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閩南人的喪葬禮儀(2)

閩南人的喪葬禮儀(2)

在給死者穿衣服之前,要舉行壹個“套頭”的儀式。在堂前的院子裏,有壹根大竹竿,孝男手持竹筒(撐地,讓孝男站穩),頭戴鬥笠,插上壹朵紅色的春花作為自己的簽名。另壹個人和孝男面對面站著,按照裏外的順序把壽衣壹件壹件給他穿上。套上袖子後,將麻繩穿入袖子,在袖口處打結。然後孝文拔出雙臂,拉出壽衣,放在新的米篩上,放在正殿供死者使用。竹帽被扔在屋頂上。“套衫”儀式結束後,孝男或孝女要吃壹碗甜甜的湯圓。

壹般來說,“套衫”的習俗是為了方便逝者更衣,可以壹次性穿上,不用壹件壹件折騰。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也方便設置。然而,戴著壹頂竹帽,在竹椅下放著壹根“蘆葦”,令人費解。原來這是由於歷史上閩南人民反抗清朝殘暴壓迫和統治的傳統。頭上戴壹頂竹帽,表示“頭上不戴晴空(晴天)”;“腳下加蘆葦”,意思是“腳不清(向)地”。滿清時期,閩南人活著就要忍受清朝的壓迫,死後也絕不希望自己的靈魂再受壓迫。這種強烈的反清情緒通過“套頭”儀式得以宣泄。代代相傳,壹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改變。

從“乞水”到凈身再到給逝者換壽衣,都叫“穿”。“打扮”就是給逝者穿上“壹件舊襯衣和牛仔褲”,古代稱之為“小型葬禮”。“小棺木”之後,是死者遺體的“大棺木”,俗稱“入大棺”。廈門海關不應該直接稱呼“棺材”二字,而是?大錯或壽板是死者的住所。死者“入樓”?,表示逝者靈魂生命的重大轉折,要舉行隆重的告別儀式。

進入棺材

死者遺體入棺前,要舉行“放錢”儀式。“幸運兒”或“四公”通過死者的手將12Q銅錢悄悄塞到米鬥裏,然後壹個個分發給死者的遺屬。這時,“好命人”或“四公”喊了;“放開錢,子孫萬代富!”意思是逝者給後人留下財富。“手到擒來”的兒孫們,還得用帶子穿銅錢,綁在手腕上。孝子男用麻帶,有的用白帶、綠帶,稱為“手底錢”。他們既孝順,又感激逝者把富貴吉祥的征兆傳遞給自己。

逝者遺體入棺,必有孝養。媳婦幫腳,其他孩子幫手。把屍體放好以後,用“水被子”蓋好,用寫有死者姓名和出生年月的木牌蓋在屍體上,並叫死者的名字,要求他依附木主,然後要求他離開木主。只有這樣,工人們才會蓋上棺材,在喪親時給工人發“紅包”。

蓋棺後會舉行“棺祭”儀式,死者親屬按輩分依次跪拜。如果棺材要埋很久,做完之後會被工人釘牢密封。過幾天埋了,還沒埋就封了。

死者遺體進入棺材後,放在門外的“山轎子”融化,讓死者的靈魂乘轎子到陰間報到。這時候不能送金銀紙喪,也不能送金銀紙錢。死者生前用過的藥瓶、碗、筷子、席子等物,應丟棄在空曠的田野裏,或放火焚燒。

在“大喪”過程中,僧道不斷敲鐘敲鼓,誦經。

閩南的習俗還包括“敲棺頭”和“跳棺”。如果死者父母活著死了,會用棍子敲棺材頭,譴責死者是兒子,不盡孝道。如果死者是女的,丈夫要改嫁,就要手拿傘,背個包,跳過棺材,喊壹聲:“我要去邊疆。”這樣,以後如果男人再嫁,死去女人的鬼魂就不再管了。死人就是這麽容易被騙,所以閩南還有壹種說法叫“傻死人”,用來打容易被騙的人。

