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鍋莊舞的風格與特征

鍋莊舞的風格與特征

鍋莊舞是壹種沒有伴奏的群舞。鍋莊舞的舞蹈名稱很多,有曲牌、刺牌、勞道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舞、孔雀舞、田園舞等。鍋莊舞的舞步可分為“鍋卓”(走步舞)和“枯舞”(轉身舞)兩類。郭莊跳舞唱歌,多為問答對唱比賽。

跳舞時,男女壹般手拉手圍成半圓形,壹人領舞,男女壹問壹答,兩人壹組反復演唱,無器樂伴奏。整個舞蹈由兩個階段組成:先慢後快。基本動作有“跨腿飄動”、“繞步”、“跨腿下蹲”等。舞者的手臂主要是改變舞姿,隊形順時針移動。圓圈有大有小,“龍搖尾巴”的圖案偶爾變換。

鍋莊舞的分類

鍋屋分為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屋”,傳統民俗節日的“中鍋屋”,親朋好友聚會的“小鍋屋”,規模和功能各不相同。還有人把它分為“大眾鍋村”和“喇嘛鍋村”,鎮鍋村和農牧區鍋村。

鍋莊舞有兩種:舊鍋莊舞和新鍋莊舞。老郭莊有祭祀性質,大部分信教群眾和老人都喜歡這個曲子。歌詞和舞蹈形式都比較古老,比如蓮花花生大師的誕生,散葉寺的建立,輝煌的寺院,銀光閃閃的宮殿,吉祥富貴,豐收豐收。

新國莊的歌舞比較靈活,多反映生產勞動、農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發展,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集三色》、《金壩子之上》。新國莊是年輕人喜歡的歌舞。鍋莊舞的舞步可分為兩類:鍋卓(走步舞)和酷卓(轉體舞)。“過卓”的步伐是單相左起步,左右腳* * *持七步為壹節,這樣循環起步,由慢到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與者容易學習,所以人數非常多。酷卓有多種舞蹈,如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子、八步舞加拍子、猴舞等等。

鍋莊屋迪慶鍋莊屋

申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鍋莊舞是壹種沒有伴奏的群舞。在迪慶地區,有的地方把鍋村叫“卓”(即舞蹈),有的地方叫“擦”(即耍把戲)。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世紀以前。它隨著藏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而變化。所以有打青稞、撚羊毛、餵牛釀酒等勞動歌舞,有歌頌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的,有男女結婚的,有落成新房的,有迎客的。

鍋舞可分為“清坭”(古鍋)和“清泗”(新鍋)。查尼傳說流傳於吐蕃祖孫三王之時的迪慶,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和原始宗教形態,具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年人大多喜歡搓妮,歌詞和舞蹈形式也比較古老,如蓮花生大師的誕生、寺的建立、金壁輝煌的寺廟、銀光閃閃的宮殿、招財進寶、豐收豐收等等。跳這種舞的時候,只能唱專門的歌詞,不能改。舞蹈壹般緩慢、穩健、簡單、莊重。該社歌詞內容、舞蹈靈活,反映生產勞動,歌頌農牧業生產和貿易的發展,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集三色》、《金壩子之上》。《馬史》是年輕人喜愛的歌舞,年輕人通過馬史歌詞中的隱喻配對來表達彼此的情意。如檀香與孔雀鳥,松柏與鸚哥,柳樹與杜鵑,雪山與馬鹿,森林與麅子,草原與花,魚與水。

鍋莊舞(尤其是Cheni)的歌詞有壹套嚴格而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規則。歌詞的規律是,唱天空的時候唱日月星辰,唱帝王佛祖智者,唱地方的時候唱北京、拉薩、家鄉。這種固定格式在切尼的歌詞中最為突出,在埃賽的歌詞中也有運用,但可以靈活運用,即興發揮,隨意發揮。舞名很多,就是曲牌、詞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繩例舞、猴舞、牧歌等。在切尼舞蹈中,不僅是舞蹈的名稱,還有歌曲和歌詞的題詞。如果領舞者唱的是《孔雀舞》的曲調,舞伴只能跳《孔雀舞》,唱《孔雀舞》的傳統歌詞。

鍋莊舞的舞步可分為兩類:鍋卓(走步舞)和酷卓(轉體舞)。“過卓”的步伐是單相向左開始,左右腳* * *持七步為壹節,這樣循環開始,由慢到快,步數不變,舞步簡單,參與者易學,所以人數非常多。庫卓的舞蹈多樣多變。有兩步半舞、生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舞等等。

年輕人喜歡刷奶酪。跳舞時壹般男女分開,左手搭肩圍成壹圈。人數不限。順時針跳舞。上身前傾,膝蓋顫抖較大,跺腳動作較多,腳後跟著地或靴子。男人的臀部左右搖擺,雙手只隨他擺動。女舞者左臂為腰或柄,右臂隨動作前後擺動。有走圈、壓腳跟、猴到腳、三步翻身、三踢勾手、孔雀喝水、山兔跳等十幾套動作。

