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在戰場上另壹個突出的軍事屬性就是靈活機動!輕步兵靈活,但不靈活。戰車靈活,但不靈活!所以騎兵天生就是兵法中的奇兵——偏師。
豆漿在說騎兵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之前,要先澄清三個概念(春秋戰國時期的弓箭、冶金技術、先秦時期的第三次築城高潮)來說明為什麽騎兵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在戰國時期備受推崇。文章肯定會很長,但是把這三個概念說清楚了,讀者自然就明白為什麽戰國時期騎兵會突然井噴式發展了!
1963在山西省朔縣支峪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壹把火石制成的小石鏝,長度僅2.8厘米。1973 -1974年,山西沁水夏川舊石器遺址發現10余件長3-4厘米的錘打石箭頭,距今24-16000年。
這些都表明,在2-3萬年前的時期,中國的先民就已經使用弓箭,而歐洲使用弓箭的可靠證據是在德國漢堡附近的斯特梅爾發現的末端有凹口的木樁,距今約9000年。
為什麽遲遲不宣稱中國是最早使用弓箭的國家?因為我們發現的石箭頭無法證明它們是用於弓箭還是其他投擲武器。更直白的說,我們是第壹次使用弓箭,我們都知道這有點不嚴謹,所以槍手不想安靜的工作!
但這些都不妨礙我們感受到弓箭對於人類來說歷史悠久。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弓箭是愚昧時代的決定性武器,正如鐵是野蠻時代的武器,火器是文明時代的武器壹樣。”?
了解了弓箭的起源之後,我們就跳過壹些,節省時間,直接進入東周弓箭相關的話題。弓箭非常有利於馬背上的戰鬥,而弩適合步兵戰鬥,所以騎兵離不開弓箭,因為騎兵是用弓箭來戰鬥的,而且在講騎兵戰鬥的時候還要考慮到步兵有沒有弩方陣,因為弩是步兵用來約束騎兵的法寶!
中國人可能不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復合弓的人,但他們最早總結了復合弓的技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公基》完整地記錄了當時復合弓和羽箭的制造技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復合弓技術總結文獻。
識字貼紙:
整體弓是指具有單壹數據結構的弓,如英國長弓和尼泊爾竹弓。單弓的優點是制造成本低,制造周期短,環境適應性強。但這種弓的缺陷在於機械效率。弓太小會缺力,弓太大張力太高控制不住。
加強弓又稱復合弓、疊層弓,是指由相同或相似的幾層材料制成的弓,或由幾段拼接而成的弓,通常用膠水粘合。
復合弓是指弓臂的結構由動物腱角和動物膠組成。在中國,復合弓壹般被稱為角弓。復合弓的優勢在於機械效率高,在同樣的張力下比單弓細膩很多,而且復合弓多為反曲弓,復合弓弓身振動小,射箭很穩。但缺點是制造成本高,制造周期長,環境適應能力差,潮熱時易開膠損壞。
上述三種分類法起源於1877年的英國人彼得·裏弗斯,現被弓箭史研究者廣泛采用。
《花王公基*弓人》壹文是這樣講述東周時期的制弓理念的:“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制作及時。”
“美材”:即制作弓的六材要優,制作弓的六材是:莖、角、筋、膠、絲、漆。
幹,指構成弓臂主骨的木材或竹子,以柘木為壹等料,櫸木為二等料,桑木(有壹個舊字打不出來,用盒子代替)為三等料,橙木為四等料,木瓜(肯定不是我們現在吃的木瓜)為五等料,牧婧為六等料,竹子為七等料。
角,即動物的角,壹般用牛角、水牛角制成(故稱角弓、角弓),北方用牛角。
腱,即動物的腱,廣泛用於牛筋,也用於麋鹿腱。
膠水,即動物皮、肌腱、或魚脂制成的膠水最好,其他膠水材料有牛膠、鹿膠、馬膠、鼠膠、犀牛膠等。經過大量的實踐,人們發現魚膠在制作弓的時候效果最好,所以魚膠是唯壹的膠,其次是牛膠,其他膠很少用(主要是因為魚膠容易得到,原料多)
絲綢,絲綢,中國先民在制弓技術中使用絲綢,這是壹種創舉。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產品,絲綢被加在弓上,這就註定了中國的復合弓與其他文明的復合弓不壹樣!沒辦法,誰叫妳不養蠶呢!)
