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劍基層組織,
2.推進精準扶貧,
3、四項制度的實施,
4.做好惠民工作。
關於扶貧
基本內容
扶貧的基本內容和特點[3]包括以下幾點:
壹是有短期和長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有實現規劃要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把治標和治本有機結合起來,重在治本。
第二,不僅通過發展生產幫助貧困戶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第三,充分調動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相互配合,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的發展提供有效幫助。
體驗階段
階段1,各種形式的生產自救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實行生產自救政策,采取發放救濟款支援生產和“以工代賑”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改變農村面貌,保障貧困戶生活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第二階段是個案扶貧階段。1978後,為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有組織、有計劃地從發展生產和商品經濟入手扶持貧困戶,依靠國家、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互助,采取幹部分工負責、富戶幫扶貧困戶、逐戶落實等措施,幫助貧困戶發揮潛力,實現脫貧目標。
第三階段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扶貧階段,重點是發展經濟。1983以來,國家在繼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上。在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各有關部門、機關和團體積極配合和支持,幫助貧困地區發揮本地優勢,挖掘資源潛力,開辟生產渠道,多種經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戰略舉措。
政策調整
中國第壹次大規模的扶貧開發政策調整始於1986。自上而下,正式成立專門的扶貧機構,確定開發式扶貧政策,確定貧困縣劃分標準,劃定273個國家級貧困縣。後來又增加了牧區縣和“三西”項目縣,增加到1988的328個國家級貧困縣。第二次調整是在1994,國家啟動“七五”扶貧。經過調整,國家級貧困縣增加到592個。第三次調整發生在2001。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於1998年發布。綱要取消了沿海發達地區的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增加了中西部地區的貧困縣,但總數不變。同時,將國家級貧困縣改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此為標誌,中國的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下壹階段。[4]
扶貧基金
65438 2020年2月2日,在國新辦關於財稅支持扶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表示,按照“大扶貧”格局的要求,財政支出要把扶貧放在優先位置,確保投入與扶貧任務相適應,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在專項扶貧方面,從2016年到2020年,連續5年每年增加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0億元,2020年達到1461000億元,發揮了精準扶貧資金主渠道作用。
支持產業扶貧。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調劑政策,籌集資金6543.8+0896億元,全部用於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在引導社會救助方面,通過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投放扶貧小額貸款6000筆。
標準
扶貧對象
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根據人們的收入來確定貧困線的。中國的貧困線主要是由人們是否吃飽穿暖來決定的。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規定,1.985的農民消費水平較差,年人均收入在1.50元以下。之後各地執行的部分標準漲到200元,部分發達地區達到65438+萬元之多。納入貧困線的扶貧對象分為兩類:第壹類,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中國有18部電影,包括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山區。這些地區生活條件惡劣,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後,部分農民的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第二類,零星的貧困縣和貧困戶。貧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多,勞動力少,或家庭貧困,缺乏基本的生產和生活資料。
扶貧標準
2008年以前,中國有兩個扶貧標準。第壹種是1986制定的206元絕對貧困標準,以每人每天2100大卡的最低營養需求為基礎,再按照最低收入群體的消費結構測算。二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低收入標準。2008年結合絕對貧困和低收入標準,以1067元作為扶貧標準。此後,隨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相關因素的變化,該標準進壹步提高至1196元。
20111119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宣布,根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適應我國扶貧開發進入新階段的形勢,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按不變價格計算2010)。這個標準比2009年的1196元的標準提高了92%。到今年年底,對應的扶貧對象規模約為65438+2800萬人,約占農村戶籍人口的13.4%。[3]
標準變化
2007年人均年收入按絕對貧困標準不到785元,按低收入標準1067元。2008年,絕對貧困標準和低收入標準統壹為年人均收入低於1067元。
2009年人均年收入不到1196元。
2010年人均年收入低於1196元[4]。
2011年人均年收入不到2300元。
低標準
新的扶貧標準1196元還是算低的。對於我國貧困標準長期偏低的原因,有學者分析認為:壹是1986開始扶貧時,我國貧困人口多,政府財力低,標準定得較低,有利於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扶持的人身上;第二,我擔心提高貧困標準會導致貧困人口增加,會讓不了解內情的人誤以為中國政府扶貧越多,貧困人口就越多。
方法
壹是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
第二,發展橫向經濟合作,把貧困地區的發展和發達地區的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三是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機構、中等專業學校和高等院校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養科技人才。
第四,國家在資金和稅收方面采取特殊優惠政策。根據不同情況減征或免征某些稅收,適當集中資金,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扶貧措施
2016 165438+10月23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扶貧攻堅規劃[1],根據精準扶貧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從八個方面細化了相關路徑和措施:
壹是產業發展扶貧主要包括農林扶貧、旅遊扶貧、電子商務扶貧和科技扶貧,已提出13個產業扶貧項目或具體措施。
二是轉移就業脫貧,主要從組織職業培訓和促進轉移就業兩方面入手,提出了六大就業扶貧行動;
三是易地搬遷脫貧,對“壹方不起壹方”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現遷出、留穩、脫貧;
四是教育扶貧,主要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減輕貧困家庭上學負擔等方面,提出了壹系列行動計劃和措施,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逐步消除因學致貧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五是健康扶貧,主要從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障、疾病防控、公共衛生等方面,提出六大健康扶貧工程,加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效緩解因病返貧問題;
六是生態保護與扶貧,主要從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保護與補償機制兩個方面,提出11重大生態扶貧工程和四種生態保護與補償方式,讓貧困人口通過參與生態保護脫貧;
七是自下而上的保障,主要從社會救助、基本養老保障、農村“三留守”人員、殘疾人等方面,提出社會保障自下而上的措施,通過構建社會保障安全網,解決特困群體和弱勢群體的脫貧問題;
第八,社會扶貧,主要從東西扶貧協作、定點幫扶、企業幫扶、軍隊幫扶、社會組織和誌願者幫扶,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措施和要求。
意義
由於歷史和自然原因,我國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差異很大,特別是貧困地區。采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對於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具有重要作用。扶貧在構建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感情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加突出。
幫助窮人
許多貧困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其中壹些是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重要資源。這些地區有計劃的經濟發展可以促進社區的發展。從全國來看,這些地區的發展可以為今後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轉移和有計劃的大規模建設西北和西南地區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