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縣位於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東經109 41′36 _-10 32′44 _,北緯35° 42′39 _-36° 23′39 _。黃河東臨山西省薊縣,南接黃龍、韓城,西接富縣、洛川,北接延長、寶塔區。東西長76.36公裏,南北寬75.32公裏,總面積2945平方公裏。總人口為110000 (2004)。
縣人民政府駐儋州鎮,郵政編碼:716200。行政區劃代碼:610630。區號:0911。拼音:宜川縣。伊川縣轄5鎮7鄉:儋州鎮、邱琳鎮、雲巖鎮、閣樓鎮、集義鎮、王瑩鄉、李嬌鄉、牛家溪鄉、新市河鄉、高柏鄉、湖口鄉、壽峰鄉。
全縣轄5鎮7鄉,1個城市街道辦事處,214個村民委員會,5個居委會,638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縣有30483戶,總人口11212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5448人。* * *有40,507名工人,人口密度為38人/平方公裏。
歷史的發展
宜川歷史悠久,古屬永州。始建於西魏三年宜川縣,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宋太平天國初,為避太宗避諱,宜川改為宜川。明清屬延安府,民國初年屬陜西省榆林路,廢路後屬陜西省直屬。民國二十四年,屬陜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1948年3月宜川解放後屬黃龍區,自1950起屬延安區、延安區、延安市。重大歷史事件有宜川戰役和邱琳會議,重要歷史人物有羅汝才、傅東華、趙、範世昌、鄧敬亭等。
永州古域,西魏大壹統三年,位於宜川縣。宋太平天國初期,為避太宗的姓名禁忌,宜川改為宜川。明清時屬延安府,民國初年屬陜西榆林路。後廢棄,直屬陜西省。民國24年,屬陜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1948三月宜川解放後,屬黃龍區。從1950開始,先後歸屬延安區、延安區、延安市。
2000年,宜川縣轄3鎮11鄉:儋州鎮、雲巖鎮、集義鎮、牛家店鄉、王瑩鄉、李嬌鄉、新市河鄉、邱琳鄉、黨灣鄉、壽峰鄉、陸川鄉、高柏鄉、湖口鄉、閣樓鄉。
2000年,宜川縣轄5鎮9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為111685。各鄉鎮人口(人):儋州鎮22740邱琳鎮7956雲巖鎮12801閣樓鎮6492集義鎮7983黨灣鎮11272王瑩鎮5671李嬌鎮6347牛家店鎮8970新市河鎮6357。
自然特征
伊川地處渭北高原,黃河沿岸,屬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溝壑縱橫,川流不息。它分為三個地貌區:沿黃河的黃土覆蓋的石質丘陵區;仙川河以北是黃土破碎塬區;西南部是丘陵和多石的山區。地勢自西向東平緩傾斜,形成西南高東低的簸箕狀地形。境內山脈屬於恒山山系。從北到南,有九座山,包括雲巖山、野雀山、虎頭山、氣浪山、鳳池山、蟒頭山、五靈山、盤古山和巴郎山。縣城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388米。屬於暖溫帶半幹旱地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四季分明,區域小氣候明顯,西南林區涼爽濕潤,東部黃河沿岸幹熱。年平均氣溫9.9℃,極端氣溫39.9℃和-22.4℃,無霜期167天,年平均降水量571毫米,年日照2436小時。
水土資源
全縣東西長76.36公裏,南北寬75.32公裏,土地總面積2938.5平方公裏,其中水域面積26.5平方公裏,農用地16291公頃,林地237263公頃,草地66728公頃。森林覆蓋率50%,以楊樹、樺樹、橡樹為主,木材蓄積量285萬立方米。經濟樹種有蘋果、紅棗、核桃、柿子、辣椒等。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自北向南有粉川河、王石河、鹿兒川河、白水川河、如意川河、猴子河等6條主要河流。流域總面積5115.5平方公裏,中下遊差距較大。年總徑流量17263立方米,水力儲量29560千瓦,可開發5023千瓦,適宜建設水電站。
礦產資源
