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的琴聲將為大家所熟悉。她是中央電視臺《茉莉花》、《丁香花》等現代箏樂主題曲的首演者。
作者:有很多國際樂器。妳為什麽選擇教古箏?妳在實現理想教學道路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和趣事,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什麽?
許:音樂啟蒙教學需要載體。傳統器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器樂——古箏,具有民族魅力,其調式、樂理都有與我們文化相匹配的特點。在民族文化中弘揚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初心,就像很多民樂人壹樣。難的事情分解成小事情,變成“普通的事情”,“普通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容易練習。心態很重要,急躁有時候可以解決問題,但大多數時候不行。
作者:妳認為當代古箏的發展或教學存在哪些問題?妳覺得有什麽好的方法可以改善嗎?
許:妳就是喜歡問這些無禮的問題。發展方面,大局不會有問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是壹個很好的現象。繼承和創新走的是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新箏有新的聽眾,傳統箏有傳統箏的圈子。鄭人需要找到壹個平衡點,既不能加也不能減。因材施教,學院派用來傳承,新鄭派用來發揚普及,各司其職。這是很好的分工。不要互相打架。
作者:古箏國際化有哪些難點和優勢,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是改革?
許:古箏在音樂表演中的表現力和多樣性是毋庸置疑的。古箏這幾年發展的特別好,因為有真正為古箏作曲的作曲家。我們這些表演者,在器樂上是勤奮的,最終是為音樂服務的。何教授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近年來,他壹直在為我們的古箏音樂出口作品,並將古箏搬上交響樂舞臺。箏樂的全新創作和廣泛贊譽能夠推動箏樂的國際化,離不開作曲家們的努力。我們也應該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傳統民族素材的創作中來,沒有自卑的民族文化才是世界的。
作者:?作為壹個年輕的古箏演奏家,妳壹直在音樂會上做著各種新鮮的嘗試。妳對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有什麽看法?如何看待民族音樂?三者有什麽關系?
許:古典音樂是古代的流行音樂,現在的流行音樂可能就是未來的古典音樂。我們民族的傳統音樂正在擴大它的影響。有東西方音樂文化可以交融的地方。民風不同,情感不同,音樂自然不同。我們所指的民族音樂,是最能與同壹民族的人產生共鳴的音樂,是民族精神習俗的載體。民族音樂之間的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壹種交流方式。
作者:怎麽理解這個成語?作為壹個民族器樂演奏家,能不能根據自己的感受給我們講壹講古代哲人心目中的音樂?妳是如何將這種思想實踐融入教學的?
許悠妮:管子在《管子》中提出“言道者不可言,視之者不可視,聽之者不可聽,故修其心形。”“聲大聲好”是老子針對當時周禮解體的現實,對音樂質量提出的壹個標準。真正的音樂,不會有那麽多浮誇的動作來襯托音樂。每個呼吸和每個動作都應該為音樂服務。我們不能用音樂來襯托優雅。我也在努力理解鋼琴與人融合的狀態。我希望有壹天我能用我自己的語言向妳解釋道。(笑聲)
作者:妳是當代古箏青年演奏中比較年輕的演奏家。妳對自己未來的教學理想有希望嗎?
許:我永遠是音樂世界的朝聖者。要說希望,壹個琴房,壹個茶室,壹個可以獨立寫作的房間,致力於兒童音樂的啟蒙,在壹個完美無瑕的世界裏留下壹朵啟蒙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