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暴露了哪些問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暴露了哪些問題?

全球金融危機進壹步升級為全球經濟危機的趨勢日益突出。這對中國持續多年的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工業生產明顯放緩,企業經營更加困難,財政收入增速下滑,資產市場持續低迷。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從出口行業蔓延到原材料、加工和運輸等許多與出口相關的行業,從沿海發達地區蔓延到內地偏遠地區,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國經濟正面臨進入新世紀以來最困難的時刻。

由於國內銀行業涉足國際市場不深,加上近年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隔絕以及監管部門對審慎監管政策的有效實施,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直接影響並不大,國內銀行遭受的直接損失有限。然而,金融是經濟的反映。經濟出問題,肯定會出問題。目前,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多地反應在銀行身上,國內銀行面臨的風險、經營和利潤壓力越來越大。從業務發展來看,在經濟下行、市場冷淡、信心受挫的情況下,銀行作為社會融資中介、支付中介、財富管理中介的功能受到了極大的抑制,無論是公司信貸、個人信貸、貿易融資等壹般貸款業務,還是公司債、同業債等公司債業務;無論是POS消費、代理服務、托管、結算清算等支付業務,還是QDII、外匯投資、結構性產品等理財業務,市場拓展難度較大;從風險防範的角度看,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的疊加下,銀行面臨的風險不斷呈現系統性、鏈狀和突發性的特點和趨勢,包括行業風險、信用風險、利率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多種風險,這些風險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如果銀行不小心,可能會跌入深淵。從盈利能力來看,今年乃至未來壹段時間,銀行凈利潤增速將明顯放緩,在信貸有效需求減弱、存貸利差持續收窄、利息支出成本上升、中間業務增長乏力、風險資產逐步增加、撥備費用大幅增加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難以再現過去超常規增長的局面。

然而,危機中也包含著機遇的因素,正如英國作家布裏傑所說,“中文的‘危機’分為兩個字,壹個意味著危險,另壹個意味著機遇。”的確,危機總是伴隨著機遇,危機是有機的。只要善於發現、把握、牢牢把握“危機”中的“機遇”,“危機”就會變成“轉機”。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壹體,矛盾雙方的力量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主次地位也會顛倒,從而發生質變。所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個道理;從商業周期理論來看,經濟總是在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四個階段運行。蕭條過後,是新壹輪的復蘇。因此,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說“不必擔心危機。對於市場經濟來說,蕭條是壹劑很好的清醒劑”;從歷史和實踐經驗來看,很多企業正是因為在危機中抓住了機遇,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比如大蕭條後IBM的全球崛起,70年代石油危機後日本汽車工業的輝煌,亞洲金融危機後三星電子的騰飛。簡而言之,危機往往會動搖舊規則,推動變革,從而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轉折點。

應該看到,當前形勢雖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也蘊含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有力實施。

為確保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建設和災後重建等方面投入巨大,並出臺壹系列措施加快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這將極大地刺激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大,4萬億元的投資將提供相應的信貸需求,特別是為銀行適時介入和拓展政府融資平臺、項目融資、中長期貸款、銀團貸款等業務提供了新的機遇。

第二,市場主體結構的重新洗牌。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將使市場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企業間新壹輪並購重組浪潮將再次掀起。最新壹期湯森路透亞太區M&A季報顯示,2008年全球其他地區的M&A活動下滑,交易規模下滑29.6%,至2.9萬億美元,而中國的M&A活動依然強勁,飆升至6543.8+0596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較2007年增長44%。預計這壹趨勢將在2009年繼續。同時,行業興衰的特征將進壹步凸顯,包括生態環保、服務外包、電子商務、新材料和新能源應用等,壹大批朝陽產業將快速崛起。這不僅拓寬了銀行M&A貸款、財務顧問等業務的發展空間,也擴大了銀行的潛在價值客戶群。

第三,加快實施企業調整和轉型。

為了有效應對危機,企業轉變經營模式,優化產品結構,加強自主創新,實施技術改造和升級轉型,更加註重多產品、多客戶、多渠道、多市場的營銷策略。如受金融危機重創的珠三角地區,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普遍加快了主動調整轉型的步伐,通過出口轉內銷、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等方式,加快從生產型企業向市場型、創新型企業轉變。僅半年時間,東莞已有47家帶料加工企業轉型為外資企業,52家企業積極申請創建自有品牌。在佛山,僅南海區就有200多家民營企業成功轉型升級。另壹方面,各級地方政府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為企業解決了實際困難,減輕了企業負擔。優惠政策多,支持力度大,是多年來少有的。通過自身的升級轉型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將顯著增強。這降低了銀行的經營風險,也有助於銀行更好地拓展業務,尤其是中長期貸款、股權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等融資業務。

