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到處飄著色彩。

到處飄著色彩。

《飄》是廣東民間流動舞臺上的壹種戲劇造型藝術。通常是兩三個孩子在木板上扮演童話或歷史傳說中的人物和場景,四個人慢慢擡著,伴著八音鑼鼓隊演奏的音樂供人觀賞。《樊華夢二十年》第二集:“先設佛山五福、吉祥壹號祭典,馬文20個,浮色10余種,鼓樂馬事10余對。”

飄是廣東白話的名稱,意為彩旗隊、彩車隊、儺戲造型隊、嗩吶、歌舞、舞獅隊、舞龍隊等不同民間藝術形式遊街的活動。吳川飄色活動已有至少800年的歷史,其影響不僅在粵西,而且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都很有名。中山民間飄色藝術歷史悠久。黃埔作為中山北部重鎮,其民間藝術的代表作《飄》起源於何時,壹直眾說紛紜。浮色的屬性方面,元明時期大量南(上海)、南(順德)等地的宗族成員遷居黃埔,當時的大黃園包括番禺的很多地方,其中沙灣也是大黃園,所以有“黃埔的浮色起源於沙灣的浮色”之說。就現有的史料記載來看,黃埔浮色遊行在清末相當活躍,在光緒和民間時期達到頂峰。特別是三舍坊、古古坊、靈慧坊的民間藝人,在清朝光緒年間發起,每三年舉行壹次盛大的浮色遊行,俗稱“三坊浮色”。時間定在農歷三月三,壹連三天。因為農歷三月是雨季,所以也有“黃圃飄雨落”的說法。

任何民間藝術的發展都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由於歷史原因,隨著破“四舊”的沖擊,在1961開始逐漸下沈。從65438年到0994年,黃埔經濟得到發展,傳統民間藝術園林黃埔飄色獲得新生,煥發出燦爛的光彩。黃圃鎮政府大力支持民間藝術的發展,並率先向社會各界捐款,建成了中山市第壹座仿古浮彩博物館。之後,每年的重大節日和傳統節日期間,黃圃的浮色都以它的新面貌出現在中山的土地上。浮色的板子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新。並於1997年3月成立了“黃埔民間浮色藝術協會”。

黃園中的浮色主要由色櫃、色心、色足、色梗、色肩組成。傳統上,兩歲至十三歲的孩子被用作“色心”,裝扮成民間故事和歷史典故中的人物,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八仙傳》或佛教、道教的神靈。這個“色心”比較講究,壹般只選擇體重較輕的孩子來玩,以達到“飄”的作用。因此,黃園的浮色形成了色彩絢爛、色彩妖嬈、講求力學、色梗精細、造型大方、裝置奇妙、內容含蓄、精致典雅的地方特色。由於流彩在黃埔表現突出,黃埔鎮在65438-0998年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創建期間,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流彩藝術之鄉。

2005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黃圃鎮“中國(黃圃)之鄉”。每逢元宵節或重大節日活動,廣東茂名信義鎮龍鎮的大街小巷都會舉行彩車巡遊,吸引鄰近八個鄉鎮的村民前來觀看,甚至海外的村民也會回老家壹睹為快。

《飄》是中國壹門古老的民間藝術。所謂浮色,就是三到四個人推壹個長約兩米,寬壹米,高0.8米的彩色平臺。不同形狀的人或動物在彩色平臺上漂浮在空中,由壹個看不見的彩色梗支撐著,它就像走在人的前面。如此精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嘆為觀止。信宜鎮龍特有的18人大型高難度浮彩,以其龐大的浮體,雄偉壯觀,栩栩如生,被中國民間專家譽為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

當地藝人中流傳著壹種說法,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在粵西,粵劇藝人想出了把壹段粵劇做成壹個造型的主意,元宵節時由人們攜帶慶祝,並逐漸流傳下來。但由於社會變遷,到了70年代,當地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飄》是什麽了,這壹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滅絕的威脅。

20世紀80年代初,鎮龍人劉天怡非常喜歡浮色這種民間藝術,並決心將其發揚光大。在父親和老藝術家陳偉才、馮應生的指導下,劉天開始參與浮色的制作,並組建了鎮龍珍珠浮色團,義務為村民表演。2005年,劉天怡和他的珍珠浮色團以《普天同慶》、《桃花源記》、《鳳凰展翅》三個浮色參加了第壹屆廣東省浮色大賽,獲得壹等獎。

