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天妃的名稱來源於佛教,是指化為凈土、天界為“天”的神化人物,如“梵天”、“功德天”、“德天”、“三十三天”等。唐代西藏有雲:“外國呼神也是天。”佛教裏,天神在空中飛行,叫做飛行。天妃經常出現在佛教石窟的壁畫中。在道教中,已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神仙”,如“龍頭仙”、“天仙”、“赤足仙”,能在空中飛翔的神仙稱為飛仙。宋代《太平玉蘭》卷622引《仙品》中壹雲:“飛在雲端,輕神化,以為神仙也是飛在雲端。”
含義:
1.飛向天空。?唐?李偉?《日賦》:“初出海,繁華壹時,忽飛沖天。”?唐?韋誌中?《白雲無心賦》:“我只看得出是漢代的,繚繞。”
2.“飛龍在天”的縮寫。是王者得天下的比喻,有龍興的形象。語出《幹壹》:“九五,飛龍在天。”?孔呢?舒:“聖人若有龍德,則飛升而居天庭。”?唐?黃渤?《周壹龍幸福記》:“壹朝飛,斷乎?殷新?國家。”
3.佛教壁畫或石雕中在空中飛翔的神靈。梵文稱神為“天神”。因為“Tipo”有上天的意思,所以翻譯過來就是飛翔。?徐遲?《祁連山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洞頂有蓮花。四角上,飛。”
天妃是佛教中甘露坡和緊那羅的化身。幹驢婆,直譯為田歌神,緊那羅,直譯為天樂神。原本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舞神,是壹對情侶,後來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的神之壹。甘露女的任務是在佛國散發芳香,向佛祖獻花獻寶,在花叢中生活,在天宮中飛翔。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演奏音樂、跳舞、跳舞,但他不能在雲中飛行。後來,甘露婆和緊那羅混合,不分性別和功能,合二為壹,成為壹個會飛的東西。現在,那些早期演奏音樂的人被稱為“天宮越吉”,那些後來用樂器唱歌跳舞的人被稱為“天妃越吉”。
敦煌飛翔的風格特點是沒有翅膀,沒有羽毛,靠雲而不是靠雲,而是靠飄動的衣裙和飄動的飄帶在空中翺翔。以多種方式,千變萬化這是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外來飛行藝術的成果,發展和創造敦煌的飛行形象。
敦煌早期,飛天多繪於洞頂,以藻井裝飾於洞頂、壁龕上緣及本生故事畫中主要人物的頭上。北魏時期,天妃繪畫的範圍已經擴展到插畫和佛龕內外。飛翔的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翔的特點,但已經發生了變化,逐漸變成了敦煌飛翔。比如北魏226窟北壁背面,畫面西側上方有壹朵散花飛舞。臉型由鵝蛋形變為長而飽滿,口鼻小巧,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裙擺飄動,橫飛天際,英姿颯爽,猶如飛鶴,花香撲鼻,體態優美,運動感強。隋代的天妃正處於壹個整合、探索、創新的時期。主要表現在體型各異,身材修長,比例適中,腰肢柔美,容貌婀娜。有的臉清秀,有的臉豐滿。服飾各異,有的半裸上身,有的長袖,有的短袖。有不同的飛行方式,有單飛、群飛、上飛、下飛、逆風飛、順風飛。到了唐代,敦煌天妃已經完成了吸收和融合中外的過程,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巔峰,唐代洞窟的四幅壁畫都是大規模的繪畫。飛翔不只是畫在海藻、神龕、四帷上,大部分都是畫在經典上。佛陀在極樂世界中說,天空飛來飛去,有的踩著彩雲緩緩降落;有的昂著頭,擺動著手臂,向上翺翔;有的捧著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捧花盤,飄過天空。隨風搖擺的裙擺,飄動的彩帶,讓飛翔的天空顯得那麽輕盈,巧妙,瀟灑,動人。五代兩宋以後的天妃,造型力度沒有創新,逐漸公式化。雖然天妃的風格和特點不同,但壹代不如壹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墓室壁畫中常畫飛仙,象征墓主的靈魂可以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進行了交流和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後不久,壁畫中的飛天又叫飛仙,是飛仙與飛仙的區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和道教的飛神在藝術形象上是融為壹體的,但在名義上,他們只是把在空中飛行當作飛行。敦煌飛天是敦煌石窟中所繪的飛天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專用名詞。
就藝術形象而言,敦煌天妃不是壹個文化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綜合體。雖然天妃的故鄉在印度,但敦煌的天妃是由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是印度佛教天人與中國道教羽人長期交流,在西域飛天,在中原飛天。那是壹片無羽無圓無光,五彩無雲,主要靠飄動的衣裙和飄動的彩帶翺翔的天空。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有才華的創作,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奇跡。
從十六國到北魏,大約用了170年。這壹時期敦煌的飛行深受印度和西域飛行的影響,總體上是西域飛行。但這壹時期兩個朝代的飛行特點也略有不同。莫高窟北方涼爽時,飛天多畫在窟頂,窟頂藻井裝飾中,龕頂上沿,本生燈故事畫主體頭部。其造型和藝術特征是:圓頭、鵝蛋臉、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環、圓頭、或披卷須、或戴印度五寶冠、身材矮小、半裸上身、長裙裹腰、肩上披大圍巾。因為暈染術的變色,變成了白鼻子白眼睛,在西域龜茲等山洞裏飛來飛去。?