第四,居民資產配置的動態調整。

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金融消費觀念的更新,居民對理財和財富管理的需求與日俱增,這壹趨勢不會因為金融危機而逆轉。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國內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規模超過2.3萬億元,約為2007年的3倍。而且,隨著市場波動的加劇,居民更加關註自身資產池的結構調整,更願意動態調整資產配置。相關調查顯示,約90%的銀行認為股市波動對儲蓄存款和同業存款影響較大,這充分體現了居民資產配置鮮明的動態轉化特征。因此,只要銀行不斷豐富產品體系,主動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理財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在當前形勢下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五,同業競爭的格局和策略悄然發生變化。

許多大型外資金融機構在這場金融風暴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或損害,使得壹些優質、高端客戶選擇在中資銀行開展業務,中資銀行的聲譽得到顯著提升。在國內銀行市場,很多同業都實施了客戶結構和業務結構調整的策略,收縮或退出部分業務和市場,從而為其他銀行選擇性介入騰出空間。此外,目前基金、證券、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合作意識明顯增強,這為銀行更好地拓展同業業務和交叉銷售產品帶來了巨大機遇。

第六,直接融資工具快速發展。

為了擴大社會投資,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政府加大了債券市場的擴張力度。除了積極鼓勵企業發行公司債、企業債、中期票據等傳統債券外,還積極推動可分離債券、浮息債券、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集合債券等新型債務融資工具的發展。據統計,2008年,包括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在內的信用債全國發行量達到9433億元,是2007年的1.72倍,今年發行量預計將達到1.2萬億元至1.3萬億元。其中,公司債在交易所市場的發行量可能達到6543.8+0500億元。除了大力發展債券市場,中國政府還將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創業板等新興市場將加快發展。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不僅對銀行融資業務提出了嚴峻挑戰,也促進了銀行債券發行和承銷、專項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進壹步拓展了銀企合作空間。

第七,產業區域轉移加快。

在成本增加和市場萎縮的雙重擠壓下,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產業逐漸向內地轉移,更多的生產要素將在逐利的驅動下加速向邊際回報率高的中西部地區流動。據有關專家分析,預計東部沿海地區大規模產業轉移將在5年左右完成。到2010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需要轉移的工業產值就將達到1400億元左右。這無疑為銀行提供配套金融服務,更好地拓展中西部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

第八,人民幣債券投資的空間拓展。

2008年,隨著貨幣政策基調由“從緊”向“適度寬松”的轉變,在加息預期的減弱和資金面寬裕的推動下,債券市場走出了壹波上漲行情。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年均投資收益達到6.52%左右,大大超過股票類金融產品,市場上出現了債券投資熱潮。今年,鑒於宏觀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可以預見貨幣政策將保持寬松,物價水平將保持低位。在此背景下,連續降息將促進貨幣市場流動性持續釋放,這將為銀行進壹步優化人民幣債券組合、擴大長期債券投資機會、提高人民幣債券組合收益率創造新的環境。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已啟動上市商業銀行參與證券交易所債券交易的試點工作,並積極研究在銀行間市場推出更高收益率的債券,這將大大提高我國債券市場的活躍度和交易量,有助於銀行進壹步完善債券投資渠道,提高投資收益。

第九,跨境企業套期保值和套利需求增加。

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走勢撲朔迷離,特別是外匯和黃金市場波動加大,企業跨境經營風險加大,套期保值和套利需求也在增加。權威調查顯示,中國企業的外匯套期保值需求不斷上升,近1/3的企業希望銀行能夠提供更多的匯率風險管理產品。這有利於推動銀行本外幣、離岸、境內外聯動業務的深入發展,促進基於本外幣匯差和利差的結構性對沖和增值產品的創新發展。

10,吸引人才的好機會。

由於金融危機,外資金融機構大量裁員,很多優秀的海外金融人才選擇回國就業。比如去年65438+2月底在廣州舉辦的“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就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800名留學人員報名參加。其中,博士占51%,首次超過總報考人數的壹半;過去金融和法律人才占15%的比例很小,其中80多人在華爾街工作。毫無疑問,國外人才的回流,進壹步加劇了國內人才市場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特征,為銀行尋找和聘用各類專業人才尤其是高級金融人才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總之,面對當前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並存的局面,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在危機時刻尋求機遇,學會用辯證統壹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研究方法、制定對策,堅持“審慎積極”,國內銀行業就壹定能夠成功度過嚴峻的經濟寒冬,保持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 上一篇:初中八年級語文第四單元寫演講稿三個課件。
  • 下一篇:長沙有哪些主題公園?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