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閩南的風俗有哪些?我們應該繼承還是拋棄他們?

閩南的風俗有哪些?我們應該繼承還是拋棄他們?

壹.傳說和故事

關於春節的傳說是除夕故事的延續。總有兩種說法:

(1)為了慶祝不被可怕的年獸吃掉,人們說“恭喜!恭喜妳!」

(2)人們為了慶祝自己沒有被惡人燈籠猴陷害,差點被玉帝下令淹死人。後來多虧觀音菩薩給玉帝解釋,才挽救了壹場人類的大災難?皇帝的命運是怎樣的?嗣強?易佳?サ餵飽了肚子?博棺:妳怎麽了?打電話給童?

第二,相關習俗

在舊的習俗中,春節是在24個節氣中的立春慶祝,但現在是在農歷正月的第壹天慶祝。

從農歷正月初壹到初五,它被稱為“春節”或“新鄭”,這是壹個重要的民間節日。所以每天都有不同的習俗,解釋如下:

第壹天

1.拜年:親戚朋友之間來回串門,互相祝賀,互祝來年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萬象更新,尤其是孩子們對新的壹年的期待。擁有壹套自己喜歡的衣服,從帽子、衣服到鞋子,是多麽令人興奮的事情。

3.春遊:新年第壹次出門,壹般會去寺廟祈福新的壹年萬事如意。尤其是出門的時候會註意方位。先往東走會好,所以很少有人往南走。

4.開門關門看吉時:開門關門是常有的事,但在初壹這壹天就隆重了,因為農民的歷法都註明什麽時候開門關門好,所以大家寧願按時間來求吉利。

5.禁忌很多:過年期間,凡是被認為不吉利的東西都被列為禁忌,比如:不準說臟話,不準說臟話,不準倒垃圾,不準用剪刀,白天不準睡覺,不準油炸等。

6.早餐吃素:這是過去農業社會唯壹的素食,是祖先對萬物的慈悲。現代的觀念是第壹天吃素也是好事,因為前壹天晚上的年夜飯太油膩,清胃也有利於身體健康。

(2)二年級

1.制牙:壹般來說,商人是拜土地爺的,但不經商的人也會拜他。大部分都是用祭祀儀式祭拜的,現代也在逐漸向花果祭拜轉變,因為家裏還剩下很多肉!而二月初二是土地爺的生日,所以我們用祭祀儀式來祭拜。

2.母親和父親(祖先)開始素食:早上要祭拜祖先,並準備祭祀儀式和菜肴,邀請他們品嘗豐富的飯菜。

3.回娘家: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時間是十壹(問女婿)或者十二(問女兒回娘家),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改成初二了。也許選擇這壹天更合適,因為工商社會的新年假期較短(只有五天)。在舊社會,女兒回娘家的目的是讓父母打聽女兒在婆家的情況,是否孝順公婆。勤儉持家,鼓勵女婿新的壹年更加努力。

(3)三年級

1.睡到飽:因為從除夕到初二很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喘口氣,起晚了。

2.早上睡覺:因為老鼠在第三天結婚,所以他們照顧動物,為了老鼠的利益而早早睡覺。

3.閩南的初三,壹般是家人祭奠已故親人的日子,所以初壹初二不去家裏過年,壹般就不去了。如果妳急著給別人拜年,會讓他們覺得不吉利。所以這壹天多是戶外活動,而不是登門拜年。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海賊占領廈門外島吳嶼。有壹年除夕,官兵們忙著過年,疏於防守。大批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抗敵。經過兩天三夜的激戰,日軍戰敗,但城內軍民傷亡慘重。第三天,人們埋葬親友,哀悼死者,大聲哭泣,因此他們沒有時間去其他家庭拜年。第二年的初三,廈門居民就把這壹天作為忌日,久而久之,就成了壹種慣例。

(4)第四天——遇見財神

自從12月24日送走了那些曾經關註過別人的神,今天,神們又回到了人間,來匯報他們的工作。當然,早點收到神是努力的好兆頭。如果他們收神太晚,財神就會被收走。他們如何在新的壹年裏變得富有?

