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辭賦文學與政治權力的愛恨關系;
聽壹首樂府詩和壹首民謠之間的悲歡離合;
論建安七子與嵇康七賢的詩與誌、劍與情:
陶淵明和謝靈運合唱壹首山水詩該如何回應?
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基本上照搬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因此,許多日本學者研究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從史記到陶淵明》是日本著名漢學家白川方明先生的著作。白川京壹生癡迷於漢學。他的口號是:壹個學者要到80歲才能成為真正的學者。
讀書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中國文人總有壹種“學而優則仕”的情懷,他們懷著報國於世的情懷;還有壹種“耕者有其田”的隱居情節。這個矛盾的種子早就種下了。
第壹,從《史記》到陶淵明,是壹個理想必須寫進詞作的時代。
司馬遷約生於公元前145年,陶淵明約生於公元362年。兩者相差約507年。
司馬遷生活在西漢,這是壹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個皇帝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帝。所以他的人生註定要經歷血與火的磨煉。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後期,這是壹個動蕩的時代。皇帝是歷史上被忽略的金元皇帝。所以,他的壹生註定要面對難以付出的雄心壯誌的不公。
從司馬遷到陶淵明,出現了許多文人...
可以看到司馬遷在寫壹本書。他要寫的這本書,叫《史記》,記錄了從上古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的歷史。
妳可以看到班固在挑燈夜戰。他要寫的這本書,叫《漢書》,只記錄了25年的歷史,卻把真正的人和那個時代的人寫得惟妙惟肖。
妳可以看到卓文君壹個人住在空蕩蕩的閨房裏,她只寫了壹首詩《白石謠》,講的是她和丈夫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希望贏得壹個人的心,不離不棄。這是引人入勝的:樂府民謠詩是什麽樣子!
可以在刀光劍影中看到建安七子,向月要酒,在胭脂柳巷中翩翩起舞。妳看,他們有時講賈誼的《吊屈原賦》,有時唱壹首五言詩,有時開始動筆,從梅成的《七毛》,到張衡的《田園詩》。這就是漢賦的魅力。妳可以寫壹篇偉大的政治文章,或者寫壹寫世界的變遷。
妳可以看到,當陶淵明在吟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時候,當代山水詩人謝靈運也在山水之間徒步,寫下了“白雲抱幽石,青翠欲滴”的詩句。當陶淵明寫桃花源,期待創造壹個美好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時,謝靈運也寫下了“我對誰光明感興趣,我只對良心感興趣”。或許,和陶淵明壹樣,他壹直追尋的,就是桃花源吧!
第二,司馬遷忍辱寫史記。是什麽讓他的信念堅如磐石?
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報復漢武帝。妳相信嗎?所以,也有故事背景。當時的偉人李陵在著名的“漠北之戰”中被匈奴軍隊包圍後投降。漢武帝聽了,覺得很丟臉。壹氣之下,他要殺李陵全家,朝廷上下都稱贊皇上。
這時,司馬遷出現了。他認為李陵投降情有可原,二話沒說,當著漢武帝的面替李陵求情。漢武帝很生氣。誰替李陵求情,誰就無兒無女,生不如死。於是下令把司馬遷的陰莖割下來。
俗話說:“遍天下,豈是君王之地?”人家是皇帝老子,司馬遷哪做得了人家?但是司馬遷不服,因為在他心目中,他的背景比漢武帝好。在《太史公序》中,我們可以知道司馬氏是神話時代的貴族家族。
司馬遷可能在想,妳的祖先在劉徹只是普通人,妳充其量是個英雄。妳這個沒文化的家夥,如果妳讓我生不如死,我就讓妳生不如死。所以他寫《史記》,他要把漢武帝所有的事跡都寫下來,就是“強征暴斂,訴諸武力”,這樣無論漢武帝有多少豐功偉績,仍然難以掩蓋壹個暴君的形象。
當然,這是個笑話。司馬遷是個有骨氣的人,不屑做這種事。
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孝順父親,所以他追隨父親的腳步,完成了父親的遺願。妳相信嗎?這麽說,也是有依據的。
據可靠消息,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死後三年,他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做了官。司馬談臨死的時候特意告訴司馬遷:兒子,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師。我死後,妳要繼承祖業,做太師。如果妳做這項工作,妳必須保質保量完成我未完成的工作!因為編纂史記是對周公和孔子的繼承,也是為後人保存真實史料的偉大事業!
