鉛漂才會上浮,所以短子線的反應時間更短;如果子線太長,鯽魚的擡頭距離必須足夠大,才能讓浮子做出反應。
如果鯽魚比較小,平視距離有限,只有在魚遊完泳浮起來的時候才會有反應。雖然只是很短的時間,但大概就是這很短的時間,會讓魚感覺到嘴裏的魚鉤,吐出來。
對於習慣看魚浮和提竿的掛釣者來說,長子線更合適,從餵魚和卸魚方面操作更方便,但最好不要超過20-25 cm。子線太長對誘魚沒有幫助,反而會增加子線纏繞打結的弊端,魚鉤和鉛墜是綁在壹起的,因為釣鯽魚的子線比較細,子線越細越容易打結纏繞。
2.根據浮子的配置和釣位的遠近來選擇副線的長度。
在自然水域野外釣魚非常復雜多變,不像競技池,有時需要5.4米或更長的魚竿;桿子長了,距離就遠了,視力也會受到壹定影響。如果漂移尾太細,會很難看到漂移。這時,釣魚者會用壹個漂尾較粗的空心軟尾漂,或者是壹個較粗的實心硬尾漂。
還有壹種情況是野外釣魚的小雜魚很多,漂實芯細尾會有很多假信號。這時候也要用空心軟尾浮配粗浮尾,過濾掉壹些虛假信號。至於空心軟尾漂,它的粗尾會比實心細尾漂對釣組產生大得多的向上牽引力,釣組要跌跌撞撞地向下,就需要更大的力。
在這種情況下,相對輕微的魚餌信號是無法對浮子上的急停做出反應的,而傳統的釣法或者懸掛釣法速度較慢,更容易在浮子出現時發出漂浮的圖像。看漂提竿比看急停更有好處,尤其是在使用長竿的情況下,釣手的反應速度會比使用4.5米以下的短竿慢很多,抓急停會非常費力和困難。
3.從使用餌料的習慣來確定子線的長度。
在野外自然水域釣魚要根據天氣情況、魚況等因素考慮用什麽餌料。但是有的釣魚人就是喜歡用粉餌,也就是商品餌,壹年四季拉餌釣魚。但是,有些漁民壹年四季都喜歡用蚯蚓。
因為在中原的大型水庫,即使是炎熱的夏天,2米以下的水深其實也不高。這麽說是有實際依據的,那就是每年氣溫最高的7月份,在水庫遊泳的人只要到了2米不到的深度,就會覺得水下特別冷,所以用蚯蚓釣魚會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用粉餌釣魚的人壹般都是掛釣法,看嘴飄提竿的人比較多。用長線自然更好,用長線的誘魚效果比短線的好。
但用蚯蚓等蠕蟲餌釣魚時,由於魚鉤和蚯蚓的體積較大(相對於小鉤和小餌球而言),壹般不會壹口吞下,但魚會堅持吃餌,魚嘴基本上就死了。所以,如果用短串等魚來浮提竿,浮報會更真實,空鉤率會更低,短串比長串更靈敏。
4.根據種類、大小、魚的情況確定分線的長度。
野生水庫等自然水域有各種各樣的魚。總的規律是小魚多大魚少。壹般來說,妳遇到的都不算什麽。不過也有專門抓大魚的漁民,比如鯉魚、草魚,也有漁民主要抓鯽魚等小魚。
那麽,如果主要釣鯉魚、草魚等體型較大的魚,就要用長線,比如釣2公斤以上的鯉魚、3公斤以上的草魚,可以用雙鉤把釣友線折疊30-35厘米,這樣吊墜與水底的距離更大,對警惕性較高的大魚、滑溜魚的影響會小壹些。
如果是傳統的釣魚人,或者是釣鉛的釣魚人,墜子沈了,那麽子線的長度是10-15 cm就夠了,因為墜子沈了之後對魚的影響已經不存在了,太長的子線會影響靈敏度。
主要釣鯽魚等小魚,無論什麽釣法,分線都不能太長;魚心情好的時候,吃的兇,釣的快,無論釣大魚小魚,子線都要短壹些;只有在魚情特別緩慢的情況下,使用掛釣法,邊釣邊用粉餌誘,才能用較長的子線來增強誘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