(5)第五天

1.隔離:是指春節假期今天結束,壹切恢復正常,給神仙的春飯、年糕都撤了,屋裏的汙穢也撤了。而且現在工商社的年假也是初五開始上班。

2.開工:大部分壹等公司選擇這壹天開工(除非農歷七月初七開工實在不合適,另選日期),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打電話通知,讓機器運轉幾天,檢查壹切正常,然後老板會發壹個“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過了幸運日立即回家,明天正式開工。其實這個儀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嗎?

閩南腦證

春聯、年畫、餃子和年糕,這些是中國人的新年、習俗和口味。與北方城市的春節習俗相比,閩南的過年習俗頗具特色。閩南的春節壹般是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閩南人對春節也有不同的說法——“年三十是正月”“年三十”是大年三十,重要的是吃;“正月”是指農歷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它講究的是玩,是“吵”,就是這麽壹個很閩南語的詞——“吵”。

用鞭炮迎接正月。

很多讀者可能會問:“妳說的‘犯錯誤’是什麽意思?為什麽不說‘過年’?”記者就此詢問了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林。林說“正”字的意思是“正月”,閩南語讀作“znia”(n代表鼻音,讀第壹聲)。閩南語中“znia”壹詞表示正月或春節,如除夕12放鞭炮,閩南人稱為“開Znia”。可見“鬧正”的詞義和“鬧準”是壹樣的,都是閩南語版的“鬧準”。

文史專家洪步仁先生告訴記者,閩南“矯正”春節的方式壹直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流行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金門、漳州壹帶的閩南新年歌謠,記錄了當時閩南人如何過年:“初壹早;第二天壹早;初三無巧不成書;第四天,天神下凡;第五天結束了;受精的第六天;第七天結束;第八天完成;‘天宮勝’的第九天;初十的公派學生;十壹請女婿;十二倒要拜;十三吃糯米配芥末;14名男生;十五上元清;十六看大蠟燭;十七倒燈棚。”洪老說,所謂“吵”,就是初壹、初九、元宵節最“吵”。

高潮在元宵。

“第壹個早晨”意味著早起,盛裝打扮,給親戚朋友拜年。這壹天之所以是孩子們最開心的壹天,是因為他們給長輩拜年時會收到紅包。收到紅包的孩子們開心地聚在壹起放鞭炮、蕩陀螺、做遊戲、看社戲,別提有多開心了;大人們雖然沒有紅包可拿,但可以聚在壹起喝酒,無拘無束地聊天,這也是平時難得的歡樂。

正月初九,“天宮聖”是閩南最熱鬧的祭祀活動。從第八天開始,每家每戶都要準備五個祭品,五個水果和金色的紙蠟燭用於祭祀。由於祭祀活動從12午夜開始,初八到初九是閩南家家戶戶的不眠之夜。從午夜12開始,祭祀活動的鞭炮聲如春雷般在天空中炸開,連綿不絕,相當熱鬧。

然而,“鬧”的高潮是元宵節。洪老說,正月十四到十六,廈門經常遊行。遊行就像流動的描繪,有舞龍,舞獅,踩高蹺,汽車和鼓...真的很熱鬧。大型活動如燈會和元宵節壹般在正月十三開始。燈籠遊是人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彩燈在街上遊行。喜歡看有趣活潑的孩子們的人們經常跟著燈籠遊行從壹條街走到另壹條街。持續壹周的元宵節通常在中山公園舉行。看花燈的人絡繹不絕,非常熱鬧。那時候,廈門的元宵節還很流行。在今天的文化宮和壹些文化中心,經常舉行元宵節,吸引了許多男女老少來猜燈謎。

“整頓”並逐步“現代化”

洪老說,現在時代不同了,廈門人的“鬧”也“現代”了:過年不用打電話,壹個電話壹封郵件就可以了;放鞭炮、轉陀螺、看社戲等娛樂被電視節目取代;鞭炮已經被電子鞭炮取代了...然而,春節的文化和體育活動越來越豐富。春節期間,我市各區將組織各種活動,如遊園、民俗表演、廣場表演等。由於對傳統文化的關註和重視,以前的壹些“鬧”的活動也在恢復。老洪說:“這兩年中山公園又多了壹個燈會,太好了!如果‘輕猜’也能恢復,那就更好了。”