“大喪”之後,死者的親屬都要正式穿上喪服,古代的儀式叫“成服”。也有人死後穿喪服。

壹套完整的喪服,除了衣服之外,還包括“孝鞋”、“白頭”、“孝帽”。

孝順鞋;孝男是草鞋,已經織成了麻帶;女人是布鞋,縫壹小塊“麻”或者“二麻”,看和死者的關系。孫子的鞋子上蓋著布。

“白頭”:死者親屬佩戴的白色喪巾,由白灰布制成。做孝巾的時候,不能用剪刀。必須用手撕,撕成方塊,然後斜折,折成三角巾,綁在額頭上。孝巾是在妳的額頭中間圍壹小塊“麻”或“麻”。孫子的“白頭”是用漂白的細白布(俗稱“白洋”)做的,上面縫壹小塊藍布。還有的家長用“白西”布縫壹小塊紅布,纏在左臂上,而不是纏在頭上。沒穿過孝服的孩子,要在孝服毛巾上的“麻”、“麻”或藍布上縫壹小塊紅布,減少挫敗感。

“孝帽”:已婚的孝男戴壹頂用白紙做成的紙帽,兩邊垂下黃麻至耳,帽上加壹個用麻條包裹的“孝箍”,也分“壹麻”和“二麻”。女人們戴著由白灰布制成的“香頭”。“甜頭”呈長方形,像壹個相鄰兩邊有缺口的面粉袋。沒有縫隙的窄邊蓋在頭頂,其他部分搭在肩上,直垂腰部,大人小孩都穿。

依五服服喪、喪期三個月至三年不等,以服喪為適宜。喪改後,喪期也相應改變。

大廳布局

哀悼結束後,靈堂正式裝修,氣氛變得更加肅穆凝重。葬禮前,前來吊唁的親友要跪拜,靈前有草席和紅地毯,以示對吊唁者的尊重。衣架壹到,孝棚裏的家屬淚流滿面,失家燒香,遞到衣架上。衣架掀起紅地毯的壹角,露出下面的白墊,表示對喪親者的尊重,然後點上香,跪拜。哀悼應該伴隨著崇拜。崇拜;靈前香爐插香。晚上,男學生要在棺旁鋪草守夜,頭上放土塊,稱為“睡棺頭”或“守棺腳”,至少三天。孝男枕著土塊睡在草地上,古人有“喪親在草中”、“喪親在上面”的意思。叫做“枕苦而眠”。喪親者去世後,每天都要在靈前敬茶敬飯,稱為“捧飯”,早晚各壹次。“捧飯”時,孝順的妻子要嚎啕大哭,呼喚死者“起來吃!”叫“醒了叫妳困”,視死如歸,極其孝順。

即使是死者下葬後,所有祭奠死者的日子依然舉行,提前壹三天嚎啕“睡醒叫困”再“捧飯”,直到喪期屆滿才“捧飯”。所以“除鬼”又叫“三番”。

棺材犧牲後,除死者去世或患病後立即下葬外,壹般需要“十天”(即七天以後)才能下葬,窮人要兩三天到壹兩個星期才能下葬。“三月七”之後,壹定要選個吉日下葬。富人把棺材放上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才下葬,形成了閩南喪葬的壹種陋習。

放棺材安息壹般是出於孝順的考慮。百姓越久不喪,越是孝順。如果老人去世後盡快安葬,會被視為不孝,草率處理。在輿論的壓力下,他們都不得不停壹會兒。

閩南是商業中心和僑鄉,出國經商和出國的人很多。為了等待子子孫孫從喪期回家,也要停止樞轉。也有止損集資的。

更迷信的人,為了找壹個風水好的吉祥之地,拖延時間,或者相信擇日者指定的吉日,長期不埋。有的大戶人家和“房柱子”說法不壹,有的認為是自己的擇日老師選了不同的日子,有的請風水先生選了壹個基地。選定的吉祥之地相距甚遠,打不了多久,就無限期埋下去?