油漆,也就是生漆,制作戰車也需要油漆工。弓體噴漆可有效延長工作體的使用壽命,同時防潮耐磨,弓體美觀。
等材料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熟練”了。影響後世戰爭形態的牛逼復合弓的制作工藝怎麽能敷衍了事!技能和時間幾乎是同時的。
冬季幹燥的原理,分析冬季幹燥的木材,準備構成拱臂的主骨的毛坯,非常實用。需要在冬季木材幹燥堅實的時候制作拱骨,所以拱骨最耐用。
彈簧液角,彈簧處置角,角需要剪成不同形狀的角片,最後要貼在弓骨上,使弓骨在角片的作用下發揮更強的力量,而不是在彈簧裏!
夏天治筋就是把動物的筋在夏天處理掉。經考證,處理筋的方法是將生筋曬幹或風幹,然後噴水濕潤,用木槌擊打,直至撕裂麻狀纖維。
秋季合三料,即秋季合主拱骨、切角片、椎肋。為什麽要在秋天健身?由於秋高氣爽,料幹而不失韌性,非常適合生產。如果冬季物體太脆,容易損壞材質,春夏濕氣重,不利於膠水的穩定。三種材料的結合壹般分為三步。第壹,弓身重疊。復合弓的弓身多由幾節弓骨組成,需要用膠水烘烤彎曲;二、貼角,即先用火烤角,然後貼在拱骨內側。貼的時候需要用繩子紮緊,等膠水幹了再松開繩子;三是鋪筋,將筋蘸膠,粘結在拱體外側。三種材料對膠水的依賴性很強,而膠水恰好原料豐富,制作簡單,粘合效果好。
冷體鋪設完成,三料結合後,仍處於最幹燥的冬季,矯正弓型,矯正偏差,拉直弓型。這個過程壹般是通過火烤和模具配合來完成的。
冬天真的做不出馬臉(三滴水壹張馬臉)。冬天漆面徹底幹透後,在漆面上漆裝飾才是最早的美!長城以北不產漆,遊牧民族的弓也沒有漆飾。古人把這種不帶漆飾的弓稱為素弧,最早的“素面”!
春被弦,開春後穿上弓弦,上面說的蠶絲主要用於弓弦制作。弓弦加絲後,防潮,有伸縮性,弓箭射程更遠。
整個制作復合弓的過程至少需要三年時間!但是不就是壹弓三年嘛,那太沒效率了!中國的古人已經將流水線應用於弓的制作。弓箭手每次做弓都是大批量制作,然後各有分工,流水線加工。三年後整批弓都做好了!
從此,在隨後近兩千年的時間裏,中國復合弓的制作工藝大體遵循這壹制作程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制作工藝上來說,中國復合弓是嚴格控制濕度的!每個環節都需要烘幹!但是,其他文明的弓箭制作技術卻不是。比如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弓,在液角和飲體兩個環節,都不怕潮濕的環境。在液體角中,將整個角片浸入待浸泡的液體中。
東周弓的考古發現:
1951年,湖南長沙五裏牌戰國楚墓出土壹把弓,全長140厘米,寬4.5厘米,厚5厘米,弦長80厘米。北京歷史博物館1953舉辦的楚文物展中也有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藏品。剩下的半個弓臂長84.9厘米,弦長70厘米。此外,1971、1978年,湖南、湖北先後出土了兩批戰國時期的木質加固弓。這些弓壹般長112-130厘米,寬2.5-3厘米,弦長未知。
根據這些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古代的制弓技術在戰國時期已經相當成熟,能夠大批量制造結構簡單的加固弓,而復雜精密的復合弓生產周期較長,難以滿足騎兵大規模裝備批量生產的要求。弓略弱,但成本低,生產周期短。顯然可以輕松裝備騎兵部隊!
