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經濟的不平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全球範圍內的重新分配。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經濟失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而國際遊資的進攻則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實現條件。從目前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情況來看,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因此防止國際熱錢襲擊是制定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熱錢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造成的,學術界壹直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法學說。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由有預謀、有計劃的對經濟的攻擊引起的,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尤其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法學理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本身的規律,是內因造成的。金融危機三代論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的提高,壹個國家因監管或控制出現問題而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增強,現代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受利益驅使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的爆發,因此從本質上講,金融危機的性質和原因發生了變化。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機的成因。
壹、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 [1]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從中國的外部因素研究了金融危機。但是,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從而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因此,全球實體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的歷史,金融危機總是伴隨著區域性或全球性的經濟失衡。1929金融危機爆發前,國際經濟格局大變,英國在世界的霸主地位逐漸向美歐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種國際經濟失衡為後來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20世紀末,區域經濟壹體化的趨勢快於經濟全球化,拉美國家與美國的經濟關聯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強於其他國家。在20世紀末的20年裏,拉美地區經濟結構失衡,往往表現為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也是歐美日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當地區或全球穩定的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是由金融危機推動的。1992歐洲金融危機源於德國統壹後經濟的高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後的金融危機,實現了新的經濟平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壹定範圍內的重新分配。在區域經濟壹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壹國宏觀政策的影響可能是區域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的。短期來看,國際經濟在某壹點上相對平衡,全球資本和需求總量是壹定的。當壹國經濟發生變化時,會引起不同國家國際資本和需求的相應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其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其影響是全球性的。當壹個大國的經濟變得更強大時,就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向該國,導致其他國家的資本外流。當資本外流到壹定程度,就會出現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會從可能性變為不可避免性。這種變化的信號是大國的高利率政策或者大國的強貨幣政策。對於小經濟體來說,經濟變強了,就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量較大時,該國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後,國際資本會與該國虛擬經濟融合,從而促進經濟泡沫。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會迅速撤退,從而導致小國從流動性過剩過渡到流動性緊張,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引發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是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的,國際收支的調整是通過國際貨幣體系進行的。如果我們有壹個完善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我們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的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而實際的國際貨幣體系是由大國操縱的,所以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壹步扭曲和放大。
第二,國際貨幣體系的扭曲
許是國內學術界較早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歸因於國際貨幣體系固有缺陷的學者。許(1999) [2]認為,壹方面,秩序削弱了徘徊在改革與維持現狀之間的國際貨幣體系;另壹方面,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中的弱勢地位;雙重約束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壹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失衡時遵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思想,而各國在制定協調國際經濟失衡的貨幣政策時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因此當前的國際經濟失衡被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和加劇。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雖然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逐漸增強,但儲備貨幣的多元化並不能有效解決“特裏芬困境”,只是分散了矛盾,也就是說,儲備貨幣的地位既是本國貨幣,也是國際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各國根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必然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的要求相矛盾,從而導致外匯市場的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蕩。盯住或盯住某壹儲備貨幣的國家,不僅受到儲備貨幣國貨幣政策的影響,還受到多國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化大大增強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定和動蕩。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和全球性。鑒於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化的影響可能是地區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的。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來實現的。美聯儲在設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考慮到與美元掛鉤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的宏觀經濟狀況。因此,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產生影響,特別是那些與美國經濟聯系緊密或其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3]。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完善,無論是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經濟都影響著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所有國家及其幣值的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定紀律,那麽世界金融市場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就不會出現貨幣市場的動蕩甚至由此引發的金融危機。