司馬遷聽了父親的話,趕緊跪在父親的床前,痛哭流涕,說:“我的孩子不敏感。請聽老祖宗舊聞,不敢。”在白話文裏的意思是:兒子,雖然我沒有天賦,但我會認真整理前人留下的歷史文獻,保證不出錯。
司馬遷是個孝子,所以他父親沒有編完史記,所以他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替父親完成了未竟的事業。為了完成《史記》,他在被處死、失去男根後依然活著,最終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傳記史書,永垂不朽。
司馬遷寫《史記》,純粹是古代文人品格和氣節的體現。妳相信嗎?所以,是有原因的。
《史記》第壹篇是《伯夷列傳》。博藝是誰?他的故事在《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伯夷是商朝孤竹國君的長子。因為父親想把皇位傳給舒淇,但是雅威死後,舒淇不得不把皇位讓給大哥伯夷。博伊覺得如果他這樣做,就違背了父親的意願,是大不孝之舉。所以他逃跑了。齊叔見伯夷跑了,他也不想繼承皇位,就跟著跑了。
在路上,兄弟倆決定去錫伯廠(歷史上稱為周文王)。沒有程響,剛到錫伯昌領地,聽說錫伯昌死了,他的兒子武王不僅沒有好好安葬錫伯昌,反而把錫伯昌的靈牌綁在戰車上,聲稱要帶著父親的靈牌討伐紂王。
伯夷覺得武王是個大不孝,就要求武王好好安葬父親,在父親屍骨未寒之時千萬不要大動幹戈。他還指責武王不孝,不忠,無情和不公正。如果姜太公沒有救博伊的命,他的頭早就被國王的隨從砍掉了。
後來,武王滅了紂王,建立了周朝。伯夷在周朝拒絕做官,隨舒淇到了首陽山,過著拾薇而食的生活。說白了就是過著吃草嚼樹皮的生活,成就了“不吃蘇洲”的故事。
司馬遷和許多古代學者認為伯夷是壹個有道德的人,並欽佩這種為真理犧牲壹切的殉道精神。
司馬遷的壹生是悲慘的。只是因為良心發現,說了壹句公道話,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礎。他活著的時候,壹定受過各種羞辱和嘲笑。但是,為了理想和抱負,他什麽都能忍,他會和命運抗爭到底。
因此,《史記》被許多學者稱為古代文人命運之書。司馬遷看透了士大夫階層和皇權之間的矛盾和糾葛。士子夾在皇權和普通人之間。他們既依靠皇權獲得生存空間,發揮人生價值,又有治國安民的大情懷。他們沒事就想為老百姓做點實事。
學者是矛盾的。他們需要調和這個矛盾,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找到平衡點。壹旦皇權進入非正常狀態,現實社會與他們的理想社會偏離太遠,他們就會奮起反抗。
無論如何,司馬遷完成了《史記》,他用行動詮釋了士人的品格、氣節和情懷。
三、陶淵明亂世寫《桃花源記》。是什麽經歷讓他有情懷去構思“烏托邦”?