弓箭射擊:
弓箭射法有很多種,但按手指勾弦的手法可分為幾種,其中最重要的有兩種,壹種是地中海射法,壹種是蒙古射法(也叫中國射法)。地中海射法用食指和中指拉弦,蒙古射法用拇指和食指拉弦。地中海射擊法需要手指保護,蒙古射擊法需要手指拉動。現存最早的拉指是在殷墟男女墓中出土的,證明我國早在商代晚期就使用了蒙古射法。
弓箭射程:
根據壹些學者的測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戰國時期,中國復合弓的有效殺傷範圍約為140-190米。英格蘭長弓是單弓。經過回收和大量測試,最大殺傷範圍200米。極少數優秀的射手能把殺傷範圍提高到230米!韓國現代牌坊的射擊距離為145m,與中國古代百步標準(中國古代壹步指左右腳各壹步)基本壹致,牌坊的九段標準是45箭命中目標多於39箭,可見古代百步射敵的記錄是可信的!但在中國古代的箭的制作上,無法和現代的弓箭相比,所以有效殺傷距離最多200m。想要超過200米,既需要精良的弓,也需要合適的箭。
有效殺傷和射程是兩回事,射程能射的最遠距離是無害的!弓箭是靠有效的殺傷力殺死敵人的!
講了弓箭的知識,我們就會發現,當騎兵拿著這種有效殺傷力為100-130米的量產弓,迅速攻擊敵人的左右兩翼,騷擾敵人。敵人只是單方面被虐!想要反擊,除了派騎兵驅逐,步兵趕不上騎兵。步兵帶著武器跑100米,最快也要15秒。妳不可能是螺栓,100米可以進10秒!15秒很優秀!而15秒足夠弓箭連續射三次,五秒壹次!壹個成熟的弓箭手可以在保證命中率的情況下,在15秒內快速射出5箭。(隨便在網上搜現代人用復原的古弓射箭的視頻,有專家絕對會顛覆妳的三觀!)步兵至少要用致命箭攻擊3次,才能達到騎兵射箭的位置!騎兵只需要驅馬移動幾步,步兵就又要迎箭了!在沒有新援軍的基礎上,負責追擊的步兵只有開槍,沒有防守!這就是騎兵手裏拿著弓箭的可怕之處!
戰車可以利用戰車上的圈地來防禦箭矢,但是壹旦戰馬被箭射中,後果將不堪設想。面對騎兵的射箭攻擊,戰車比步兵更脆弱!因為馬靶太大了!與騎兵相比,戰車太重了。雖然戰車在沖刺的時候可能不會比騎兵慢,但是騎兵只用壹個轉身就可以擺脫戰車,所以戰車遇到騎兵還是被虐!比步兵還慘!
這麽好的東西,步兵戰車都能虐。沒有壹個指揮官會放棄這個機會。他壹定要讓他的騎兵狠狠的騷擾對方!為了克制這種近乎BUG的戰術,敵人只能效仿,培養自己的騎兵,防止自己的兩翼受到騎兵的騷擾。(何必麻煩翅膀呢?因為兩翼的力量較弱,打敗兩翼中的任何壹個都可以從後面繞到敵人主力的後面,這就是戰略制勝!壹旦兩翼被破,主力就不撤退,等著主力被圍!)
這也變相的提高了騎兵的使用率和出場時間,騎兵升不升都是很難得的!
(關於弩的資料其實很多,但是我之前說過,弩的主要使用者是步兵。再說騎兵。先把弓弄清楚。關於弩的壹些相關信息會在後面章節的某個相關領域補充!各位讀者,如果妳覺得不錯,壹定要關註:豆漿騎兵!帶妳領略原始騎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