最北的魏式飛天,是254窟北壁繪有“死屁王本森”故事畫上方的二體飛天,260窟北壁背面解說圖上方的二體飛天。這四個飛行體的突出特征是:圓圓的腦袋,頭戴印第安五寶石王冠,瘦長的臉。因為變色,所以鼻子白,眼睛白,是小臉。上身半裸,雙腿修長,形成壹個開口很大的“U”形。裙子在飄,毛巾在飛,在空中飛,天花在四處掉。雖然天妃的身體和絲帶都變了顏色,但裙子絲帶的光暈和線條非常清晰,天妃的飛翔氣勢動感而有力,姿態自由而優美。
從西魏到隋朝,大概用了80年。這壹時期敦煌飛天正處於佛道交流融合創新階段,西域飛天與中原飛天。那是壹片中西文化交融的天空。?莫高窟的西魏飛天,畫的位置和北魏壹樣。只是在西魏時期,有兩種不同風格的飛行,壹種是西域飛行,壹種是中原飛行。?《西域飛鳥集》繼承了北魏飛鳥集的造型和繪畫風格。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作為香神的幹女,散落的花朵在天空中飛舞,拿起各種樂器在空中飛舞;樂舞之神緊那羅沖出天空柵欄,飛上了天空。兩神合二為壹,成為後來的飛天,也叫散花飛天,藝妓音樂飛天。他的代表作品,比如249號窟西墻上部的四體藝妓飛?
《中原飛天》是王戎任瓜州刺史期間,從洛陽帶來的具有中原藝術風格的莫高窟新飛天。這種飛行是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教飛仙的結合:中國道教飛仙失去了羽毛翅膀,上身裸露,頸上戴著項鏈,腰間系著長裙,肩上系著五顏六色的絲帶;印度的佛教,丟了圓光印冠,紮成發髻,戴上道士冠。人物形象的張揚,呈中原“秀骨清象”之狀,身材修長,瘦臉長頸,額頭寬闊,鼻梁挺拔,美目細眉,嘴角上翹,微微壹笑。其最具代表性的是282窟南壁上層的十二飛體。這十二具屍體在天上飛著,頭上紮著雙髻,上身裸露,腰間系著長裙?肩背絲帶,身材修長,弓型大開,迎風飄揚,分別演奏腰鼓、響板、笛子、橫笛、蘆笙、琵琶、阮弦、子鷗等樂器。天花在旋轉?雲飄氣飄,襯托天空隨風飛揚,輕如燕,相顧,自由快樂,遨遊太空。?
北周是鮮卑人在西北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雖然統治時期很短,但莫高窟修建了許多洞窟。鮮卑人的統治者信佛,通曉西域,所以西域的飛天再次出現在莫高窟。這種新飛人具有龜茲、基齊爾等洞天飛人的風格,圓臉,身強體壯,短腿,圓頭,印冠,上身裸露,胸臍渾圓,長裙圍腰,圍巾圍肩。最突出的就是臉部和身體被凹凸的暈染。現在由於變色,出現了五白:白邊、白鼻子、白眼睛、白下巴。飛行姿態為開放式的“U”字形,體短力壯,動作簡單笨拙,幾乎回到莫高窟北涼時期飛行的繪畫風格特征。但形象比北梁時期豐富多了,天上飛來飛去的藝妓也不少。?
