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閩劇的歷史演變

閩劇的歷史演變

明末清初,閩中長樂、福清壹帶流行壹種民間戲曲,由業余農民演唱。因為是在梯田上繞草繩表演的,所以人們稱之為“地下草坪”和“拉草繩”。這種表演後來與外國戲班藝人結合,以江西益陽戲和當地民歌形成的“江湖調”為主要唱腔,稱為“江湖班”。當時有36出戲,72出戲,多出自彜、昆曲。在閩東北的福安、寧德壹帶,還出現了壹種以“江湖”、“葛翔”為主要唱腔的“平江班”(“平江班”,意為用方言演唱)。演出的劇目大多移植自江湖劇,或取材於民間故事,如《雙金花》、《白扇》、《紅裙》等。後來,原來用“尹正”(普通話)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為用平邑(方言)演唱,逐漸與平邑班合並。同時吸收了“老老班”(指本地人認為難以理解的昆曲、徽劇等外來劇種)的部分唱腔,形成平仄結合。

還有壹種在福州流行的“孔府戲”。自明代以來,外國曲調與民歌相結合而創造的“滑稽調”是主要的唱腔。清光緒年間,有13個“儒生課堂”,流行壹時,劇本多為文人所作,如《紫玉釵》《祭皇殿》。辛亥革命後,“儒生班”逐漸與“平講班”、“老老班”融合,形成“閩劇班”,也就是今天的閩劇。

民國初年,滿清權貴紛紛離開福建,他們曾經坐過的徽州階層因為失去支持而迅速衰落。福州的徽州藝人開始流散在民間。大部分轉到了“交響前三”班,要麽當演員,要麽當大師,要麽當音樂家。如徽州班“三清班”的、、、七寶、拐寶、和“三聯福班”的周等藝術家分別加入了儒家三交響班和平江三交響班。隨著大量徽派藝人向福建班的滲透,帶入了徽劇的曲調(俗稱老老調)和徽劇的劇目、表演技巧,所以此時的“三合壹”被稱為“最後三合壹”。從此,俗稱“福州戲”的閩劇在福州正式形成,它以孔府戲的滑稽調為主,融合了評花戲的洋腔洋調、江湖戲的江湖調、民間小調和徽州調。隨後,“閩劇”這個名字出現在報刊上。

“閩劇”壹詞最早出現於民國12 (1923)。福建班《三帆曲》赴上海演出時,觀眾有時口頭上稱之為“閩劇”。次年(民國13年)七月,商務印書館出版劇本《子玉釵考釋》,記載“其樂譜為閩劇之冠”。民國26年(1937),福建省閩劇改良協會在福州成立,同年6月10,協會刊物《閩劇月刊》創刊。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閩劇史上的鼎盛時期。福州著名的劇團有“老帆樂”、“新帆樂”、“三帆樂”、“好傳說”、“戲水自然”、“歌頌自然”等。,群眾稱之為“三悅、壹奇、二羊”(福州話自然和羊)此外,還有“賽月宮”、“方群”、“天仙”等女班。這些俱樂部規模都很大,劇目很多,服裝也很新,而且都有壹批名家做支柱。比如老賽樂班的陳春軒、阿吾生,花旦的黃尹吾、陳杏芬,三華林趕上三班;華的丘帆(官宦)、的、三華臨武夏等。自然類的;新賽樂班的華(官)、林振冠、吳三華、吳普冠;花旦傅藝農、林芝芳、林誌清、謝等。三賽音樂班的;傳奇班的華鄒毅,小生關長生等。著名的丹雪()和馬()的新國風班。其中,“鄭()、曾()、薛(、)、馬()並稱為早期閩劇“四大名旦”。在此期間,鄭先後主演了《新茶花》、《孤兒血》、《黛玉葬花》、《紫玉簪》、《孟姜女》、《秦香蓮》、《百蝶香木扇》、《釵頭鳳》、《杜十娘》、《梁山伯與祝英臺》、《救國救民》、《秋和。他在繼承閩劇傳統“揶揄”唱法的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唱法,總結了“平實、幹凈、歇息”和“快、緊、密”的六字舞臺表演藝術經驗,形成了“鄭派藝術”,被譽為“福建的梅蘭芳”。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著名作家郁達夫來福建觀看鄭演出《秦香蓮》,深受感動。他寫了兩首詩,七首獨特的詩作為禮物。此外,鄭的表演藝術得到了總理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高度贊賞。

在此期間,福建歌劇團還到臺灣省和海外演出。民國11 (1922)年,舊賽樂班首次在臺灣演出。然後,每隔壹兩年,壹個新的劇團去巡回演出,有時長達壹年。其地點主要在臺北、臺中、基隆、高雄、嘉義、彰化、新竹、鬥南、雲林。演出劇目有《嶽飛》、《夜杯》、《紫玉簪》、《孟姜女》、《萬花蓮舟》、《秋》、《顏》等。著名武術家陳春軒曾四次赴臺演出,被譽為“活的趙雲”。臺灣同胞給了他八枚金牌和兩面錦旗。

