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
中秋節是道教的名稱,民俗上稱為七月三十日、七月十四日,佛教中稱為祭祖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亡、燒紙錠、祭地等。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和相關節日。七月是吉祥月、孝順月,七月半是人們在初秋慶祝豐收、回報大地的節日。有些莊稼已經成熟,所以人們應該按照法律祭拜他們的祖先,並用新米和其他祭品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緬懷先人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祖、盡孝。?
在易經中,“七”是壹個變化的數字,也是壹個復活的數字。易經:“重復同樣的事情,七天後再來,天就好了。”第七是陽數和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滅了之後,七天之後可以復活。這就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復活的次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笠原節都是在7月15日。?
“七月三十”原是古代民間祭祖的節日,但被稱為“中原節”,起源於東漢以後的道教。佛教稱七月半為“笠原節”。從某種意義上說,七月半的祭祖節屬於民俗,中秋節屬於道教,笠原節屬於佛教。?
7月14/15日祭祖是流行於各國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也是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齊名的傳統祭祖節日。2010年5月,文化部在香港特區申報的“中秋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各國的風俗
但是有這個節日的國家很多,習俗當然不壹樣。
中國習俗
中秋節“妙普”
河北:泊頭市、南皮縣7月15日擡水果、臘肉、酒、錢去祖墳。且持麻谷至田梗,謂之“薦新事”廣平縣中秋節以鮮食祭祖,並備蔬果、蒸羊給孫輩,謂之“送羊”。7月15日,清河縣上墳祭掃,給女兒獻上蒸羊。
山西:永和縣的士人在這壹天祭祀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在中秋節宰羊,與神靈壹較高下。據說這樣可以增加羊的產量。肉也給了親戚,而那些窮人和沒有羊的人則以羊的形狀蒸面條代替。陽城縣的農民用麥屑做成貓、老虎、五谷,祭祀在田裏,稱為“下田”。瑪依縣人中秋節以小麥粉為兒童形狀,取名“綿人”,互贈親戚家的孩子。新縣的農民在中秋節那天把五色紙掛在田稈上。
河南:在商丘縣,中原祭拜地方官時,門口掛著壹面紙旗,據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秋節放風箏。7月15日,知縣在門前畫了壹個灰圈,並在圈內燒了紙鑼祭祖。
山東:長島的漁民用木板做成小船,在上面貼上“為×××”的紙條或溺水者的牌位,上面放上食物、衣服、鞋襪,然後點上蠟燭。已婚男人把船放進海裏。在沾化縣,家家戶戶收集馬可和新鮮草葉搭建棚子,稱之為“馬屋”,並請祖先放在裏面祭祀。淩渡縣稱中元節為“掐節”,家家戶戶都吃簡陋的飯菜。
陜西:臨潼縣7月15日燒紙祭拜麻姑。在城固縣,農民會在中秋節喝酒,稱為“掛鋤頭”。延臺農民,中秋節早上到田裏,挑選最高最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取名“田放”。
中元節“蘭盆節”在上海七寶古鎮舉行。
江蘇:吳縣居民在中秋節用錫紙折疊元寶,沿路焚燒,稱為“鬼緣”。儀征縣至今還流傳著壹種紙鬼,裏面有碗燈、賭徒、酒鬼、高官等。宜興縣中元節河裏有四條船,壹條是烈焰口,壹條是佛女念佛,壹條是錫紙元寶燒,壹條是河燈。董賢村民在這壹天吃扁食,這是壹種用面粉和糖做成的簸箕狀食物。上海放河燈時,船尾裝飾紅綠紙燈籠,稱為“獨孤”。
四川:在四川省,中原有燒紙祭祖的習俗。即把壹疊紙錢封在小信封裏,信封上寫著收信人的姓名和名稱,收到的信封數量,換絲人的姓名和時間。據說鬼門關在7月15日關閉,所有家庭都要“把孩子送到石鼓”。成都人用紙綁壹個“花盤”,上面放上紙錢和水果供品,在屋裏走來走去,說:“親愛的朋友,鄰居,以前的住戶,舍不得回去的鬼,請放上花盤,送妳們回去!”之後後端在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縣中秋節的雨水預示著水稻豐收。在桐廬縣,人們在中秋節晚上唱鑼並在野外撒米,這被稱為“給食物”。浙東的蘭社,請了24個老太太壹邊念經,壹邊“走八結”。中秋節在天臺吃“餃子餅”和春卷差不多。還有貼路燈的習俗,六個壯丁為壹組:壹個敲鑼,壹個打梆子,壹個提燈籠,壹個沿途撒鹹飯,壹個沿途立香(插在壹塊紅薯或芋頭上),壹個沿途立豆腐、飯團(放在大樹上),大約每百步設壹個祭品。
江西:吉安人中秋節燒紙錠,孕婦禁止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燒後不能被鬼攜帶,送到冥界也是不行的。釋放火焰時,法師向觀眾投擲包子和水果。傳說女人搶到壹個包子,第二年就有了孩子。壹個搶包子的孩子,壹輩子都不會擔驚受怕。安遠縣的祭祖從7月12日開始,早晚燒香敬茶。第十五夜,燒衣服,獻紙錢。
福建:閩南人在七月半祭拜時,會先在各水域放燈迎客,幫死者點燈引路,並邀其共享香火,稱為“水燈”。多以紙糊如宮,內有蠟油,內有五顏六色的三角紙旗,稱為“普渡旗”。旗上用毛筆寫著“頌揚贊美中華元”、“贈廣蘭”、“拜陰光”、“在黑暗中發光”等字樣,並寫下自己的名字讓好兄弟(閩南語敬死者)據說水上燈飄得越遠,施主越有福氣。?[20-21]?