2006年,為了參加首屆中國民間飄色藝術展,劉天怡打破飄色制作的傳統,創作了長七米、高六米的大型飄色《歡樂中國》。鎮龍十八漂甫壹亮相廣州,就以其恢弘的氣勢和高超的技藝贏得滿堂喝彩,在來自全國16個省的28支漂彩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本次展覽的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壹致認為,鎮龍十八浪代表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被稱為中國特有的民俗。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公布,粵西信義鎮的龍飄彩名錄聞名遐邇。《飄》是鬥門區幹塢鎮的傳統民間藝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明朝天啟年間,幹塢鎮村民梁國棟在江西省彭澤縣做官。他誠實嚴厲,愛人民如子。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和贊譽,被譽為“鐵面梁公”。後來,梁國棟深深意識到朝廷腐敗無能,他的野心很難得到回報。再加上思鄉之情,他以母親年事已高為由,棄官回鄉。專心琴棋書畫。回到家鄉,我從江西省復制了“江西飄色”的關鍵部件。三根彩棒帶回老家做生意,交給幹東、幹西、幹北三個村保管,並細心指導村民操作設備。據《幹塢鎮誌》記載,浮色是我們鎮的壹種傳統民間藝術。明日(1625)幹塢鎮村民梁國棟任江西彭澤縣令時,從江西復制了三種“江西浮色”元素帶回老家做生意,指導安裝。將三根彩棒交給甘東、甘、甘北保管,每年負責巡回演出。在東方,喜鵲練梅,在西方,八仙在東海搗亂,也被稱為“螃蟹過河”,在北方,白蛇的傳說,也被稱為石林祭祀塔。這三套浮色不僅是優秀的民間藝術,也是象山縣過去民間藝術的代表之壹。解放前,每年孟春時節和農村特大慶典日,都要舉行“會色”遊(三套彩旗聚在壹起遊行)助興。

珠海飄色(漂流飄色)在繁榮沈寂後的今天又有了發展,從三家增加到了十二家。每壹種飄色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珠海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沙灣飄色是在新年期間表演的壹種傳統民間藝術活動。明末清初就有了雛形,主要是在每年正月初三的“北帝生日”祭祀活動中,擡著與北帝有關的人物遊行。廟會期間,廣東各地的遊民裝扮成戲曲人物進行表演,稱為“色賽”或“色”。清中葉,受中原“彩”藝術的影響,番禺元崗、石橋的“水彩”、“馬彩”流傳到沙灣。沙灣漂彩以彩櫃為展示舞臺,四至八人擡彩櫃。彩櫃上立著壹個8到10歲的古裝小孩,即“屏”,還有壹兩個2歲左右的古裝小孩,即“飄”。《亂世佳人》是將《銀幕》《亂世佳人》的外貌、體態、服飾、道具結合起來,表現壹個故事、傳說、戲曲、風俗的壹種造型。彩櫃、屏風、彩車由壹根鋼枝(彩梗)支撐連接,彩梗隱藏在彩櫃、屏風、彩車的衣服和道具中,給人以立於空中、升騰於空中的藝術效果。

番禺沙灣的浮色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壹、發展時間,即從官職引入到道光時代,經歷了100多年。這壹時期,色彩浮動的人物還是比較簡單粗糙的。第二個是鼎盛時期。鹹豐年間,粵劇名伶李率眾響應太平天國革命起義失敗後,清廷遷怒廣東梨園,解散粵劇班,禁演粵劇,燒毀佛山瓊花堂。少數藝術家在外江階層,大部分分散在各地謀生。在當地風俗和北帝出行時,要有所行動。所以用色彩代替戲劇,突出的尺度比以往更大。沙灣經濟富裕。何氏家族擁有40,000多畝土地,並壹直給予補助金,以鼓勵兒童學習。所以文化發達,文化名人輩出。夜晚書聲喧嘩,琴聲不絕,被譽為粵劇之鄉、廣東音樂之鄉。清末民初,沙灣粵劇專業藝人自成壹班,不乏名家。此外,宗族公款充足,村裏有歷史知識的文人,加上民間的浮生藝人,精心設計了“六大封”、“劉邦斬蛇”、“獻身報國”等內容,表達愛國情懷和反迫害情懷。從此,沙灣壹年壹度的飄色遊行,數十板,人物各異,蔚為大觀,成為沙灣飄色的鼎盛時期。行程結束後進行評選,由當年輪值A(主辦單位)頒獎,俗稱“答謝”。沙灣和元崗的浮色藝人都說浮色在清末民初達到頂峰。

沙灣的傳統色板有200多種。除了創造出“囊括七雄”、“為國爭光”、“登頂”等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板色外,還挖掘整理出72種板色。其中,愛國懲奸者為“忠君”、“護國保民”、“馬上彈琵琶”,抗暴滅霸、扶弱濟貧者為“三調芭蕉”、“飛劍降魔”、“東海鬧”,反抗統治壓迫者為“海鬧”、“天鬧”。反抗封建禮教,追求美好婚姻,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有《黛玉葬花》、《沈浸金山》、《劉壹傳》、《黃鸝之夢》等。贊美國泰民安,促進繁榮,如《梅開二度》、《朱寶平安》、《喬松過鶴》。

  • 上一篇:非金屬材料也是那些。。。
  • 下一篇:高中作文素材:三國名人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