伊川的礦產資源比較匱乏,只有零星的石油、煤炭、石灰、黃河沙、銅、鐵等資源,多為小規模礦床,除了石油開采近年來取得壹定成效外,其他基本沒有工業開采價值。已探明的礦產儲量:石灰石2億噸,煤炭50萬噸,黃河沙6543.8+0億立方米。但最近新發現的天然氣儲量為6543.8+00億立方米,否定了長期以來當地礦藏貧乏的結論。據悉,伊川縣已初步探明煤層60層,可開采18層,煤炭儲量23.9億噸,煤層氣10億立方米。
國民經濟
近年來,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開展“三講”和“三個代表”理論學習教育活動為契機, 緊緊圍繞全縣經濟工作的重點,全力發展全縣特色經濟,使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在連續多災之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200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3964萬元,同比增長6.2%;農民人均純收入1106元,凈增90元;財政收入1633萬元,增長8.3%,其中地方收入1397萬元。
教育業務
全縣共有學校156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九年壹貫制學校2所,民辦完全中學1所,民辦初級中學1所,縣重點小學1所,中心小學9所。全縣在校生21169人,其中高中3528人,初中7906人,小學9735人,學前教育1462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764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04%,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4285人。全縣普通中小學教職工1.552人,專任教師1.356人,其中高中1.59人,初中386人,小學654人,幼兒園1.57人,兒童智力學校1人。還有12個鄉(鎮)農業技術學校,214個村農業技術學校。宜川中學是宜川縣唯壹壹所高中。其前身為明末建立的“丹山書院”,清嘉慶年間更名為“瑞泉書院”,民國初年改為“宜川第壹高級小學”。1941年11月正式成立“宜川縣初級中學”,1958年秋成立完全中學。1978年3月,被確定為延安市五所重點中學之壹。2003年7月晉升為陜西省重點中學。2006年9月更名為陜西省標準化高中。2008年8月,學校增加了壹個新校區。
科技狀況
建立了2個科技示範鎮、62個科技示範村、347個科技示範戶、98個科技示範點,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聘請了李、盧樹國、薛振生、劉來喜等省市專家進行科技培訓,平均每年培訓300-500期,培訓人數約3萬人,全面提高了產業化科技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引進新品種90多個,推廣新技術50多項,科技人員進行科技試驗示範60多次,建立科普示範點172個。現在全縣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優良品種得到推廣。
農村經濟
伊川縣是壹個典型的農業縣。縣委、縣政府始終遵循“興果種草、遊到棚、果牧富民、旅遊強縣”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全面推進工業化進程。農村工業化步伐全面加快,形成了梨果草畜和大棚種植支撐農村經濟的產業格局。水果生產堅持蘋果、湖口梨、花椒同步發展。全縣蘋果總面積達654.38+0.4萬畝,全國掛果6萬畝,主要分布在儋州、邱琳、牛家店、新市河、雲巖、高柏、閣樓、李嬌、湖口等9個鎮。湖口梨總面積25000畝,主要分布在湖口和高柏鎮。花椒總面積達到51萬畝。建成了以集義、壽豐、邱琳鎮為主的花椒基地,宜川縣於1997年被農業部命名為“花椒之鄉”。大棚種植業發展前景廣闊。以王瑩四川路、儋州、李嬌、雲巖為中心,建成高效棚1570。草畜產業繼續發展。2002年有23000只羊,其中533戶,71,71。全縣人工種草6.5萬畝,農業基礎條件全面改善。全縣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程控電話”的“三通”目標。鄉鎮企業穩步發展。2002年總產值11040萬元,營業收入10170萬元,利稅總額1060萬元。大力實施美麗山河工程建設,1998被列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2000年被列為全國美麗山河工程建設試點縣。
公路交通