最具北周風格的飛天是290窟和428窟的飛天。在這兩個洞穴裏飛行。體態健碩,圓臉,圓頭,頭戴印第安皇冠,五官五白,上身赤裸,長裙繞腰,肩章圍巾,身體厚實凹凸有致,現在圓圓的肚臍因為變色和豐乳更加突出。第428窟的藝伎樂天妃,造型豐富,會彈琵琶、蛐蛐、吹笛、腰鼓,形象生動,姿態優美。特別是南墻西側的壹件飛行服,雙手單簧管,紫金冠,雙腳倒扣,壹條長帶從下面飛來,天花四面落下,像壹只迅捷的燕子俯沖下來。?隋代是莫高窟繪畫飛翔最多的時代,也是莫高窟飛翔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時代。北朝的天妃除了畫天妃的位置外,主要是畫在洞頂藻井周圍、洞頂上層周圍和西墻佛龕內外,多為成群。隋代天妃的風格可以概括為四個不同。?地域特點不壹樣。隋朝的窯洞裏,有西域飛的,有中原飛的,今天是中西合璧。?
臉型不壹樣,臉型圓潤細膩;有強壯的,也有苗條的身材。但大多身材修長,比例適中,腰肢柔美,婀娜多姿。?衣服和服飾各不相同,有的上半身半裸,有的靠徽章支撐;有的穿無袖短裙,有的穿寬袖長裙;有戴皇冠的,有紮發髻的,有像光頭和尚壹樣飛的。?有向上飛、向下飛、順風飛、逆風飛、單飛、群飛等不同的飛行姿勢,但飛行姿勢不再是U型,身體的伸展也相對自由。?總的來說,隋代的天妃處於壹個交流、融合、探索和創新的時期。總的趨勢是向中國方向發展,這為唐代天妃的完全中國化奠定了基礎。最具隋風的飛天是427窟和404窟的飛天。?427洞是隋代的大型洞穴之壹。也是隋代飛天畫最多的洞穴。此洞四壁沿天宮圍壁繞洞而飛,共108具屍體。這個108是飛天,頭戴皇冠,半裸上身,花環,手鐲,長裙繞腰,絲帶繞肩,多為西域飛天遺留,服飾。雖然膚色變黑了,但圖像還是很清晰。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捧著荷花,有的捧著花盤,有的在搖手撒花,有的拿著蛐蛐、琵琶、笛子、豎琴等樂器,繞著山洞壹個方向飛來飛去。它的姿態多樣,姿態輕盈,長裙飄飄,彩帶飛舞,裊裊在風中。飛來飛去,流雲飛舞,落花旋轉,動感十足,生機勃勃。?404窟是隋代中晚期的壹個中型窟。洞的四壁是沿著天宮的圍墻畫的,圍墻繞著洞飛。像427窟的天妃,姿態各異,有的捧荷花,有的捧花盤,有的捧散花,有的手持各種樂器,逆風朝壹個方向飛去,姿態輕盈,體態優美。但首飾和服飾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沒有圓頭,沒有皇冠,有的束桃形仙髻,有的束雙環仙髻,有的束仙髻,臉蛋兒,眉清目米,身材修長,衣裙輕盈柔軟,毛巾帶寬長。服裝,臉型,體態,像初唐的飛天,已經完全中國化了。
從初唐到晚唐,貫穿整個唐朝,約300年。?敦煌天妃是在自身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天妃教的元素,融合西域和中原天妃的成果而發展創造的。從十六國開始,經過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五代,百年間完成了敦煌天妃中外、東西、南北的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到了唐代,敦煌天妃進入了成熟期,其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壹時期敦煌的飛行不太像印度和西域的飛行,完全是中國化的。?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經畫數量最多的朝代,石窟內幾乎所有的墻壁都被大型經畫占據。飛翔也主要畫在大型經典中。在題材上,壹方面以大規模的改畫表現佛祖說法的場景,並以散花、歌舞、贊歌為支撐;另壹方面表現了極樂世界的歡喜,比如“西方凈土”“東方凈土”,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繞著佛頭飛,或飛過極樂世界,有的踩著彩雲緩緩降落;有的昂著頭,搖晃著手臂,向上翺翔;有的捧著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捧花盤,飄過天空。飄飄欲仙的裙子?飛舞的彩帶真的很像唐代大詩人李白贊美仙女的詩:“手握蓮花,徒然踏得太遠。“衣拖寬帶飄上天”的詩意描述。?