中秋節荷葉燈籠
廣東:在中國南方,有7月14日祭祀的傳統。這壹天,無論貧富,人們都要準備好餐桌、香燭和紙錢,祭奠祖先,以示緬懷。廣東人稱之為“七月十四”。舊時居民到鬼鋪購買金銀紙衣(即各種彩紙,壹般認為是用來做鬼衣的)、銀幣(冥幣)、元寶,裝在紙袋裏,密封,俗稱“袋”。下午則伴隨著祭品和水果祭拜祖先,祭拜後焚燒鬼衣(袋),俗稱“焚衣”。入夜後,各種鬼,飯,菜,酒,香紙等。被供奉在門前,給了無主的鬼。祭完後,妳把鬼燒了,把祭品(酒和米)留在門外不拿回來,俗稱“燒幽處”。港澳中原風俗與廣東壹致。?
廣西:桂林人多以月14日為祭祖節,整個節日要從7月7日開始,到7月14日晚,其過程就是迎祖、送祖、追祖的過程。有的地方從7月7日起迎祖,有的7月13日迎祖,但7月7日都要“備飯”(即祭祀);7月14日晚,我們告別了祖先。晚飯前的祭祀結束後,我們會舉行儀式送別祖先,直到晚上10點左右。同時將刻有祖先名字的“錢包”(不同家庭寫有多少代祖先)和持票人、導王的“錢包”紙錢在路口焚燒,以撒米、水、米。其復雜而嚴肅的過程是當地儀式中最復雜的節日,也是當地人民非常重視的節日。在廣西,7月14日也被稱為“鴨子節”。人們認為死人可以站在鴨子身上,通過鴨子的馬車在死人和死人之間自由穿梭。此外,還有“燒包子”的習俗,壹般是先祭祖,再給鬼燒衣服。祭祖的食物和酒必須放在壹個扁平的籃子裏,也就是說不允許野鬼搶奪。?
上海:七寶古鎮舉行中元節“蘭盆大祭”,閩臺則設桌祭拜普都,分為“公普”(又稱“聯普”,由各聚落、團體或寺廟的居民共同舉行)和“私普”(由個人或單個家庭、機構舉行)。舉行時,桌上還會豎起寫有中文敬語和捐贈者姓名的“普渡旗”。很多煙民還會點上煙,貼在腳上,為“好兄弟”推自己和自己的“靈魂”去抽煙,有人情味。明清時期,舊上海每年在清明節、七月三十日、十月壹日舉行祭壇會,有巨大的城隍在巡,舊上海俗稱“三巡會”。?
雲南:騰越人祭祀祖先後燒包,將壹根黃瓜雕成船形,稱為“黃瓜船”,隨包焚化。根據民間傳說,每年7月14/15日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閆希會教讓那些常年受苦和被囚禁在地獄的鬼魂走出地獄,獲得短暫的遊蕩,享受人間的煙和食物,所以七月也被稱為鬼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不結婚也不搬家。?
湖南:邵陽人在農歷7月12日前後“接待老顧客”,在農歷7月15日晚上燒紙包、燒香祭祖,表示“送走老顧客”。紙袋裏有寸許的紙幣,紙袋正面的名字是禁忌。包裝好後,必須在背面寫上‘封’字。到了十五晚上,包燒得越多,火就越大,說明家裏越旺。
湖北:麻城的人們會在農歷七月十五前後宰殺牲畜,和姑姑們聚在壹起,燒紙錢祭拜已故的祖先。在祭祀的那天,首先是肉和酒,然後是“饅頭”。竹筷平攤於飯間,燈火通明,祭詞亦訴。每個男性都親自在紙錢上印刷制作紙錢,燒紙,跪拜祖先。之後,壹家人會有壹個盛宴。這個節日可以在7月13日到16日之間的任何壹天舉行。?
外國習俗
泰國臘腸。
泰國:農歷七月十五會舉行水燈節,人們會放燈籠為死者祈福。
日本:笠原節是在明日香時期隋唐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俗稱“笠原”(讀作O-bon,縮寫為笠原社)。7月13日至16日在城市,8月13日至16日在農村。13號前掃墓,13號接祖先的鬼魂,16號送。還有贈送人民幣禮物的習慣,人們會按照民俗聚集在壹起跳壹種叫做“盆湧”的舞蹈,這種舞蹈以手部動作為主,類似於今天的帕拉帕拉。日本人非常重視笠原節,它現在已經成為繼元旦之後的壹個重要節日。企業和公司通常有壹周的休息時間,這被稱為“小笠原休息”。很多外出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回國祭祖。此時,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的街道大多冷清,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清明節。?
朝鮮:朝鮮半島的中秋節,又稱“百節”、“百節”、“亡靈節”,是朝鮮的傳統節日,起源於中國道教的中秋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後發展出朝鮮特色。與中國和日本的中秋節相比,朝鮮的中秋節更註重祭祖和普渡,而朝鮮的中秋節則保留了農民在秋季慶祝豐收的原意,隨後是祭祖和祭亡等儀式。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語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外,還有壹種特別的表演,就是娛鬼。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簡稱“七月宋臺”或“宋臺”。壹般來說,這些歌桌都是在空地上搭起臨時舞臺,配以音響設備和燈光,臺下擺放壹排排椅子,而第壹排的椅子通常是留給“好兄弟”(鬼)的。舞臺表演通常安排在晚上,包括幽默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和表演在整個農歷七月舉行。?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秋節也稱為玉蘭勝利節或慶祝中秋節,除了祭祀普渡的祖先外,還有專門的表演來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類似臺灣的文化,大體和新加坡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