不過不管什麽原因,壹般都會停在自己的正廳。因為特殊原因,家裏停不下來,可以在附近另建壹個小屋,或者送到寺廟裏;停了的棺材應該是工人畫的。畫棺多在喪期進行,如“做七”、“百日”。畫幾遍,甚至幾十遍,以示孝順,看時間長短和經濟能力。

閩南的棺材大多是用六整塊杉木板做成的,壹頭厚壹頭小。壹般棺材都是漆成紅色,外面包金。有的繪彩色花鳥人物,棺頭用金字寫“福”(死者為男性)或“壽”(死者為女性),字旁繪蝙蝠圖案。棺尾繪有香爐、燭臺,以及少男少女舉旗招引的圖案。

擔任官職

閩南喪葬俗稱“出山”。出山前,應提前通知親友前來參加葬禮。壹般多為口頭通知,互相傳達;還有其他的“訃告”和書面通知。後來,“訃告”發展成鉛字印刷和精心裝訂的卷冊,包括訃告、死者肖像、每個人的悼詞等等。

“出山”那天,親朋好友都到了這裏,喪親的家人披著麻衣,戴孝穿著喪服。參加葬禮的親友大多左臂佩戴白布,後人用壹朵小花或小白紙花佩戴在胸前。臨近“出山”的時刻,孝孝等喪女撫棺痛哭,稱之為“哭棺頭”。這場哀嚎直到棺材被綁好才會結束。孝男跪在棺材邊痛哭。時間壹到,棺材被擡出大門,這叫“翻棺”。

“棺木轉運”後,舉行隆重的儀式,俗稱“起柴”,又稱“起車”、“開靈”,即獻棺安葬。靈柩前設祭臺,安排五個葬禮,隨後是女婿的祭品,其他親屬的祭品放在最外面的祭臺上,點上蠟燭,焚香。喪主(孝主)先三拜九拜,然後喪主家屬再拜。家庭祭祀結束後,哀悼者進入祭壇底部,鞠躬感謝他的妻子和其他外國親屬。當這些外國親屬跪拜時,司儀命令他們跪拜,並為他們念頌詞。念完悼詞,外國親屬也要跪下磕頭,跪在地上哭。這時,送葬者從祭壇下爬出來,跪在他們身後。外國親人哭喪祭拜時,通常因為對逝者缺乏真摯的感情而哭不出來。他張嘴壹哭,壹口氣就把地上的灰塵都揚起來了,壹波壹波地被人罵“噴土粉”。女婿壹方不僅有祭拜的義務,被戲稱為“噴土粉”,還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打出“靈”的橫幅。沒有女兒的家庭往往要認壹個幹女兒,死後才能享受這種待遇。內外親人跪拜後,喪主繼續跪在靈位壹側感謝其他親友的祭拜。

“柴頭”祭拜後,舉行“釘棺”儀式,釘棺蓋。當釘子被封上後,死者的後代壹起跪在棺材的盡頭。每釘壹顆釘子時,“四句話”由同壹個家庭的“好人”念出,祝願“壹把斧子”:“壹點東方之木,子孫後代世世代代住在福祿;南方兩點,子孫代代送夥計;西三分金,代代送壹萬金;北方四時,水將世世代代富庶;”五時中央成巴圖之地,子壽彭祖。“我每念壹句,我的後人都回應‘好’!最後壹顆釘子只是象征性的壹點點,然後被喪主用牙齒拔掉。這就是“釘子戶”嗎?”“滅丁,子孫將續。如果死者是女性,釘子應該由“外家”長輩象征性地封上。

這時,喪樂隊圍繞著碗打著行進的節奏,喪親的孩子排成壹長串,在司儀的帶領下,圍著棺材轉圈,這叫“轉棺”。說完,孝順的妻女哭著哭著跳到棺材上。

其次是“懸棺”。工人用繩子將棺材綁在壹根俗稱“龍專用棒”的長木棒上,木棒兩端各系壹根小棒,壹般每端四八人擡,其中* * *八人或16人。各家都以派同姓年輕人擡棺材為榮。綁好龍竿後,蓋上棺蓋。棺蓋上部為裝飾宮殿和古裝人物,下部為繡花簾。棺蓋上方,吉祥物直立,男為麒麟,女為鳳凰;都是鮮活的閩南工藝品。木桿前端安裝著五顏六色的彩色塑料水龍頭,木桿尾端的龍尾彎曲,象征著逝者靈魂不滅。吉祥的麒麟獸和鳳凰將伴隨乘龍向西到達極樂世界。

