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下面是我為妳整理的50個關於中秋節起源的英語單詞,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50個單詞中的中秋節由來。
鐘秋節,也叫中秋節,是在農歷八月初五那天慶祝的。這是家人和所愛的人聚在壹起賞月的時候——滿月象征著富足、和諧和幸運。成年人通常會吃各種各樣的香噴噴的月餅,喝壹杯滾燙的中國茶,而小家夥則提著明亮的燈籠到處跑。
50個單詞中的中秋節由來。
在公元14世紀,吃月餅鐘秋節賦予了新的意義。這個故事說,當朱元璋陰謀推翻元朝時,叛亂者在中秋節的月餅裏傳遞了他們的信息。鐘秋節也是壹個紀念推翻漢人統治的節日。
50個單詞中的中秋節由來。
根據中國神話,地球曾經有10個太陽圍繞著它旋轉。有壹天,所有10個太陽壹起出現,用它們的熱量炙烤著大地。當強壯的弓箭手後羿射下9個太陽時,地球得救了。易偷了長生不老藥,把人民從暴君的統治下解救出來,卻被他的妻子嫦娥喝了。由此開始了中國少女在中秋節向月亮女神祈禱的傳說。
50個單詞中的中秋節由來。
元朝時(公元1206-1368),中國對蒙古人發動了戰爭。前宋王朝(公元960-1279)的領導人不高興地屈服於外國統治,並制定了如何協調叛亂而不被發現。叛軍首領知道中秋節即將來臨,下令制作特殊的蛋糕。每個月餅裏都有壹條信息,內容是這次襲擊的概要。在中秋節的晚上,叛亂者成功地攻擊並推翻了政府。接下來是明朝的建立(公元1368-1644)。今天,人們吃月餅來紀念小偷。
擴展閱讀:
中秋節的起源和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中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中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因為秋季(指農歷)的七、八、九月,八月在中,八月三十日,在中,所以叫中秋節。所以晚上天上的人比家人團聚的人多,所以也叫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拜秋習俗和拜月。《禮記》載“天子在春,日月在秋。朝日對朝,夕在夕。”“晚上的月亮”在這裏的意思是拜月。它形成於漢代。到了唐代,中秋節賞月的習俗開始流行,被定為中秋節。歐陽湛(公元785年——約827年)在《長安戲月詩序》中說:“八月在秋。季節開始和結束;十五在夜裏,月亮在雲裏。從天取之,則忽冷忽熱,從月數取之,則為圓,故稱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視滿月為團圓的象征,故又稱“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和“缺月”來形容“悲歡離合”。在外地生活的遊子,靠月亮來表達自己的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仰頭望,是月色,再仰身,忽思故鄉”等詩,“知今宵露為霜,家中月色多明!”杜甫的《春風綠在江南岸》,宋代王安石的《明月幾時照我》,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考察中秋節的起源,與“嫦娥奔月”、“巫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密切相關。因此,中秋節的民俗大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都源於此。
古代帝王有春日祭月的社會制度,民間也有中秋祭月的風尚。後來賞月比祭月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盛行於唐代,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明、清時期,拜月的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規模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許多歷史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
北京的“月壇”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用於皇家祭祀月亮。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時,就在露天搭起壹個箱子,桌案上擺著月餅、石榴、棗等水果。拜月之後,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吃邊聊,欣賞明月。現在,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大規模、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種習俗,象征著團圓。自唐代以來,月餅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致。蘇東坡在壹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酥中有滑膩”,清代楊光復寫道:“月餅餡有桃肉,冰淇淋有糖霜”。好像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還挺像的。
通常,許多人說中秋節起源於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昨日嫦娥以西王母長生不老藥服之,故以月之精去月。“嫦娥為這壹舉動付出的代價是苦役,她終身不能重返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心,寫了壹首詩:“大白兔秋天搗藥,春天復活。女的鄰居是誰?”雖然嫦娥自己對月宮的感覺很好,但是她耐不住寂寞。她每年8月15日的通宵返回地球與丈夫團聚,但必須在天亮前返回月宮。
中秋節過後,世人不僅想和嫦娥在月亮上相聚,也希望嫦娥能下凡來看看她的美麗。因此,許多人在拜月燒香時,祈禱“男人願早走蟾宮,登仙桂”...女人們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明月壹樣圓。“年復壹年,人們把這壹天當作節日來慶祝。
有些人認為中秋節始於唐明帝賞月。唐代《開元遺事》壹書記載,中秋之夜,唐與楊貴妃在月下遊玩,遊至邢。他們去了月宮,唐在那裏還學了壹半的彩羽,後來又加以補充,成了傑作。唐永遠不會忘記這次的月宮之行。每年這個時候,都要賞月。人們紛紛效仿,在滿月時聚在壹起欣賞地球上美麗的風景。久而久之,就成了傳統。
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政府的統治。中秋節,他們寫下“殺韃靼,滅元朝;紙條“8月15日壹起做吧”藏在壹個鉻制的小圓餅裏,互相傳遞。8月15日晚,家家戶戶聯合起來,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來,每年中秋節,我們都吃月餅來紀念這壹歷史性的勝利。
也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成熟的秋天”。八月,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和表達他們的喜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中的壹個月,十五是下月中旬的壹天。
中秋節這個詞出現在李周,但它不是指中秋節,而是指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壹個“秋節”,是在立秋的那壹天,不是八月十五。唐書中有四時十二季的記載,沒有中秋節,唐詩中卻有“中秋月”。“八月中秋月圓,送君木蘭舟唱”(韋莊《送李秀才京西》)。
第壹次明確記載中秋節的是南宋人吳子壽。他在《梁璐之夢》壹書中說:“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日,三秋在半路上,所以叫中秋節。這壹夜,月色比平時明亮,也叫‘月色’。”書中還描寫了南宋京都(今杭州)臨安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