郭莊跳舞唱歌,多為問答對唱比賽。在傳統二重唱比賽中,誰對傳統歌詞掌握全面,誰就贏。在即興競猜中,誰的想象力豐富,思維敏銳,誰就贏了。

迪慶各地的鍋莊舞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德欽奔子欄壹帶的陶舞曲調深沈典雅,雄渾豪邁,深沈凝練,綿長綿長,猶如巨浪。舞蹈灑脫,豪放,穩健,猶如展翅的雄鷹。輕盈活潑與豪放相結合。跳舞時,所有的舞者都彎下肩膀,舞蹈平穩而緩慢地開始。到最後,動作小而迅速,變化迅速。歌舞都在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德欽地區的鍋莊舞,自始至終都有嚴格的順序,大致程序為:壹娃(序鍋)、楊茁(招福鍋)、四卓(迎賓鍋)、對卓(贊鍋)、宗卓(遇鍋)、主卓或(送別鍋)、掛卓(挽留鍋)、紮西居(送別鍋)。其中,除了序言和結語。每個節目都有幾個曲子或者幾十個曲子,但是唱腔壹定要按照節目來,然後跳過這個節目再跳下壹個節目。

舞蹈流派

迪慶藏族鍋舞廣泛分布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麗江石鼓角子村出土的藏族畫像碑中的舞蹈形象,鍋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迪慶藏族鍋舞在德欽縣奔子欄鎮、香格裏拉市占塘鎮和蕭中鎮最具代表性。奔子欄在招待客人時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展示了鍋村的壹系列禮儀程序,包括“祝福鍋村”、“驅逐鍋村客人”、“贊美鍋村”、“會鍋村”、“離鍋村”、“離鍋村”、“祈福鍋村”,這些在全國各地的藏區都非常少見。其曲調分為四部分:姚、、夏卓、卓草。

香格裏拉郭莊可分古代和新式。“契尼”是壹種古老的鍋莊,歌詞和舞蹈形式古老,祭祀性強,動作和歌詞特別,多為宗教界和老年人所喜愛。《磨砂膏》是壹種新的舞蹈,是壹種與時代不同的新歌舞。迪慶藏鍋村的歌、舞、歌詞都很豐富,歌詞分三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新房落成或婚禮,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會聚在壹起跳壹整夜的舞,以表達慶祝和祝福。

鍋莊屋昌都鍋莊屋

申報地區或單位:西藏自治區。

藏東康巴人喜聞樂見的昌都鍋莊,舞姿瀟灑,氣勢高昂,充分展現了康巴男人的兇悍之美。以巴塘黑仔為代表的藏東“康謝”更加優美抒情,充分展現了康巴婦女婀娜多姿的體態和迷人的歌喉。

在西藏,昌都鍋莊廣為流傳。在節日、慶典、婚禮和慶典期間,男人和女人聚集在廣場和庭院裏,圍成壹個圓圈,順時針唱歌跳舞。男人穿松松垮垮的褲子,女人脫下右臂袖子放在背後。男女站在壹邊,手拉手圍成壹圈,分組唱歌。通常是男人帶頭唱,然後女人和著唱。歌聲嘹亮,穿透力強,舞者隨著歌曲《剪顫》繞圈而行。歌詞快結束的時候,大家壹起喊了壹聲“呀”(擬聲詞),立刻加快了語速。他們側身伸開雙臂,扭腰跳起,揮動衣袖,載歌載舞,跑跳變換動作。男人的動作幅度很大,伸展雙臂像老鷹盤旋飛翔;女子動作小,像鳳凰拍動翅膀壹樣轉圈,表現出健美、活潑、活潑的特點。青稞酒和哈達壹般放在舞圈中央。舞畢,長輩或組織者獻酒、獻哈達,使兄弟姐妹之情得到升華。

鍋莊舞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內容上看,叫《羊毛鍋莊》,反映的是勞動生活。反映婚禮儀式的叫“慶忌鍋村”;有表現生活情趣的“兔鍋農場”(混合模擬兔子的跳躍動作)和“醉鍋農場”(以模仿醉漢的表情,表現身體嬉戲的動作)。鍋莊舞剛健挺拔,既表現了舞蹈又強調了情感的表達。舞蹈流暢自然,優美飄逸,既體現了西藏藏族人民淳樸、善良、勤勞、勇敢、熱情、豪爽等民族性格,又具有壹定的力度,跑跳動作,動作幅度很大。藏族民間體育的風格可以體現在表演者的裝飾、動作的節奏、表演時舞姿的變化等方面,鍋莊舞的健身功能明顯。

鍋莊的節奏可分為三段:壹、序列舞。順序跳舞時,只要舞者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就可以慢慢地交替著走,步子輕,節奏弱。序列舞之後,我逐漸進入柔板卓舞。快板卓舞最能體現卓舞的激情場面。這時,隨著序貫舞和柔板卓舞,舞者的情緒達到了壹種不可接受的藝術激情。於是,他們忘記了周圍的壹切,壹心壹意只在乎跳舞和跳躍,從而表現出壹種力量的美,壹個群體的偉大。