由於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與經濟全球化的相關性之間的矛盾,現行貨幣體系無法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保證美元的紀律性,因此壹國的宏觀政策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貨幣市場的動蕩和投機資本催化下的金融危機。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於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美元的升值或者貶值仍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外流;當美國經濟不景氣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通貨膨脹。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有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強大的經濟體可以利用這個體系轉嫁金融危機,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不必承擔太多的責任。
第三,國際熱錢的進攻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熱錢。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熱錢的襲擊。1992歐洲金融危機期間,索羅斯通過保證金獲得了1 :20的貸款。在短短的壹個月內,他賣出了相當於70億美元的英鎊,買入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馬克,迫使英鎊大幅貶值,還完貸款後凈賺15億美元[4]。1994墨西哥金融危機前,大量國際熱錢持續進入墨西哥證券市場。墨西哥吸收的外資中,證券投資占70% ~ 80%。但在墨西哥總統候選人遇刺後的40多天內,外資撤走1000億美元,直接導致了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爆發[5]。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國際遊資第壹次狙擊泰銖,低買高賣,巧妙運用金融衍生品獲取高收益。
根據IMF對國際熱錢的統計,80年代初的國際短期資本是3萬億美元,後來增加到7。2萬億,相當於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2006年末,僅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達到1.43萬億美元,較1.996年末增長了約6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也在不斷豐富,從最初的“賣空+杠桿”策略(市場中性基金)發展到單壹策略(包括套利、方向、事件驅動等)等多種投資策略。)、多戰略(包括新興市場、並購等。),基金基金等等。其風險特征也是多元化的,既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宏觀對沖基金,也有風險低但收益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性基金。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最顯著的特征是,國際資本的過度流動造成了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龐大的國際貨幣資本必然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獲利。
為什麽國際熱錢可以摧毀壹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眾所周知,國際熱錢規模大,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壹國金融市場從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熱錢進入被攻擊國時,會影響壹國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速金融市場從理性發展到非理性繁榮[6]。根據金融市場心理預期的自我實現原理,當大量國際熱錢進入壹國時,即使該國經濟發展壹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促進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形勢下,有意識地誇大被攻擊國發展中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經濟成就壹般被“經濟奇跡”和“新的發展模式”所吹捧,然後經濟中的問題被“不可持續”和“面臨崩潰”所誇大。在整個過程中,國際熱錢的有預謀的進出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遊資在金融繁榮時期巧妙地利用金融衍生品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從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是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後,國際直接投資(FDI)低價買入危機國家優質資產,形成新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
第四,中國防範侵略性金融危機的措施
在中國股市從暴漲到暴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壹波熱潮到觀望之後,中國經濟是否進入了從繁榮到危機的拐點?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從經濟表象來看,中國經濟運行的特點仍然是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從經濟本質看,我國經濟運行存在產業結構調整滯後、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這些現象和問題是由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造成的。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更加明顯。第壹,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貸危機讓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的經濟卻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脹壓力。第三,國際熱錢在全球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為了振興經濟,美國采取了降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與美元在中國存在利差。2006年2月,息差達到3%。境外資本流入後,往往會兌換成人民幣,然後貸出。收益不能用存款利率來衡量,要用貸款利率來衡量。1年貸款基準利率為7。47%.如果預計人民幣年升值5%,國際熱錢回流接近13。如果國際熱錢不采取放貸的形式,而是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股票,其收益率會更高。2007年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利潤不低於30%,上證綜指上漲96。當年7%。
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外資熱錢在中國投資的高回報,吸引了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對於2007年有多少國際熱錢進入中國,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計算。通過簡單計算,外匯儲備增加值中減去了外貿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2007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的國際熱錢近800億美元。800億美元國際熱錢的流入,可以充分說明流動性過剩、房市和股市泡沫、中國當前通脹壓力等現象。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國際熱錢就不會抽走。人民幣升值預期依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實體經濟持續增長,這說明中國國際貿易順差依然存在,中國非貿易品價格遠低於發達國家。國際熱錢現在迫切需要做的是繼續擡高中國非貿易品的價格,在適當的時機出逃,在羊群效應下引爆中國的金融危機,然後國際資本再回來購買中國的優質資本。
為了有效防止上述咄咄逼人的金融危機,中國首先必須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發展,迅速減少樓市和股市的泡沫,並誘捕國際熱錢以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誘捕國際熱錢的方式有兩種:壹是將國際熱錢從短期的暴利轉化為長期的正常盈利,從而降低利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中國經濟建設服務。二是建立長期的心理預期,把外資留在中國;其中,保持中國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非常重要。三是有計劃地減少我國的外匯儲備,特別是以國債的形式,將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增值,用外匯儲備調節國際經濟,使之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後,加強對跨境資本的管控,積極幹預和監管短期國際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