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油作為中國的傳統特產,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
既能救人,也能傷人。
當時孫權領兵攻打合肥,魏國大將滿寵與之交戰,所以用了香油。《三國誌》中有記載:“寵急養壯士數十人,散為火把,澆香油,上風放火,焚賊攻具,射天子弟子孫泰。”滿寵把香油倒在松樹上,迎風放火,燒毀孫權的攻城工具,殺死孫權的侄子孫泰。
袁紹的士兵受傷時,軍醫也會用香油給受傷的士兵治療。眾所周知,香油具有潤膚、保濕的作用,可以使皮膚濕潤,傷口結痂更好,特別是對燒燙傷。塗香油效果更好。
袁紹的老家是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的老鄉袁老村。熟悉河南的人都知道,周口最出名的是石油。
來自百度百科
麻油第壹次上桌。
芝麻油直到魏晉南北朝才開始食用。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姚敏術》中記載了壹種炒雞蛋的方法,並且使用了香油。
“(雞蛋)打碎了,夾在銅鍋裏,使得黃白混雜。細蔥花,鹹飯,泥黑豆,香油煎,很好吃。”到現在,麻油炒雞蛋也很好吃。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仍然以動物油為主要烹飪方法,而很少使用香油。
芝麻油作坊開始出現
隋唐時期,雖然動植物兼營,但香油顯然用得多了,街上也有賣油的人。唐代小說家段在《酉陽雜》(卷十五)中寫道:“京宣平廣場,入夜有官人入宋,有賣油人戴上帽子趕驢,引路人不避……”驢馱著香噴噴的油桶在街上叫賣,可見市場需求之大。
壹位日本僧人任遠在他的《入唐求法記》(卷二)中記載了壹件事:任遠在去五臺山的路上,看見許多僧人用驢馱著油。原文是這樣寫的:“我在五臺山金谷寺偶遇易衣神等人,去深州求油歸山。五十頭驢剩了油和香油。”
由此可見,唐朝時期已經有了大型的油坊和油市,這也體現了五臺山寺廟對香油和素油的使用。
北宋時期,香油進壹步發展。
到了宋代,餐飲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也有壹句諺語:蘇滬熟,天下足。餐飲業發達,菜品種類大大增加。再加上北宋南遷,南北菜相互融合。品類多了,飲食也變得精致了。各種油也大量湧現,如杏仁油、籽油、蒼耳子油、魚油等。
宋代莊綽所著《雞肋》中記載,這些油中,“四面皆食用天然者,惟亞麻為上,俗為肥麻。”前面說過,亞麻和肥麻是“芝麻”。
也可以看出,芝麻油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認可。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寫過壹篇文章《賣油人》,裏面寫了壹個賣油的老頭。他把壹枚銅錢放進壹個葫蘆的口中,從銅錢的口中舀了壹勺香油。銅錢沒有濕,所以他的技術高超。當然,這項技能也來自於實踐,也反映了宋人對香油的巨大需求。
餐飲業的倒退元朝
但是到了元代,餐飲的發展就慢了很多。當時蒙古人以奶制品和肉類為主,很少吃蔬菜。再加上他們殘酷的統治和連年的戰爭,人民吃的非常好。
餐飲繁榮,石油消費激增的明朝。
明朝取代元朝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至少在餐飲方面,給中國的烹飪史留下了濃重的壹筆。明代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足,食材和調味品種類繁多,制作的菜肴也很豐富。香油的地位也更加穩固和高端。
在明代宋的《天工開物》中,在各種油中,他也高度贊揚了麻油。在第十二卷中,有這樣壹段敘述:“在為消費者提供油的地方,亞麻、蘿蔔籽、大豆和芥菜籽是最好的,其次是芝麻和芥菜籽,再其次是香菜籽。
隨著餐飲的繁榮和用油量的激增,大型榨油機開始出現。據《石門縣誌》記載,明代嘉興石門鎮有二十余家油坊,從業人員八百余人。
八大菜系形成的清朝。
清朝吃貨多,吃貨多,政策有效。另外,隨著學者大V的傳播,普通人手裏有點錢就想吃點好的。清代餐飲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中國八大菜系形成於晚清."(中國烹飪史,邱龐著,青島出版社,2010版)
清代大詩人袁枚寫過壹本書叫《隨園菜單》,可謂“飲食聖經”。書上記載了很多菜的做法,都是用香油。而且壹些名貴的佳肴用的比較多,可見香油多用於富裕家庭。
香油的故鄉在周口。
縱觀芝麻油的千年歷史,從芝麻油最早的記載——三國時期到清朝,芝麻油的地位壹直在上升,芝麻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們對芝麻油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如果我們回顧壹下香油的歷史,不難發現,香油最早出現的地方是袁紹的家鄉,即河南周口商水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