敦煌研究院的墓葬專家將敦煌石窟的唐代藝術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又分為兩個時期:初盛唐為前期,即唐朝直接統治敦煌地區並將其埋葬(公元618 ~ 781);中晚唐為後期,即圖凡民族占領敦煌地區,河西歸義軍使張壹超管理敦煌地區(公元781 ~ 907年)。藝術風格最能反映時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態。初唐的飛天是進取的,豪放的,奔放的,奇異的。飛行的百變之美。這與初唐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和開放國家的進取精神是壹致的。初唐最具特色的飛天是初唐321窟所繪的雙飛天和盛唐320窟的四飛天。?
321號窟西墻兩側,分別繪有兩具飛天的屍體。這兩個機體在天空中無聲無息,飛行姿態非常優美。雖然她們飛翔的臉和身體已經變黑,但是她們的眉毛、體態、禮服絲帶的線條都非常清晰:身材苗條,昂首挺胸,雙腿擡起,雙手散開,禮服絲帶隨風舒展,自上而下緩緩落下,像兩只飛翔在空中的燕子,展現出瀟灑輕盈的飛行之美。第320窟的四幅飛畫在南壁西方凈土阿彌陀佛頭頂的華蓋之上。兩邊各有兩具屍體,以對稱的形式,圍著樹冠,互相追逐:壹個在前,撒花,壹個在後,舉起手臂互相追逐。先打電話再回應,表現出壹種既進取又自由輕松的精神力量和飛翔之美。在天妃周圍,彩雲浮動,芳香的花朵飄落,這不僅顯示了天妃對佛陀的供奉,也顯示了佛陀樂園的自由和歡樂。雖然天妃的身體已經變黑,面目不清,但他的整體形象清晰,身材修長,體態輕盈,身體比例準確,線描流暢有力,色彩艷麗豐富。他是唐代天妃的代表作之壹。?
晚唐時期,天妃在氣勢和姿態上失去了進取精神和灑脫心情。在藝術造型上,服裝由華麗、富麗變為優雅、輕盈,人體由豐滿、美麗變為單薄、樸素,表情由興奮、喜悅變為平靜、憂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唐時期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經頂上所繪的幾個飛行體。這些飛行體繞著涅槃經頂上的菩提樹寶蓋飛來飛去,有的捧著花盤,有的捧著香爐,有的吹著羌笛,有的揮著手撒花,為佛提供支撐。然而,他看起來很平靜,沒有任何喜悅感。他肅穆的表情透露出壹種悲涼的神情,體現出壹種“天人相悲”的宗教境界。同時也反映了唐末國力的衰落,國人的焦慮和吐蕃人統治敦煌時官司人乞求重返唐朝的心情。在這安靜的日子裏,它們位於寶蓋的北側,姿態和表情最為生動。它的飛翔姿勢,昂首,雙手捧著花環,雙腿向後擡起,繞著寶蓋,從上而下輕輕落下,背上有壹條長長的飄帶,胸下有色彩浮動。衣服飄逸,身體只用線條勾勒,眼神清秀,表情肅穆,略帶憂慮。飛翔的姿態也沒有初唐時那麽刺激輕盈,顯得有些沈重。
從五代到元朝,包括五代、宋朝、西夏和元朝,大約用了460年。這壹時期敦煌天妃繼承了唐代的徐雨,圖形沒有動態創新,逐漸公式化。沒有隋朝的創新變革,沒有唐朝的進取精神。雖然天妃的藝術水平和風格特征各不相同,但壹代不如壹代,逐漸提升了原有的藝術生命。這四個朝代的飛行樣式簡述如下:五代和北宋是曹政權河西歸義軍統治敦煌地區的時期。這壹時期的天妃繼承了唐朝的遺風,但沒有創新,而天妃的失傳,則徹底發揚了天妃在唐朝的活潑開朗基調。但曹石政權信佛,在莫高窟和玉林石窟修建和重修了大量石窟,並建有畫院,聘請了當時壹些著名的畫家,繼承了仿唐的風格特點,在玉林石窟和莫高窟留下了壹些優秀的飛天作品。代表作品有玉林洞16窟天妃和莫高窟327窟。?玉林洞16號窟是五代初的壹個窟。洞裏畫的飛天雖然沒有唐代的飛天那麽活潑漂亮,有工匠精神,但很有裝飾性。比如這個洞窟,畫得很美,有古箏和飛天,兩者都紮成發髻,眉毛大,鼻子直,嘴唇小,圓臉,耳垂,半裸上身,胸飾,臂鐲,長裙圍腰,赤腳?,手熟悉彈撥琴弦,姿態優雅。它最大的特點是飛巾帶比身長三倍,飛巾帶中間有飄花,飛巾帶下面有彩雲流動?天空在色彩上仿佛逆風翺翔,整個畫面對稱平等,極具裝飾性。?