宜川境內公路總長822公裏,309國道蘭(周)宜(川)路、省道201衛(南)青(建)路、沿湖路、黃公路等幹線貫穿境內。1997至2002年,全面實施公路改造工程、鄉鎮油路、砂石路。行政村通車率達到100%,公路完好率達到60%。
文化調查
宜川位於黃河沿岸,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人類開天辟地的開創者盤古曾經在這裏結婚,中華民族的祖先曾經在這裏遷徙打滾。大禹治水是從當年壺口開始的。幾千年來,人類活動的社會歷史創造了豐富而獨特的燦爛文化。白頭山、喜鵲湖、百靈洞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宜川胸鼓、壺口桶鼓、民間布藝、刺繡聞名中外。民間文化活動,從表演藝術到造型藝術,從民間文學到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傳播廣泛,深受群眾喜愛。
1,民間表演藝術,主要有:宜川胸鼓、高蹺、陜北評書、民歌、嗩吶、武術、鑼鼓等。
(1)宜川胸鼓是著名的“陜北三鼓”之壹。1953獲陜西省民間文藝匯演壹等獎,1991獲陜西省九運會開幕式大獎,1991和1992分別獲沈陽、蘭州第壹、二屆中國秧歌比賽大獎,65438+。
(2)壺口竇固是陜北傳統鼓勵中壹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有4000多年的古老歷史,幾乎失傳。2004年經文藝工作者挖掘排練後,深受各界人士喜愛。壺口竇固,秦晉文化融合的產物,是陜北靈感與黃土高原古樸風格的引領者。2004年在Xi延安大唐芙蓉園開園儀式上演出,2005年5月在革命聖地延安演出,受到好評。
(3)宜川蒲劇在西北五省根深蒂固,遠近聞名。解放前多為民間組織,宜川蒲劇團成立於1952。目前,有四個專業民間蒲劇團,演員100多人,傳統劇目60多個。宜川普劇團已發展成為集傳統普戲、現代歌舞、小品為壹體的大型文化表演團體。
(4)宜川秧歌,包括高蹺、竹馬、舞龍、舞獅、過山車、晉南小車等。,各有特色。
2.民間造型藝術,主要包括剪紙、面花、布藝、繪畫、紡織、雕塑、刺繡、書法等。,尤其是剪紙、刺繡和布藝。
(1)宜川剪紙風格古樸清新,線條流暢生動,精致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形式多為窗花、枕花、天花板花、壁花等。,而且內容多是人物、動物、花鳥、傳說、戲劇臉譜等。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韓子善教授為王素珍剪紙題詞“深邃之美,質樸之美”。
(2)宜川繡風格古樸典雅,造型簡潔傳神,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品類有兜帽、肚兜、頭飾、針線包、蛤蟆枕、長壽枕、鞋墊、繡花枕等。8月,1984,宜川刺繡、虎帽、披肩、生日枕、針線包被法中友協主席基納伊姆先生帶回法國展出。
(3)宜川布藝風格簡潔明快,造型生動樸實,類別為虎、驢、鴛鴦、蟾蜍,給人富貴吉祥之感,極具藝術魅力。
(4)宜川民間文學以傳說為主,如蟒山傳說、壺口傳說、大禹傳說、鵲湖傳說、百靈洞傳說等。宜川的作者曾經寫過壹本書《夢仙》並收錄其中,蟒山諸神的傳說已經編成了壹本書。
(5)宜川的民俗活動主要包括社會習俗和民俗,包括婚喪嫁娶、生日、交友等。宜川籍作家袁喜榮創作了《宜川風俗習慣》壹書,詳細描述了起源和具體習俗。
體育事業
承辦2002年延安市第三屆運動會年度比賽,在田徑、舉重、射擊等項目中取得好成績,名列第八。群眾體育初步形成了“三八”、“五壹”、“七壹”等系列節目賽事,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加強,投資1萬元恢復田徑場館,修建大門、公廁、看臺。
健康狀態
伊川縣衛生系統* * *擁有17個全民醫療衛生單位,床位279張,其中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院、衛生監督站、疾控中心和婦幼保健站1個,中心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7個。衛生系統現有職工494人,其中在職職工377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17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17人,中級98人,初級176人。
旅遊風景