閩南春節習俗

在大年初壹和初二,向長輩或朋友拜年被稱為“合正”。早飯後,每個人都穿上新衣服、帽子和鞋子,準備出門。魯豫的朋友要互相祝賀新的幸福。當拜訪親戚和朋友家時,人們通常會說壹些相互問候的話,如“新年快樂”。

拜年的時候要先拜年長輩,再拜年親戚朋友,順序是先裏後外,先近後遠。從長輩手裏,孩子們照例可以拿到不同數額的“壓歲錢”(紅包)。

據65歲的“老廈門”郭坤聰說,在舊社會,廈門的年輕壹代在拜年時必須向他們的長輩鞠躬,所以許多家庭在他們的客廳裏有方形的跪墊,以供鞠躬之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改為雙手合十拜年,先是三次,然後是壹次。後來改成了說拜年。可以說拜年的風俗習慣越來越簡單了。

朋友們互相拜年。在過去,他們通常會把手放在壹起拜年。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為握手或通話拜年(現在更多的是打電話或發短信)。

女婿拜年。

由於正月初二是閩南習俗中的“女婿節”,所有出嫁的女兒都要在第二天帶著女婿和被稱為“半子”的孩子回娘家走親戚。有句老話:“初二三有爸爸媽媽,沒有爸爸媽媽,就得自己承擔”,意思是父母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壹定會被接去做客。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留在婆家,幫那些回家做客的親戚朋友。因為大家都認為大年初壹回娘家會導致家裏窮,所以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想:大年初壹開業後,婆家忙著各種拜年活動,接待拜年客人。作為媳婦,妳要體諒。如果妳只是想回家,那是不合理的。

女婿上門,壹定要帶禮物,叫“伴”。回父母家,要先給長輩拜年,然後給長輩紅包。有的長輩還會給孫子孫女紅包。如果娘家有弟弟妹妹,也要互相給紅包拜年。如果女兒第壹次帶孩子回家看望爺爺奶奶,有的爺爺奶奶還會送雞腿,用紅毛線系銅錢在孩子脖子上,這叫“綁絲帶”。

中午壹起吃了頓團圓飯,又可以敘舊,下午3點左右離開父母家。如果是第壹次回娘家,她家要準備兩根“掛尾甘蔗”和兩只活的“龍頭雞”帶回家,讓女兒和女婿種植飼養。所謂“掛尾藤”,就是前面有葉,後面有莖的紅色藤條,兩根藤枝上系壹條紅色的帶子,以此來祝願女兒和女婿同甘共苦,永遠相愛,直到白頭偕老。至於那兩只領頭的雞,我希望他們的女兒和女婿有和雞壹樣多的孩子。

新風格的新年問候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的拜年方式悄然興起,為我們的拜年增添了更多樂趣。作為壹個現代化的城市,廈門也不例外。

電話拜年:電話讓人們不再需要走來走去拜年,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呆在家裏。這種方式最適合拜訪遠方的朋友、長輩、老師、親戚朋友。

短信拜年:這是目前最流行的拜年方式——方便快捷,可以第壹時間送達信息。另外拜年短信1分錢,費用相對便宜。

MSN、電子郵件、電子賀卡、視頻拜年:只要雙方在線,像MSN這樣的即時通訊軟件就給拜年增添了壹個強大的“武器”。電子郵件和電子賀卡可以拍攝現場照片,並作為電子郵件發送給朋友和親戚。

休閑網遊拜年:這種方式適合所有喜歡遊戲的人。操作簡單,占用時間短,趣味性和可玩性強等特點。,為廣大遊戲愛好者提供了壹種新穎的娛樂方式和情感接觸方式。

吉祥語

正月初壹,也叫“新鄭”。親戚和朋友互相拜年,這被稱為“崇拜鄭錚”和“祝賀鄭錚”。主人請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後說吉祥話:

