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壹下中秋節的由來,20字中秋,別名七月三十,七月十四,祭祖節,蘭花節,地方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燃放河燈、祭祀死者、焚燒紙錠、祭祀土地等。“中秋節”是道教的名稱,在民俗上稱為“七月三十”(或“七月十四”)。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和相關節日。節日與古代文化中的陰陽循環有關。在易經中,“七”是壹個變化的數字,也是壹個復活的數字。七月是吉祥月、孝順月,七月半是人們在初秋慶祝豐收、回報大地的節日。壹些農作物已經成熟,所以人們需要祭拜他們的祖先,並用新米和其他祭品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緬懷先人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祖、盡孝。
“七月三十”原是古代民間祭祖的節日,但被稱為“中原節”,起源於東漢以後的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半是當地官員的生日,在他們祈求罪赦的那壹天,所有的鬼魂都會從冥界釋放出來,死去的祖先可以回家團聚,所以七月半祭祖的節日被稱為“中原節”。佛教稱為“笠原節”。到了唐代,統治者推崇道教,道教中元節開始盛行,並逐漸將“中元節”固定為節日名稱。中元節、上元節、夏媛節合稱為“三元節”。
7月14日/15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國家和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也是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壹起的傳統祭祖節日。2010年5月,文化部在香港特區申報的“中秋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中秋節起源於秋季早期的“七月半”豐收,用以祭拜祖先。“七月半”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祖先崇拜和豐收節。在古代,人們常常依靠神靈的保佑來獲得農業的豐收。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四祭》中說:“古人四歲四祭。四拜者,因其四時所生,祭祖父母。所以,春天叫廟,夏天叫,秋天叫好吃,冬天叫蒸。“春夏秋冬都祭拜祖先,但其中“秋味”很重要。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祭祀祖先靈魂的儀式,先把最好的時令產品獻給神靈,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祈求來年豐收。據歷史文獻記載,秋季祭祖活動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起初,“秋味”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7月中旬,壹般是立秋後的第壹個滿月,秋天來了。
融合進化
七月半祭祖的習俗自古就有。它原本是民間祭祖的節日,不是“鬼節”。七月半文化的核心是尊重祖先,履行孝道。壹般祭祖的節日不叫“鬼節”(“鬼節”是後來的說法,大概是從元代道教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七月半的祭祖節稱為“中原節”,起源於東漢(約北魏)以後的道教。道教神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帝”。他們是天帝派往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查人功過以定獎懲:“天官正月十五福元,地方官七月十五中旬免罪,水官十月十五日在下元免罪。”知府掌管冥界,巡查的重點自然是各種鬼怪。中元素、上元素、下元素統稱為“三元”。據說在元朝中期的那壹天,地宮打開了地獄之門,這也是地獄開門的日子。所有的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入學考試,有師傅的回家。那些沒有主人的人在世界各地遊蕩,尋找食物。因此,它也被稱為鬼節,壹般會舉行祭祀鬼魂的活動,並點亮燈籠,為死者指明回家的路。道觀舉行盛大儀式,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禱,內容是為死者靈魂超度。
農歷七月,佛教中有禪七、純七,甚至七七四九也有無窮大的意思——“七”是壹個變化無窮、寓意無窮的數字。根據佛教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僧尼們成就了大功德。那壹天,佛門弟子舉行了“玉蘭本法會”。根據《大藏經》中的記載,澤蘭是梵文,“澤蘭”是“倒掛”的意思;“盆”就是“救命恩人”的意思。“眼蟲盆”的意思是用來拯救苦難的物件,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各種水果盛滿盆中,供養佛僧拯救地獄中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是從木蓮救母的方法開始流行的。
古人自古就很重視祭祀。這個節日源於三種文化:民間世俗主義、道教和佛教。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對該地區影響廣泛。“七”在我國的數字中是奇數:七巧、七星、七色、七法;易經:“重復同樣的事情,七天後再來,天就好了。”第七,陽數和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滅了之後,七天之後可以復活。這就是天地之道,陰陽循環的原理。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壹些地方認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利的月份。據推測是由元代道教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因為誤傳,有的地方把7月當成什麽都不合適的月份,比如不出門,不做手術,不結婚,不買房,不搬家等等。事實上,七月是壹個吉祥的月份。
易經:“重復同樣的事情,七天後再來,天就好了。”在易經中,“七”是壹個變化的數字,也是壹個復活的數字。第七,陽數和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滅了之後,七天之後可以復活。這就是天地之道,陰陽循環的原理。民間選擇在7月14日祭祖,與“七”這個復活數字有關。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小笠原節定在7月15日。從某種意義上說,七月半的祭祖節屬於民俗,中秋節屬於道教,笠原節屬於佛教。在民俗上,“七月三十”是緬懷先人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祖孝,不忘根。在佛教中,七月也被稱為“快樂月”、“佛祖快樂日”、“吉祥月”、“感恩月”。佛教和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而佛教則側重於那些從冥界釋放出來的孤魂野鬼的“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佛教的融合。
三俗合壹
壹般認為,中元節又稱“蘭花節”和“鬼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區。正確地說,7月14日的祭祖節、中秋節、玉蘭本節屬於民俗、道教、佛教,是並列關系,不是壹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道教興起以來,《三元說》中的“中原”二字正式定為節日名稱,節日日期定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個習俗融為壹體的節日。