大型“出山”往往攜帶數十陣雲、鼓或“戲”之類的“斧”,圍觀者擠在壹起看“熱鬧”。失去家人的鄰居、親戚、朋友,以前受過逝者的恩情,常常在經過山隊的路上設祭,以答謝逝者,稱為“路祭”。每壹次“路祭”,棺材都會停下來,擡棺材的人會用杠桿把它托起,並敲鼓。孝主會跪拜感謝吊喪的人,給他們白布,白布上也會纏上紅絲線。

許多後代失去了家園。當他們出山的時候,幸存者並沒有走在棺材後面,而是走在棺材前面,從“龍杠”上的水龍頭裏抽出兩塊白布。幸存者在兩塊白布中行走,爬上布條,頗為壯觀。廈門曾被俗稱為“拔龍須”。孝主手裏拿著兔子尾巴走在中間。“龍須子”的兩前端為女婚或孫女婿或侄女婿,稱為“龍眼”。“拔龍須子”源於古代的“執刷”儀式,意為殯儀員將靈樞拖至墓地。府風俗,三代以上的人,老人出山,有條件的壹定要“拔龍須子”,以壯觀異。“拋龍須”出山隊列,棺後鼓鈸,稱為“吹後格”。

閩南大學傳統的“出山”是對逝者的最後告別,是生者對逝者尊重和緬懷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達,也是對逝者靈魂和感情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對家族陣容的大檢閱,社會關系的大曝光正是展現“家風”的時候。在盛大的《出山》中,閩南裝裱技法、各種亭橋、服飾、曲軸、歌子陣、戲劇、鼓鐵、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鋼琴曲等。相繼出現的,五彩繽紛,相得益彰,展現了閩南燦爛的文化風貌和精神向往,令人神往。

被埋葬

棺材到達墓地後,棺蓋被取下,擡到墓穴。孝順的兒女分左右,跪拜,痛哭,道別。和尚或道士在念經。唱完之後,人下葬的時候,先放墓誌銘,然後拔掉棺材下面的通風木塞,把棺材擡進山洞,蓋上荊靈。孝男把“木頭人”放在棺材上,要求死者的靈魂附在主人身上。孝男先蓋了杯,再蓋了碑。

墓旁有壹塊土地碑,碑上寫著“後土”二字,表示點官要在棺槨下葬後,用五三祭品祭拜土地主人,並燒金紙。

祭祀結束後,孝男將木主背在背上,向著太陽的方向跪下,點官用筆墨“點主”。原木主身上的“神主”二字,先寫成了“王玉”。這時,負責點穴的官員先用紅筆在王羽身上點壹個紅點,再用墨水筆點壹下,“王”字就成了“主語”。傳說過了這個點,死者的靈魂就固定在木主身上了。閩南語中的“點主”是先點紅筆,再點墨水筆在主牌或神像上。主日那天,當官的也要背吉祥的句子:“指天,指地,指眼睛,指耳聽,指孫王興大師。”妳點完畫筆後,把畫筆朝太陽方向壹扔,只留下星筆。殯儀館下令後,人們祭奠官方,然後把主人放回裝滿五谷和格子釘的米桶裏。飯桶放在墓碑前,移過“後土”祭祀儀式,跪拜到墳前,然後燒銀紙。

墓祭結束後,將谷種撒在墳頭上,壹部分帶回家,讓後代富足。送葬者和所有幸存者圍攏了壹周,然後擡來壹塊墳土,放在米桶裏。

木主被孝子抱著,坐轎子回家。這叫“歸主”,也就是邀請逝者的靈魂回家。歸主時不能原路回家,過橋拐彎時要叫死者的名字,請他跟著妳回家。在“歸主”的時候,我們還會繼續滴從墓地附近抽出來的水。木主被在家的女人抱回家,在室外的馬路上哭。