平日裏“洶湧咆哮千牛”的壺口瀑布,在它的平靜中呈現出別樣的風貌:黃河水從河兩岸的冰面上以不同的形狀和層次的冰流而下,激起的水霧在陽光下反射出美麗的彩虹,瀑布下架起壹座美麗的冰橋,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地處黃河中遊,晉陜甘谷中部,山西省薊縣龍王?。地理位置為北緯36度8分10秒,東經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總面積100公裏,北有馬墩灘,南有小潮窩,西有峽谷區,東有仁祖吞丹。東距薊縣45公裏,距杜堯臨汾市169公裏。陜西省宜川縣城西49公裏;距離革命聖地延安170公裏;山西省會太原以北387公裏;它位於陜西省省會Xi以南449公裏處。
崎嶇、深邃、莊嚴、豪邁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壺口瀑布是黃河的代表。在這裏,古今詩人、音樂家演奏了壹曲《黃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國人的心聲!從這裏往南不遠,就是龍門之巔——孟門。治水有“孟門夜月”奇觀和大禹的“和真石牛”。遊客可以先在壺口、二門、後龍門來壹次“黃河三絕壹線遊”,欣賞大禹治水遺址,非常有趣。1991年,壺口瀑布被評為全國“四十佳”旅遊景點之壹。壺口瀑布景區開發大有可為。景區內有孟門月色、和真神牛、旱船、清代長城、明清碼頭、梳妝臺、古炮臺、柯南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從1994開始,壺口瀑布漂流月每年舉辦壹次。亞洲飛人和薊縣飛人朱先後乘汽車和摩托車成功飛越黃河,壺口風景區成為引人註目的旅遊熱點。
伊川特產
(1)宜川蘋果。始於1984,主要產於儋州鎮、邱琳鎮、牛家店鄉、李嬌鄉、雲巖鎮、新市河鄉、閣樓鎮等鄉鎮。全縣從事蘋果生產的農戶有19779戶,占農戶總數的80%以上。近年來,隨著“四大”關鍵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伊川蘋果的質量、效益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到2004年底,種植面積達到20.07萬畝,其中紅富士1485438+03000畝。秦關31577畝,旮旯3466.9畝,新紅星3926.8畝,總掛果面積8萬畝。5萬畝綠色基地已通過中國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2004年蘋果總產量72431噸,產值達到7560萬元,農民人均蘋果收入700多元。宜川地處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海拔高。生產的蘋果個大、色艷、脆、味濃、無公害、耐貯藏,在省市水果鑒定會上獲38項大獎,其中紅富士蘋果曾獲中國第二屆楊淩博覽會侯記金獎,2001省級優質水果。1997年宜川被列為陜西省27個基地縣之壹。
(2)宜川花椒。地點:集義、壽豐、陸川。截至2004年底,全縣花椒面積達6.59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萬畝,產量53.3噸,產值586萬元。近年來,辣椒品種結構調整加快,大力引進“獅子頭”、“鳳嬌”等名優品種,大力推廣“壹肥二水三防四剪”技術,辣椒品質明顯提高。伊川花椒以“色澤鮮艷,香味濃郁”而聞名省內外,暢銷全國。
(3)宜川湖口梨。地點:湖口鄉和高柏鄉。截至2004年底,湖口梨面積達24700畝,年產量5000噸。湖口梨具有表面光滑、口感酥脆、含糖量高、皮薄肉細、果點小、色澤金黃、耐貯運等優點。榮獲中國第二屆楊淩博覽會侯記金獎,2001陜西省優質水果獎。
(4)宜川核桃。主產於集義、壽豐鎮。到2004年底,核桃面積達到2萬畝,年產量150噸,產值1.65萬元。宜川核桃因皮薄、出仁率高、含油量高而備受商家青睞。
(5)宜川柿子。所在地:壽豐鎮、集義鎮、邱琳鎮。全縣有柿子919.5畝,其中結果面積1705畝,年產量257噸。宜川柿子以個頭大、顏色鮮艷、含糖量高而聞名。宜川柿子遠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青睞。
2020年6月,伊川縣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縣(陜甘寧地區)。
2065438+2009年3月,宜川縣被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縣(陜甘地區)名單。
2017,21,伊川縣被列入2016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