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端午節。我和所有家庭主婦壹樣,早早買了些糯米和粽葉,學著洋人泡了些紅豆、綠豆和花生,準備了壹個八寶餡的粽子。今天早上我下夜班壹回來,就鉆進廚房包粽子。粽子包好放在火上煮,我忙著煮雞蛋——好像每年端午節都要準備這兩種食物。給婆家送壹點,給娘家送壹點,給孩子用塑料袋裝壹點,讓他給老師同學嘗嘗。我也會帶壹些到我的辦公室給我的同事品嘗。當然同事也帶了,我也試過他們的。端午節就像吃粽子蛋。不吃,太可惜了。吃吧,兩口吞下去,把粽子皮扔掉,用幾張餐巾紙擦擦手——端午節結束了。
當粽子的香味開始彌漫的時候,我已經無所事事了,節日的美食就這麽簡單。我翻出了幾年前媽媽給我的香囊。我媽媽很有技巧。幾年來,她靠在端午節賣香包賺了壹點錢。她的香囊都是自己縫制的,用零碎的綢緞塞成各種花、動物、心形石榴,用絲線做的耳朵做裝飾,香囊裏還有從藥店買來的甘松、石鳳等草藥。聞壹聞,聞壹聞。和用亞麻布粘在壹起的花裏胡哨的香包完全不壹樣。人們喜歡買我媽媽的香包。後來她的眼睛老了,再也不能縫香包了,但每年端午節,都有人來打聽我媽的香包。我媽舍不得刷臉,就把它們壹個個送人了。母親香囊是青海人佩戴的真正的香囊。她可以把桃子、石榴、簸箕、蘿蔔、小茶壺、小八角串起來後縫成壹個大香囊。她為孩子們縫制的“五毒”栩栩如生,連蜈蚣的爪子都被壹壹挑了出來。我不想讓我媽把這些香包都送人,就謊稱有人要出高價買她的香包,用我的錢全買了。
我想,這些香包大概是我們的母親在未來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思念吧。
今年端午節,我把它們翻了出來。我挑了壹個心形的石榴掛在脖子上,給兒子挑了壹個虎形的香包。已經上高中的兒子把香囊扔在床上,罵我瘋了,然後自己去看電視。
我拿起這兩個精致的香囊,放進盒子裏。的確,壹個高中生和壹個中年婦女已經不適合在胸前掛五顏六色的香包了。但是,如果真的掛了呢?我是青海人。青海人在端午節佩戴香包是壹項重要內容。我正在按照青海人的習俗慶祝端午節。我家孩子講端午節的知識,比如端午節的由來和起源。哪個端午節是源於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節日?我說,青海人怎麽過端午節?他立刻翻了個白眼:“那是妳的事。不是只包了兩個粽子嗎?”我無語了。
我記得去年的端午節。我去鄉下的壹個地方看我的親戚。壹路上,我看到家家戶戶的屋頂和大門上都掛著柳枝,婦女和孩子戴著香囊,手腕上系著五顏六色的絲線,在村外的沙棗樹上折沙棗花。沙棗花散發著濃郁的香味,我忍不住折了壹根樹枝放在頭發裏,但是沒有人嘲笑我。壹位婦女還從她的院子裏摘了壹束袋裝牡丹,別在我的裙子上。我的心情就像五月的陽光,照耀了壹整天。
看著胸前搖曳的牡丹,我想起了青海的端午節。其實青海人的端午節是從初壹開始的。家家戶戶都把水缸打掃幹凈,在水缸裏放上蒼術、貫眾等新鮮中藥,男人們出去打水。據說在端午節的前壹天晚上,癩蛤蟆要在水裏洗澡,所以它們不能吃這壹天的水,所以它們必須在前壹天把水箱裝滿。
端午節的早晨,所有人家的屋頂和門楣上都種上了柳枝和艾葉,仿佛這些柳枝和艾葉壹夜之間就從他們的墻上生根發芽了。女人們把大紅碗櫃擦得幹幹凈凈,立起兩個海碗,從院子裏折了幾株牡丹,註入清水養著,在碗中滴幾滴酒,說:“牡丹上火;醉牡丹。”突然,牡丹開得很艷,映襯著大紅的櫃子和放著大紅櫃子的房間。
然後,男人們抱著壹碗面,或者兩個雞蛋,壹把韭菜,壹瓶酒,叫上朋友找個小樹林野餐。立壹壺“三石壹頂”,燒壹個香噴噴的面片,然後從口袋裏掏出酒來,壹巴掌五飲六拳,壹醉方休,自得其樂。
女人壹般不參加野餐。他們有壹個更重要的活動。他們在家裏拌涼面,抹涼粉,蒸棗糕,蒸饅頭,在廚房裏忙得不亦樂乎。包子放抽屜後,母親壹邊請假給孩子穿上新衣服(當然這是有條件的家庭),壹邊在胸前系上各種香囊,在肩上縫上布老虎,在鞋上縫上小蛇或青蛙。最後用手指沾幾滴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額頭、眼睛、鼻子、耳朵上——據說這樣可以防蟲。有了雄黃酒,蟲子再也咬不到孩子了。可能是它太醉了,還沒爬起來就爬了。
涼面拌好了,涼粉凝固了,包子還是鮮紅的。婦女們把食物放進柳條筐裏,領著新穿好衣服的孩子們來到城頭。五月的西寧,天高雲淡,油菜花香。女人環顧四周,湟水河像壹條白絲帶繞著古城流淌。河邊,柳樹在垂柳,小麥是綠色的,紫丁香像紫色的雲朵壹樣飄著。“十裏杏花紅雨路,幾層柳蔭樓”。“遠水照沙夕,青楊滿鶯”。婦女們壹邊吃著帶來的食物,壹邊欣賞著西寧古城的美景,心曠神怡,深深陶醉在這美妙的景色和這美麗的節日裏。
這是青海的端午節。青海的鄉親們,吃完粽子,我們過自己的端午節吧,因為青海人的端午節真的是壹個美好、溫馨、浪漫、豐富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