從墳前請回來的木主人被放在正廳的臨時棺桌上,墳土放在香爐裏。桌上擺放祭品和桌頭,點上香燭,舉行葬禮儀式。那些從墓地回家的人應該依次在他們的主面前點上香和鞠躬。

冷靜下來後,宴請親朋好友和酒席的最後壹道菜,壹定是水煮紅酒糟配豬肉,俗稱“紅槽肉”。參加葬禮的人吃“紅糟肉”是幸運的,所以請吃這種酒席,也叫“吃紅糟肉”。這個古老的習俗延續至今。現代人以壹場“紅槽肉宴”來感謝親友對分娩家庭的關心和幫助,以微弱的哀悼氣氛為葬禮的關鍵階段劃上句號。

在棺木下葬後的第壹天、第二天或第七天,喪親者應上山檢查墳墓的狀況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真的已經下葬,而不是掩埋。巡山表現出悼念死者、負責孝順的情懷。

巡山期間,死者遺屬身穿麻戴孝,準備祭祀儀式等祭品。首先,他們用金紙燒“土”;先墓後,燒銀紙。每個人都應該燒香,點蠟燭,並提供他們鞠躬。至此,安葬真正結束。

悼念已故的父母

孝,古名?哀悼?俗稱?孝順?。有人穿喪服,有人穿?兵庫?是的。戴孝的哀悼期從幾個月到三年不等,有的已經結束了7749天,有的已經到了?壹百天?還是?對年份?後孝;還有三年喪期,喪期滿了就脫孝。

祭祖

向死者獻祭?腳飯?起初,葬禮過程中的許多儀式都是對死者的祭祀。死後每7天祭祀壹次叫什麽?做十天?,還叫什麽?做七個?。大部分閩南人都這麽做?七十歲?。壹、三、五、七是十天,二、四、六是十天。初十和七十日是兒子們的主祭,俗稱?孝順?;第三天由出嫁的女兒慶祝,俗稱?檢查壹個男生十天?;五旬節由已婚孫女慶祝,俗稱?查個孫子?;其他十天只是壹般的祭祀。十天更隆重,尤其?十天結束?犧牲是豐厚的。做什麽?十天結束?經常要燒?靈璧?,也就是把紙棺材燒成灰,送給逝者的靈魂。大部分閩南語都在那裏?做十天?30歲,50歲,70歲?做功德?,通常在五旬節,但也在百日、壹年(紀念日)做。?做功德?即歌頌逝者,表示子孫的感激之情,祝願逝者早日轉世。?做功德?時間不壹,壹天壹夜,三天三夜,七天七夜。壹般在喪中殿布置功德場,懸掛綠白豎對聯,表達對逝者的哀悼。經常做功德?五個還是七個?壹起做?道場?。要燒功德道場嗎?靈璧?。?靈璧?請糊紙鋪獨斷專行,大規模地在廣場上搭起四合院式的竹架糊紙,堂匾高掛,死人紙坐其中,仆從兩旁侍奉,臥室裏有各種家具擺件,道路橋梁,車船,街邊店鋪,行人風景,最後被燒毀。還沒有?對年份?正月初三,殯儀館要祭祀死者,為死者?燒壹張新床(竹紙做的床),讓死者睡在冥界的新床上。

剔骨

剔骨,又稱?撿骨頭?俗稱?撿骨頭?。?撿骨頭?壹般3、5年或7年清明節死者下葬前後10天內,也有其他吉日。當時死者親屬要求土方掘墓開棺,將屍骨撿起露出來,按照人骨的連接方式,用紅絲線裝在特制的腰鼓狀陶甕中,稱為骨甕,俗稱?金瓶?。還有存放在小棺材裏的骨頭,叫什麽?金棺材?,還叫什麽?壹口棺材?然後轉移到新的洞穴或者埋在他的洞穴裏。

  • 上一篇:鐵觀音什麽時候喝?
  • 下一篇:2011年農歷,西媒關註中國農歷二月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