昌都鍋莊的分類

根據地域特點,昌都陶器可分為農業用壺(含城鎮)、田園用壺和寺廟用壺三大類。

農區鍋村流行於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村(即牧民舞蹈)流行於當雄、黑河、索縣等地。農區郭莊的結構分為兩段,即從慢歌舞到快板歌舞,有慢、中、快三種速度。開始的時候,男女手拉著手圍成壹圈,依次唱,搖著腳,唱完之後齊聲喊“啞巴”。突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以熱烈的快板結束。

牧區的水平和表演形式與農區基本相同,但動作差異較大。他們大多雙手抱胸跳躍,前壹步左右轉身,雙腳平穩地舞蹈(手腳壹致)是牧區的壹大特色。牧區的動作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慢節奏,舞蹈舒展優美;另壹種節奏很快,舞蹈熱情奔放。動作多模仿動物形態,如“老虎下山”、“雄鷹盤旋”、“洋洋得意”、“野獸嬉戲”,註重體態的情感變化和表情,是藏族人民兇猛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壹般來說,動作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節奏緩慢,舞姿優美;另壹種節奏快,舞蹈熱情。昌都鍋莊的動作多模仿動物形態,如“虎下山”、“鷹盤旋”、“洋洋得意”、“野獸嬉戲”等。,而且他們的表演都註重姿態的情感變化和表達。

寺廟鍋碗瓢盆多為寺廟念冬經或迎客時跳用。其要求嚴格,如預先指定領舞者(多為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輩);要求統壹服裝等等。這種舞蹈有壹定的舞蹈程序,舞步穩健,舞姿端莊含蓄,抒發真摯的感情。

郭莊屋榆樹卓屋

申報地區或單位: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玉樹卓舞種類繁多,主要歌頌家鄉和自然風光,同時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整的表演分為三個部分:祭祀神佛的序舞,表現內容廣泛的主體部分,吉祥的結局。玉樹卓舞按其功能可分為世俗性較強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較強的“法”卓(藏語稱“曲”卓)。整體結構由兩部分組成,由慢到快,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表演。玉樹卓舞的動作主要以甩袖為主,表演往往有幾十、幾百人參加。舞者的袖子很長,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袖子擺動幅度大,動作優美,手臂旋轉自如,動作路線多變。

腿部的動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手臂的擺袖做擡腿、擡腿、轉身等大幅度的跳躍和動作。動作路線以弧線為主,全身協調。整個舞蹈節奏鮮明,氣勢磅礴,充分展現了男性舞蹈的陽剛帥氣之美。女子舞蹈的動作柔和流暢,甩袖甩腳的動作與男子舞蹈基本相似,但幅度較小,表現出女子柔美、溫柔端莊的特點。

玉樹義烏

玉樹“易”的產生早於“卓”。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根據日常的勞動聲音和勞動節奏,發現了原始音樂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傳遞居所。隨著藏語的出現和發展,有了歌曲,才有了歌謠。隨著它們的發展和完善,產生了“伊”的舞蹈形式。“易”就是歌必舞,舞必唱,兩者密不可分。

他的歌詞大多歌頌自然、宗教、勞動、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勤勞智慧的人民,歌頌黨和社會。“伊”的舞蹈動作和技巧都來源於生活,是從騎馬、打獵、放羊、打谷、擠奶、剪毛、打奶油等生產勞動姿勢中發展和提煉出來的。它是壹部反映玉樹藏族人民生活方式的百科全書,配有笛子、牛角胡子等簡單的器樂,或者沒有器樂。

“彜”是歌舞的結合體。舞蹈活潑明快,生活氣息濃厚。有歌它就跳,有舞它就唱。舞蹈動作和技巧來源於生產生活,涉及騎馬、狩獵、牧羊、脫粒、擠奶、剪毛、打黃油等活動,具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樹在舞蹈形式上是活潑自由的,不僅在喜慶的節日裏,在男女相聚的日常休閑中也是如此。對舞者的人數、年齡、性別、服飾、場合沒有特殊要求,老少皆宜,有群眾基礎。

白龍卓吾

白龍卓屋被稱為多縣白龍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寺廟祭祀、迎賓、宗教活動時表演的舞蹈。

藏族民間古典舞《白龍卓舞》主要起源和流傳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白龍村、舒爾、上開窪、下開窪、東郭四個村。“白龍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白龍卓”作為藏族民間傳統的古典舞蹈,在古代只在祭祀儀式、迎賓和廟會上表演,而且只允許成年男性參加。

白龍卓舞是藏族成年男子在寺廟祭祀、迎賓、宗教活動中,以詩歌語言,以歌舞形式表演的壹種舞蹈。世界上大約有30種白龍卓舞,它們通過歌舞用詩意的語言反映了自然界的萬物。白龍卓舞蹈粗獷典雅,旋律莊重飽滿,蘊含著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審美價值。

眾多白龍卓舞者相繼死亡,斷層嚴重,文化空間萎縮,陷入滅絕狀態,亟待搶救和保護。

  • 上一篇:兩全險壹般買哪壹種?
  • 下一篇:除濕補氣的方子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