對老婆說:吃甜的會生下妳的後代(兒子)。

對老人說:吃甜的會老健康,吃120(活到120歲)。

對商人說:吃甜的會讓妳賺大錢。

對孩子來說:吃甜的給妳壹個大男人/壹個大胖子(意思是快點長大)。

對年輕的女士說:石天會嫁給妳壹個好丈夫。

壹般對對方說:新年賺大錢/新年好運。

茶葉制備

朋友或親戚回家過年,主人拿出甜料(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過去是,但現在大多換成精致的糖果)和甜茶來迎接客人,這叫“吃甜”,意思是完全的親密。

客人吃完飯要說壹些吉利的話,比如“吃紅棗,過個好年”、“恭喜發財”、“吃甜食,要看妳長大了”、“吃甜食,要看妳有沒有兒子”。此外,有孩子的客人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問候禮物。

舊時廈門有個習俗,就是正月裏媳婦要用冰糖煮雞蛋,打扮整齊後給公公婆婆吃,以示孝順。新媳婦早上要奉上“甜茶”孝敬公婆長輩,並借機結識那些素未謀面的長輩。此外,重要客人來時,廈門人還會煮湯圓、紅棗等甜湯招待客人。

請喝春酒。

壹般來說,大年初壹到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現成的飯菜,在過年的時候宴請親朋好友,聯絡彼此的感情。例如,商人會利用這段時間招待顧客,以擴大他們的業務。

據老廈門說,喝春酒的習慣在廈門農村特別流行。農村的親戚朋友因為住的比較遠,壹般都會留客人喝春酒。

閩南民歌

第壹天的早(意思是早起)

第二天早些時候

初三無惡念(無);

第四天,天神落地(竈神從天上回報);

第五天分開(告壹段落)?烏鴉

第六天勺肥(挖出糞便開始耕作);

第壹個77元(取七種蔬菜、水果等做“七寶湯”);

第八天完成(年糕完成);

第九天天壽(天壽);

農歷十月初十(土地爺生日);

十壹請女婿;

十二次(女性回父母家再次探望);

十三吃肉末配芥末(肉末就是粥,幾天吃酒肉膩了,換個口味);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蠟燭;

關小燈棚(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新年問候的禁忌

在閩南人的傳統中,拜年有很多禁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禁忌已經基本消失了。

第壹,廈門的傳統習俗不是正月初三登門拜訪,而是在家祭拜死者。有句諺語說“第壹天早,第二天早,第三天飽(或無惡意)”,意思是第三天晚起床沒有壞處。那麽這個習俗是怎麽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海賊占領廈門外島吳嶼。有壹年除夕,官兵們忙著過年,疏於防守。大批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抗敵。經過兩天三夜的激戰,日軍戰敗,但城內軍民傷亡慘重。第三天,人們埋葬親友,哀悼死者,大聲哭泣,因此他們沒有時間去其他家庭拜年。第二年的初三,廈門居民就把這壹天作為忌日,久而久之,就成了壹種慣例。

第二,春節期間,是閩南人壹年中最重要的壹天。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還有很多其他禁忌。第壹天禁忌最多。早上吃素菜,不吃肉也不做飯,吃的菜必須是除夕預先做好的,也就是所謂的“來年飯”。意思是去年的飯吃不完還剩下壹些。初壹要吃幹飯或者其他食物,不要吃粥,否則今年出門會被雨淋或者被驚到。初壹到初五不能掃地,不能鏟肥。如果非要打掃,就把垃圾留在家裏,不要拿到外面去扔,否則就像把家裏的金銀財寶扔出去壹樣,讓家裏壹貧如洗。不罵人,不打架,不要債,不要傷害。如果受傷了,就是“痛過年”,極其不吉利。不要打碎或損壞瓷碗和瓷盤。如果不小心弄壞了,就用紅紙包起來,等到“分離”的第五天再扔到河裏。說些安慰的話,比如“打碎瓷器,大把銀子”,這樣妳就可以力挽狂瀾了。千萬不要午睡。人們認為,當壹個人在每月的第壹天午睡時,他的能量場就會崩潰。女人睡午覺,廚房就塌了。