16 (1927)年6月,方群女班赴新加坡演出,掀開了閩劇出國演出的新壹頁。這個班的演員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女性,服裝漂亮,唱腔甜美。此外,《靈芝草》、《燕夢蘭》、《金釘子》等演出多以女性為主,因此很受海外觀眾歡迎。壹些女演員被保留在當地生活,並將福建戲曲藝術的種子傳播到外國。同年8月赴仙班新加坡演出。從17 (1928)到1,《新賽樂》在馬來亞、新加坡、印尼演出三年,第20年回國(1931)。劇目有伍茲的《喪墓》、《安安的《送米》、《祈福的委屈》、《陳景谷》、《鐵公基》、《鐵龍》、《古城會》、《四街村》、《三岔口》、《九江口》等。

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民國三十年(1941)和三十三年(1944),福州先後兩次被侵華日軍占領,交通斷絕,經濟破產,戲班解體,藝人四散,著名藝人鄭流落閩北山區,閩劇藝術隨之衰落。

建國後,閩劇獲得新生。從20世紀50年代到“文革”前,閩劇經歷了壹個新的繁榮時期。1952期間,閩劇進京參加首屆全國戲曲匯演,演出傳統劇目《釵頭鳳》,獲表演二等獎,、郭分別獲演員壹、二等獎。1954年9月,福建戲曲隊赴上海參加華東戲曲音樂會,演出《連音》、《荔枝換紅桃》、《漁舟花燭》等。其中,連音獲得創作和優秀表演壹等獎,林如山、林午霞、、郭獲得演員壹等獎。該劇於6月獲獎。65438年至0959年,鄭應印尼福清華僑的邀請,赴雅加達、萬隆、泗水等地,向華僑子弟傳授閩劇傳統劇目《紫玉簪》、《孟姜女》、《梅玉配》、《釵頭鳳》、《鳳陽花鼓》等。

“文革”期間,閩劇遭到嚴重破壞,劇團被解散,藝人被分配工作,藝術資料和服裝道具被燒毀。直到“文革”結束,閩劇才開始逐漸復蘇。

上世紀80年代,福建省提出“振興閩劇”的口號,新劇不斷湧現,如《洪武鞭侯》、《草人護筍》、《屈》、《蔡夫人》、《陶小蘭》、《林則徐沖君》、《魂斷燕山》、《天鵝宴》、《丹青魂》等。其中《天鵝宴》《丹青魂》獲得文化部頒發的文華大獎,《天鵝宴》主要演員林佑全獲得文華表演獎。他在1991的冬天和1992的秋天演出,被認為是“藝術界的典型事件”。與此同時,第三代優秀中青年演員茁壯成長,在歷屆中青年演員歌劇和比賽中獲獎。其中,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少華;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的林英;被評為“福州市十大傑出青年”的張建斌;獲得第十屆全國梅花獎的陳乃春等。

1984至1991,福州閩劇團、福清縣閩劇團、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福州閩劇團紅旗閩劇團先後出訪新加坡、日本、香港演出《連音》、《林則徐寵君》、《明珠塔》、《蔡夫人》、《香港》等劇目。從1989開始,福州每年都會舉辦民間專業劇團的演出。5月,1992舉行“閩劇三小派”(劉小芹、李小白、董小虎)演出60周年慶祝大會。與此同時,福建省文化廳和福建省藝術研究院聯合舉辦了鄭從藝80周年慶祝活動。

1993年福建戲曲《紅衫軍》、《孫權張昭》在首屆海峽兩岸(閩臺)戲劇節暨福建省19戲劇演出中獲得劇目獎、導演獎、音樂舞美獎。1994年5月至6月,應臺北華榮音樂有限公司邀請,福州福建劇院壹劇團赴臺北、臺中、臺南、基隆、馬祖演出《三搜幻宮》、《玉簪記》、《珍珠塔》。這是閩劇時隔45年後首次赴臺演出,也是中國大陸首個獲準在馬祖島演出的藝術團體。1995-10+010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赴臺演出、曲、陳的《砍頭王子》等。應臺灣省福州市十鄉協會的邀請。回港途中,應香港福州十鄉會邀請,青年演員專場演出了該劇。

1996年2月至10年2月,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福州閩劇院團、紅旗閩劇團分別赴馬來西亞、法國演出。65438年2月,在福建省第二十屆戲劇表演會上,平潭縣民間劇團演出的《鳳凰蛋》獲得戲劇、導演、舞美三項大獎。1997 1 10月,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赴京演出《官員降職》,5月獲第七屆“文華新劇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表演獎”;9月獲中共中央宣傳部第二屆“五個壹工程獎”。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福建省福建劇院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 上一篇:釣魚需要什麽工具(全套)
  • 下一篇:雅典衛城的規劃思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