第327窟是莫高窟中的壹個宋代晚期的洞穴。洞頂掛滿畫壹周,有人捧花,有人奏樂供養佛祖。它在東坡北側飛行的兩個機體,形象和姿態都很完美。兩人都盤著發髻,頭戴珍珠冠,上身赤裸,手臂上綴著項鏈和珠寶,臉型豐滿,五官精致。手捧花盤,舞著鳳頭,在天宮圍墻上呈字形綻放,逆風飛揚,裙裾飄飄,長彩帶飛舞,飛在身上,花落,飛在身下,彩雲紛飛。雖然沒有唐代飛行的氣勢,但飛行動態也很生動,可以說是宋代飛行的代表作。?
夏是西北地區由黨項人建立的壹個少數民族氏族政權。莫高窟西夏時期的飛天,壹部分?宋代窯洞的風格,有些有西夏的獨特風格。最大的特點是將西夏黨項的文字和民俗融入了天妃的形象。長長的圓臉,鼓鼓的臉頰,深邃的眼睛,尖尖的鼻子?,身體強壯,穿著皮衣,用珠子裝飾,很世俗。其中,代表人物就是97號洞飛的男孩。在這個山洞西墻的佛龕內,各畫壹個在天空中飛翔的少年,形象、姿勢、衣著都壹樣:光頭、兩邊紮辮子、圓臉細眉、上翹的眼睛、厚唇鼓腮、赤膊腿、肌肉飽滿、體格健壯。臂上飾以佛珠、手鐲,腰間系以獸皮、腹圍,腳為短靴。壹個拿著蓮花,壹個拿著圓盤,壹條腿彎曲,另壹條腿擡起,從上往下飛。背後飄帶飛揚,飛揚氣勢不強。這兩個飛行體沒有早期的飛佛?民族音樂神、歌神的表達,沒有唐代的飛天那麽婉約。如果把胳膊上的毛巾帶擦掉,下面會有壹朵彩雲,完全是壹個穿著當香的男孩子。從人物、發型、服飾來看,都表現了西夏黨的特點和生活作風。?
元代蒙古人統治敦煌地區,莫高窟和玉林石窟很少修建和重修石窟。元代流行密宗,分藏漢兩種。藏族密宗藝術中沒有飛天,漢族密宗藝術中飛天也不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第三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觀音經典變》圖頂兩角所繪的四體飛天,北壁《觀音經典變》圖上方的二體飛天更為完美。這兩個飛行體是對稱的,形象、姿態、服裝基本相似。她們頭挽錐形發髻,頭戴珠冠,圓臉長眉美目,半裸上身,佩戴珠寶裝飾的項鏈,壹手蓮花,壹手蓮枝,黃色卷雲。禮服毛巾帶很短。沒有佛教的飛行姿勢,而是像兩個道教的仙女在雲中飛翔。?穿越千年的敦煌飛天,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和民族風格。許多美麗的意象,歡樂的境界,永恒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吸引著人們。正如段文傑先生在《飛在地球上》壹文中所說,“他們沒有隨著時代的流逝而消亡,但他們仍然活著。在新的歌舞、壁畫、工藝文字(商標、廣告)中,飛翔的形象無處不在。應該說他們從天上降到了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不斷給人以啟迪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