閩南春節習俗

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與城市不同。農村的農家樂,房子多,門多。除了貼春聯,門的兩邊還擱著兩棵紅紙的甘蔗,稱為“門蔗”。方言“蔗”與“賈”相近,意為入佳境。大廳裏,桌上擺著年夜飯、長菜、糕點,插著用紅黃紙紮好的“春枝”,寓意壹年四季食物豐足,吉祥富貴。家家戶戶都要把紅薯、藤蔓、棍子堆在門外,點著,直到火周圍都是煙。男人按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想:“跳進去,年年發大財;跳出來,暢快* * *暢快;跳過東,五谷不空;跳過西方,錢就滾滾而來。”這被稱為“火團”,象征著燃燒舊年的邪氣,消除災難,迎來幹凈繁榮的新年。“跳火團”結束後,我們必須用新掃帚打掃大廳。掃完之後把掃把櫃子放在壹起,垃圾堆在門邊,希望能再從掃把裏出來,幫忙發個財。同時,還要從跳火堆裏收集壹些骨灰,放在炭爐裏,稱之為“添旺”,象征著更加興旺。父母領著孩子圍坐在竈臺前,稱為“圍著竈臺守歲”。最好是熬夜。據說這是為了給父母添壽。這時候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閩南農村壹些復雜的習俗逐漸被廢除,但農民期盼好年景的習俗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臘月的寒冬,全家人圍在溫暖的小火爐旁,談論著在舊年展望未來是多麽的溫暖和幸福。

廈門民俗

廈門有很多民俗,這幾年隨著時代的進步變化很大。為了入鄉隨俗,特此介紹如下:

正月初壹,拂曉開門,梵天香爆,曰“開右”。早上祭祖是壹天,糞水不倒戶外。

正月初三,是喪鮮之日(即燒新床)。凡是初壹初二沒去過朋友家的,這壹天都不要去拜訪,拜訪是不尊重。有句話叫“初壹早,初二早,初三豐衣足食”,意思是第三天沒有客人上門,起晚了也沒事。那麽這個習俗是怎麽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海賊占領廈門外島吳嶼。有壹年除夕,官兵們忙著過年,疏於防守。大批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抗敵。經過兩天三夜的激戰,日軍戰敗,但城內軍民傷亡慘重。第三天,人們埋葬親友,哀悼死者,大聲哭泣,因此他們沒有時間去其他家庭拜年。第二年的初三,廈門居民就把這壹天作為忌日,久而久之,就成了壹種慣例。

正月初四,拜佛者會燒紙帛馬迎神,也就是12月24日迎神。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生,香案供奉神。但是,如果妳失去了妳的家人,妳將停止提供兩年的犧牲。

正月初十,大地誕生。我們不會每天砍柴或挖土。並向普通物品獻祭。

正月十三,關君生日,商賈紛紛祭奠。

正月十五,上元或大元,也就是三公皇帝的生日,會放五顏六色的燈籠慶祝元宵節。

習俗

樊春花:除夕夜,神龕前會供奉春飯,上面插上寫有“春”字的紙花。

不吃粥:閩南人大年初壹不吃粥,因為吃粥,意味著今年出門容易淋雨生病或意外死亡。

閩南話正月正是時候。

閩南人非常重視壹年壹度的春節,所以春節期間特別喜慶、好客、大方、寬容。這幾天過年,他們總會說起“正月時機”這個詞。

“正月時機”是壹個普遍的道理。話壹出口,聽者就能認同,把平時的煩惱拋在腦後,開心就開心,邀請就邀請。此時的我,常年節儉,但並不吝嗇。這時候我有了偏見,壹筆勾銷。閩南人不僅投入了金錢、時間和精力,還註入了情感,所以他們不僅營造了節日的氣氛,也贏得了節日的氣氛。

  • 上一篇:5G+工業互聯網提速要打通哪些關節?
  • 下一篇:中國古人是怎麽做慈善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