陶淵明寫桃花源,是武陵山人真實生活的寫照。加上詩人的感受後,表達了人民對安定安寧的渴望。
陶淵明出身名門,曾祖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但是,陶侃有17個兒子。在附呈的《陶侃傳》中,記載了九個兒子的事跡,陶淵明的父親不在其中。陶淵明曾在自己的詩作中提到,他的家族與陶氏家族沒有任何關系。
從這個角度看,陶淵明似乎沒有享受到祖先的恩情,也沒有得到家族勢力的寵愛。而且陶淵明父母早逝,所以陶淵明的生活應該是清貧的。
窮,四處流浪,大概去過曾祖父陶侃工作過的武陵地區(今湖南常德)。這裏的村民壹度不服漢族的統治,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帶兵討伐鎮壓。
陶淵明到了武陵,朝廷沒有力量管理這個地方。所以陶淵明看到的景象,可能確實是“山民安居樂業,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和諧景象。
另壹方面,當時的晉國,皇帝無能,朝廷內部外戚驕橫,外有強敵。縱觀整個中國大地,軍閥林立。今天妳打我,明天我打妳,戰爭不停,百姓苦不堪言。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陶淵明,看到霧靈山的景象後壹定想:如果把這壹小片地區的和平作為典型來宣傳,應該可以用老子提倡的“小國寡民”的思想讓整個世界安定美好!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是他為自己建造的壹個避難所,來解決自己野心的委屈和壓抑。
陶淵明年輕的時候很貪玩,也喜歡喝酒。他和當時很多公子哥兒壹樣,到處喝酒,去哪喝哪就醉,醉了就睡哪。
他曾說:“少年人稀,六藝好。”“年少時,身強體壯,能獨劍遊。”做遊俠的生活,而沈浸其中,這在今天是應該被拋開的,是無所事事的浪子。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陶淵明沒有做官治國平天下的誌向。陶淵明有“濟世”之誌。當他年老時,他仍在詩中記起年輕時的狀態,感到無比自豪。
“年輕的時候,我很快樂。我渴望逃離四海,我在思遠。”這是陶淵明晚年寫的壹首詩,可見他是有抱負的。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陶淵明四次辭官的故事。
不過仔細想想,陶淵明是個不為五鬥米捶腰的名人。他怎麽可能四次當官?這說明陶淵明出來做官,不是因為窮,而是為了養家糊口。當了官,就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用壹生所學,治理壹方水土,造福壹方百姓。而且他還關心天下百姓的疾苦,希望自己的治國理念遇到賢明的君主,造福天下。
陶淵明的政治理想註定要失敗。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極其混亂。當然,不管社會亂不亂,他那種野心勃勃又不想庸俗的個性,註定了他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
所以桃花源的背後,壹定有他被現實壓抑的感情。如果他失意,不想以抑郁收場,他需要壹方水土來釋放他的理想世界。
反正陶淵明寫了桃花源。雖然他壹生窮困潦倒,但從未成功過。但是他的田園詩總是描寫得那麽優美,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抱怨和悲憫。雖然他生活在壹個動蕩的時代,但他向往美麗和自然。他眼裏看到的都是如畫的風景,他心裏想到的都是快樂,他筆下走過的都是美景...
陶淵明用自己的情懷描繪了人間的美好,也寫出了隱藏在文人靈魂中的隱逸情懷:“安於天命,回歸自然,與自然共生。”
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理想國。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那又怎樣?願妳坦然接受現實,但絕不放棄夢想。
妳的未來,最終會變成妳今天內心渴望的樣子。
我希望,當生命走到盡頭,妳在這個世界上呼吸最後壹口空氣的時候,妳的夢想依然伴隨著妳,呼吸著,呼出。妳也和她在壹起,呼吸著...
為了健康的生活,J壹定要吃的安全,看那份關於食品衛生安全的手抄報,會讓我們收獲很多。以下是我收集的簡單的食品衛生安全稿件,大家看看吧!
幹凈漂亮的食品衛生安全手抄報
食品衛生與安全手抄報資料食品安全進校園
在我的文章《食品安全進校園》中,我了解到我們最愛吃的叫做辣椒的食物不應該叫辣椒,而應該叫垃圾、辣椒、花椒。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