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 15:30:11
文/葉丹
中國文化有很強的融合性。中國文化是壹種善於取長補短,包容性很強的文化。無論我們的同胞生活在哪裏,他們都有著鮮明的中國文化烙印。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是中國堅定文化自信的源泉。
1文化是壹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
文化是壹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壹個強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嚴,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使這個民族煥發出強大的創造力,以至於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表現在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反過來又能助推硬實力的提升,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提升國家形象,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代表國家認同和國家形象。當青年學生完成大學學業時,我們應該進壹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難得的機遇,肩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要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價值體系,這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
2.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充分認識傳統文化及其價值,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適應時代特征,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自覺實現民族文化與現代化的和諧對接;
3.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吸收不同文明成果,尊重和吸收那些為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和人民所認同的文明規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將其作為構建新價值觀的重要資源,以順應全球化趨勢,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識,各民族通過文化碰撞和融合,構建和諧多元的世界文化體系;
4.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然途徑,實現文化軟實力的物化和有效載體;
5、提高文化創新能力,不斷推進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和傳播方式創新,創造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時代在呼喚青年人堅決完成新的歷史使命。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受益者,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接受現代知識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在受益的同時,也應該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者。要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進壹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難得機遇,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振興中華文化、迎接新挑戰的重任,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的百年文化強國夢做出貢獻。
2大學生如何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概念,這不僅是每個中國企業的重要預兆,也是我們大學生的重要預兆。其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概念也被非常鄭重地提出來。這說明在中國* * *產黨新的思想體系中,關於文化自覺的思想已經完全定型。在新的歷史環境下,面對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和日益激烈的國際文化環境,以及自身更大的文化發展要求,他們有著非常清醒的歷史文化意識。我們應該以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方式,對這種文化趨勢做出更加完整的回應。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最具活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群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會影響公眾對這壹問題的關註。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不僅要求當代大學生具有先進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質,而且要求他們不斷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早在慶祝中國* *產黨成立90周年的講話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已經被明確地、更加強調地表述為:“面對當今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力提高民族素質,塑造高尚人格, 更有力地推動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創造文化,讓人民享受文化發展成果。
文化自覺的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為了應對全球壹體化的必然發展,他提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方法。費先生曾說:“文化自覺是壹個艱巨的過程。只有當我們認識自己的文化,了解並接觸到多元文化的基礎設施,我們才能在這個新興的多元文化世界中確立自己的地位,然後通過獨立的適應,我們才能與其他文化壹起取長補短,* * *建立壹個具有相同認同的基本秩序和壹套多元文化能夠和平共處並表達自己的方式。”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連在壹起的,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後的壹種發自內心的信念,就像壹個人的自信無處不在,平白無故地深入骨髓。鴉片戰爭以來,外來文化強行進入中國,不僅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刻的精神痛苦,客觀上也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生機。在痛苦的國恥和全新的文化學習機會的交織復雜的矛盾之間,中華民族獲得了巨大的新的發展動力和文化“擴張”機會。近代以來,在巨大的外部推動力下,中國文化再次走到了歷史轉型的十字路口。特別是在爭取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之後,中國當代文化獲得了壹個全新的發展機遇。
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在當今快速推進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全球化進程給我們帶來的更大動力和發展動力。我們願意接受這種挑戰,因為我們更願意將這種挑戰視為重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我們有更多更廣的渠道與外界聯系。對外界了解越多,尤其是看到國外的先進生產力後,對自己的了解就越少,越難看清形勢。
作為大學生中的壹員,我看到身邊的同學都比較迷茫。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雖然我們都向西方學習追求民主自由,追求個性,但大部分都只是做表面工作,有時還會聽從別人的建議。我們關於中國文化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在高中課堂和高中課本上學到的。據統計,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也是高校圖書館借閱排行榜中借閱最多的,或者說現在各種電視劇大行其道的時候,這些劇本也是借閱最多的。
並不是說借閱量就能代表大學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書籍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我們生活在這個大環境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正如費先生所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外來文化也是如此。在了解了國內外文化、古今文化之後,結合中國目前的國情和對祖國未來的期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準方向,提高文化自覺,堅持自我覺醒和自我創造,形成自己寬廣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關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精神狀態。
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問過很多同齡的人,很多人都有抱負卻無處施展,覺得無力施展。有些人談論它。現在的社會普遍很浮躁,急功近利。他們想靜下心來讀壹本好書,卻發現做不到,所以根本靜不下心來。
或許是過於強調GDP的增長,我們長期忽視了文化和教育。我們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可能和世界強國差不多,但是說到育人,可能還是有壹些差距。面對現狀,可以看到國家也意識到了文化和信仰的重要性。作為祖國的未來,在這個轉折點上,我們應該看清自己的定位,全力實現文化強國。這就需要大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從小事中鍛煉自己,從日常行為中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在社會、家長、老師的幫助下,不斷修正自己,不斷進步。要有“自知之明”,努力培養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能力。
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大學生存在文化底蘊不足、文化歷史視野狹窄、對中國文化缺乏自豪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等現象。“文化意識”包括對自身文化和他人文化的反思,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前提。面對中外文化,也要增強辯證選擇的能力,尤其是對外來文化的選擇能力。歷史壹再告訴我們,任何壹種全球性的實踐或理論探索,都必須負載某種價值觀和某種文化觀。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面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我們既要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又要反對“文化分裂主義”,堅持“和而不同”。
既要了解和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優劣,揚長避短,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又要尊重和借鑒不同文化,取長補短,充分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有益成果,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品質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同時,要與時俱進,提高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能力,從自發的、傳統的生存狀態進入自由的、自覺的、創造性的生存狀態,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能力。同時也需要社會主義教育的更多輔助。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積極發揮文化的育人作用,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大學生在高中階段主要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語文課對其有了壹定的了解,但還是不夠。很多人不理解它的內涵,也不把它和自己聯系起來,更不用說把理解付諸行動了。因此,大學應該開設更多的人文素質課和講座。除了馬克思主義,他們還應該開設其他與政治無關的哲學課。也許他們不能教育所有人,至少讓他們去思考,引導他們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去關心國家,關心自己的問題,這樣可能會有更多創新的可能。最後,先進的民族代表帶頭,通過呼籲和壹些實質性的決定,向大學生傳遞文化自覺,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思想保證。
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傳遞成為可能,也更加頻繁,促進了文化之間的同化和異化。文化意識是應對文化多樣性的有效武器。只有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其內在的精神力量,堅定其理想信念,不斷增強其在文化轉型中的獨立能力,才能不被完全西化或完全異化,在新時代適應新環境和文化選擇中獲得獨立地位。只有這樣,大學生的文化意識確立後,才能形成文化自信,才能保證中國文化的長期存在和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