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壹百遍,妳就會明白妳的意思。”閱讀理解是傳統閱讀教學經驗的精髓。它追求閱讀促進啟蒙,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感受、情境、意義和方法。中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強調的是情操。古人在長期的讀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核心就是重視讀書。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通過閱讀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通過閱讀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閱讀品味和琢磨語言,理解語言的內涵,了解語言的表達方法和技巧。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壹些看法。
壹,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
閱讀的基本方式有兩種:壹種是朗讀,壹種是默讀。朗讀是壹種綜合性的閱讀活動,包括見文、讀音、聽音、感情、明理。學生的閱讀效果通常與他們對語言的理解成正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師是在引導學生朗讀。默讀是默讀的壹種,因為省略了發音器官的活動,所以比大聲朗讀要快得多。教師在加強朗讀指導的同時,不能忽視默讀的指導。壹般來說,以品味和體驗為目的的閱讀主要是朗讀,以思考和探索為目的的閱讀主要是默讀。感知課文主要內容,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默讀或輕聲閱讀;品味和琢磨語言,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壹般要大聲朗讀。文學性好、感情強、節奏感強、篇幅短的散文、詩歌要大聲讀,自然科學中的說明文、長文要默讀。
二,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
閱讀有兩種基本方法:精讀和略讀。精讀是認真細致的閱讀,略讀是粗略簡略的閱讀。壹般來說,在學習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段落,體會課文中的重點和細微之處,品味和琢磨語言時,要引導學生精讀、細讀,反復閱讀;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中的非重點句子和段落,可以引導學生略讀。比如精讀中的情感閱讀,就是理解語言的有效途徑。但很多時候,由於老師的統壹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只能在重音、停頓、語調等所謂的閱讀技巧上下功夫,閱讀時也是故作姿態、流於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閱讀。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應該是情感體驗的表達,是靈魂碰撞的薄發。情緒化的閱讀要受到文章的感染,曲後自然流露出了文字的感情,做到“所有的話出自我口,所有的意思出自我心。”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時,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理解自己的感受,體現自己的深厚感情。
第三,培養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
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克服“小和尚念經,口無遮攔”的不良習慣,引導學生壹些基本的閱讀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主動,產生壹些個性化的、有價值的理解結果。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在思想中感受,特別是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在閱讀中解決問題,使閱讀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沒有疑問——懷疑——不懷疑的過程。當學生在閱讀之初沒有疑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產生懷疑;當閱讀越來越深入,學生產生疑惑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解惑。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解疑釋惑,不必強求感知的結果壹模壹樣,把教學參考上的說明和教案的設計當成所謂的標準答案。要允許多種合理答案並存,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讓學生的感知活動閃現創新的火花。
第四,抓住課文的感悟點進行感悟。
教材內容豐富,講的每壹個字都詳細闡述不過分。但在有限的課時內,顯然不可能覆蓋所有語言感知能力有待發展的學生。語感屬於心理學定義的直覺思維。培養直覺思維,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捕捉感知點。感知點是文章中最能表達自己感受的詞、句、段。它們往往是具有提綱挈領、反復品味和參考價值的優秀單詞、句子或段落。在語感訓練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捕捉感知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活動去感受。再者,抓住感知點有利於減少線索,加強綜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要抓住重點,讓學生先仔細閱讀課文,再仔細思考其在課文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字裏行間的豐富內涵。然後,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感受,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他們對人物精神面貌的感受,他們對語言和人物的欣賞和品味等。
此外,學生可以擴展他們的想象力去感受。想象力是壹個人智力活動的重要因素,想象力是壹個再創造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把抽象語言所描述的生動的場景和形象轉化為生動的形象材料,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通過語言想象畫面,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語言,是培養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重要環節。新大綱鼓勵學生寫想象的東西,也需要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在閱讀中拓展想象。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