在“中秋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就已經被佛教征用了。佛教中的七月,本來是壹個佛的喜慶月份,而不是“鬼節”。但是為什麽七月的笠原節變成了「鬼節」?Euglena basin,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拯救倒吊”,即拯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西晉時期,佛經《蘭經》被翻譯並傳入中國。佛經中“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在的孝道觀念不謀而合。後來,南朝梁武帝蕭炎提倡“三教同源”說,使它成為壹個民間節日。當時它的主要功能是拜佛。到了宋代才發生變化,發展成為推薦死亡的鬼。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佛教附屬的道教的笠原節、中元節、笠原節都定在7月15日。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壹個節日的兩個名字。同時,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區分,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為壹談。
中秋節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通常被稱為“七月三十日”和“鬼節”,它在7月15日,有些在7月14日。中秋節源於佛教,與佛教盆景密切相關。但是,中秋節不是純粹的佛教節日,而是受佛教思想影響的民間節日。這是壹個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的節日。既滲透了佛教的文化因素,又展現了中國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和鬼神觀念,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孝道。
相傳,每年的七月壹日起,閻王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常年在地獄中受苦、被囚禁的鬼鬼們走出地獄,獲得短暫的遊蕩,享受人血。因此,人們把七月稱為鬼月,這個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他們既不結婚也不搬家。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壹年壹度的鬼節,佛教稱之為“玉蘭節”。相傳在這壹天,閻羅王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被囚禁的鬼魂出來自由活動,直到7月底。因此,在此期間,民間流行祭拜死去的親人,燒錢元寶、紙燭、燃放河燈,以祈求祖先保佑,消災增福,或翻死者,化解冤情。
玉蘭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木蓮救母的故事:“有木蓮和尚者,力量大。他媽掉進了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烈焰,饑餓太苦。木蓮救不了母親,就向佛祖求教。為了講蘭盆經,他教七月十五做蘭盆救母。”據說當時佛祖的學生木蓮(全名木蓮)就顯了眼力。當他見到死去的母親時,發現她因為生前的種種罪行(殺生、飲食咀嚼、生活奢侈)而陷入了餓鬼道,成為了壹個喉嚨細如蘆管、肚子大如水缸的餓鬼。木蓮用鍋碗瓢盆盛食物。穆建蓮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被穆建蓮的孝心所感動,授予他《佛說蘭經》。根據指示,穆和其他僧侶在農歷七月十五用壹個歐拉盆盛壹百味五果和壹頓素食,在地獄裏供奉眾生。饑餓的鬼魂終於得到了食物。所以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盆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鬼節”。
印度梵語中“倒掛”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和中國的中原沒有任何關系,但偏偏中國本土宗教中原地官也在這壹天來贖罪。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統稱三官。這三位是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巡查人間善惡,向天庭匯報。三官的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也叫三原。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原,是地方官學赦免之時。這壹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的表現畫壹幅畫,以此來贖罪,避免懲罰。
道教中秋節實際上是壹個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即倡導人們在這壹天關註修德。中秋節這天,有思想有時間的人會聚在壹起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互相交流,反省自己。對於壹般教眾,道教創造了壹些“寓教於樂”的故事。比如道教發明,壹個叫陳子畦的人娶了龍王的女兒,生了三個孩子,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官”分別掌管著人類的祝福、罪的赦免和拯救這三項任務。他們有著無窮的魔力,要在這三天裏巡視世界,檢查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好是壞。但是中國的道教是壹個非常寬容的宗教,給人隨時改變和更新自己的機會。因此,中秋節不僅是壹個賞善罰惡的節日,也是壹個贖罪的節日。因此,中秋節也是中國的懺悔節和贖罪節。犯了壹年罪的人可以在中秋節過各種儀式。
於是“蘭會所”的故事與中原融合,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比如儒家的孝道思想,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中元節。
書中說,在古代的這壹天,人們會提前在街口村前搭起魔術師的座位和石鼓臺。法師座前有壹個穿越“地府”鬼的藏王菩薩,下面是壹盤桃子和米飯。石鼓站在舞臺上,手裏拿著三塊精神牌和令人回味的復雜物品。中午過後,各家各戶把整豬、全羊、雞鴨鵝和各種糕點、水果、瓜果擺上石鼓的舞臺。負責人在每個祭品上插上藍、紅、綠三色的三角紙旗,並寫上“玉蘭節”“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莊嚴的寺廟音樂中開始。然後,法師按鈴,帶領座位上的僧人念誦各種咒語和咒文。然後餵食,往各個方向撒壹盤桃子和米飯,重復三次。這壹儀式被稱為“聖火開啟”。
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燒香,地上種香。越多越好,象征五谷豐登。這就是所謂的“擴田”。在壹些地方,有水燈籠。所謂水燈,系在壹塊小木板上,多以彩紙做成蓮花形狀,稱為“水旱燈”。根據傳統,水燈籠是用來引導那些不公正和死亡的人。燈滅的時候,水上燈已經完成了引鬼過奈何橋的任務。
那天商店都關門了,街上都給鬼了。街中央,每百步有壹香案。香案上有新鮮的水果和壹種“鬼包子”。桌子後面有道士唱著讓人聽不懂的鬼歌。這個儀式叫做“唱歌”。
清代學者王開泰曾寫過壹首詩:“道場滿鬼,玉蘭原古意猶存。然怪紅匾貼門,肉山酒海慶中原。”它描述了中國東南沿海的萬聖節習俗。
可見“鬼節”是因為傳統美德之孝。如今,中國北方的人們仍在這壹天燒紙錢,祭奠早逝的祖先,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祭祀方式雖然簡單,但基本保留了鬼節的樸素含義。因為血緣的召喚,感情的延伸,對壹個人未來的提醒,鬼節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歲月不同,焚燒的禮物不同,但活著的人永遠也讀不完對遠方親人無盡的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是,“不同年齡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在無情地向他們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冷靜,當他們思念過去的人時,其實是在思考他們今天生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