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洛越古國文化

洛越古國文化

洛越古國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洛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紡織文化、航運文化、象形文字、銅鼓文化、冶煉制造文化、巖畫文化、巫文化、三界文化、太陽文化、龍母文化、玉文化、柱崇拜文化、幹柱建築文化,對中華文明、東南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據歷史文獻記載,駱越人主要生活在左右江流域、貴州西南部和越南紅河三角洲地區。由於其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生產方式,羅嶽創造了獨特的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於地處中原、華南、西南的交匯處,其文化也因長期的多民族共存、交流、融合而呈現出多元色彩。其中,該地區的青銅文化最能體現駱越文化本身的發展特點。65438年至0986年,武鳴碼頭龍坡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和安陽戰國時期墓葬被發掘,桂西青銅文化逐漸興起。魏仁義在總結武鳴碼頭兩組先秦墓葬時,將其定為駱越人墓。他認為先秦時期的馬頭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可以概括為:

1,墓葬排列整齊,集中有序,說明是受壹種觀念限制的公共墓地;

2.大多數墳墓是東西向的。在436座墓葬中,有322座為東西走向,占墓葬總數的74%。而且大多數頭部朝東、南北向的墓葬並不多見,即使是南北向的也是向東傾斜的,方向感很強;

3.墓葬都是狹長的小豎洞,墓穴的寬度很少超過90厘米,壹般在60-70厘米之間,長寬比往往在4∶1以上,有的達到7∶1,使得墓葬特別狹窄。

4.元龍坡西周春秋墓有火烤坑的習俗。燒烤部分有的在墓底,有的在墓壁,有的用土填,有的只是部分燒烤。

5.隨葬品先打碎或拆開,再撒在墓的填充物和底部;

6.隨葬品少,但富有地域特色。隨葬品的組合壹般是實用的青銅兵器、生產工具、日用陶器或玉器工具。陶器多有遮底器,但很少發現遮足器和平底器。沒有三腳架,設備表面打磨光滑,沒有裝飾圖案或只有繩紋。結合馬頭附近的當代崖洞葬和右江流域的幾座戰國墓葬,推斷出羅月清銅文化的主要特征:

1,流行土葬和洞葬

馬頭先秦墓葬為土坑墓,附近有崖洞葬。坑墓的墓室狹長,有破拆隨葬品進行埋葬的習俗。嶺南東部沒有像甌墓那樣的腰坑。

2、隨葬品主要是公用裝置。

基本沒有禮器。其組合也是青銅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青銅武器是劍、矛和箭頭;生產工具是斧子和刮刀;家用器皿有水壺、碗、杯子等。此外,還配有壹些玉飾。墓中隨葬有銅鼓。

3、青銅器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

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有鏤空細線匕首、圓尖長舌圓形器、圓邊長舌矛、鳳形鈸、斜邊銅鈸、月牙刀、桃形刻鈸等。除了武鳴碼頭先秦墓葬外,還有人面弓型劍、彎刀、銅鼓。

雕刻細線匕首

兩件出土於吳明遠龍坡,銳角,莖扁平,無網格,寬肩闊扁葉,銳角三角形,菱形斷面。莖上刻有細紋和鑿痕,葉片上淺刻有極細的梳狀三角細紋和眼狀紋。1992,1件是在南寧邕江釣到的,跟這個很像。袁隆坡有這把匕首的石制模型,代表了羅月清青銅工藝的最高水平。

圓尖長舌圓形樂器

圓面凸起形成尖頂,另壹面中央突出壹條扁平的鷹嘴鉤舌。有的背面有弧形,中間突出壹個尖尖的旋鈕。圓面由弦、梳和雲雷紋組成,在舌的末端開有壹個孔。有的背部凸起,聚攏成細長的圓柄。這些都是在武鳴元龍坡墓地發現的,與墓地出土的此類器物石質模型相同。

長平行矛

與葉片相比,早期的寬薄長葉,短骨骺,扁圓形,骨骺特別短。武鳴苑龍坡的青銅矛,在骨骺與葉片的分界處有清晰的段線。晚期變粗,多為圓形,骨骺拉長增厚。吳明安等苗矛短而圓,口部有凹弧,骨骺正面有鈕扣,鑄有“王”符號;青銅矛葬於武鳴崖中,葉闊顎長,顎兩側鑄有“王”符號。田東銅雀羚壹把青銅矛的正面有壹個鈕,鈕上方還鑄有“王”字。

鳳凰霰

扁圓形簪,整體像壹把打開的折扇,部分細長,故稱束腰斧。不僅在武鳴庵等苗出土,在百色、德保、大新等地也有出土。有的對稱刃角略翹,形制極軟,元龍坡出土的多為碎刃;鍋蓋脊1有壹個扁體,兩個角從弧邊突出;這種銅霰經常在百色至田東的右江中打撈,右江流經百色市落波洲附近時壹次打撈4塊。

傾斜葉片霰

武鳴碼頭元龍坡墓地出土。斜刃,兩肩有倒鉤狀翼,從肩到尖兩側有彎曲的脊,近肩處有數條弦。有雙斜葉片和單斜葉片兩種。雙斜邊霰的刀刃呈斜弧形。武鳴馬頭源130號墓,長15.5cm,刃寬12.5cm,尖尖,略呈翼狀寬肩,扁圓形。來賓古王山崖葬出土1件,與此十分相似。光線充足,脊根部有壹個小穿孔,全長13.7 cm。單斜弧刃,直背,武鳴馬頭源147號墓,全長10.5厘米,刃寬9.6厘米,單肩,背稍彎,扁圓形。南寧邕江水下出土1件,總長8.9厘米。同樣的斜邊霰也產於右江、田東和百色的落脖洲。馬頭源龍坡上有壹個石質模型,說明這種斜刃霰是當地鑄造的。在越南北部,福壽的福厚、安培的安和、老街的普魯和方還的越西都有類似的鈸。如福壽府後出土1件,寬圈和盆內也有壹條水平凸紋,與南寧、百色等地極為相似。

郁江水系分布於百色、天陽、南寧和貴港。亦見於廣東的柳江和靈山、廣州、香港的大嶼山、赤角和南丫島,以及越南北部的清華和海防。廣西貴港劍和南寧邕江劍與貝約東山劍和海防象山劍屬於同壹類型。邕江劍,2002年從南寧邕江打撈上來,無頭,莖扁平,中間聚攏,近格處加寬,格兩端略翹,劍身呈脊狀,中間最寬,輕輕聚攏,前端突然收割,近格處飾人面紋。東山劍也是無頭,莖上部較粗,中部較細,下端加寬。莖的表面用之字形陰線裝飾,在陰線中填充五條極細的縱橫陽線,再在線上裝飾S形卷雲紋。劍柄基部有負線制成的梯形框,框內填S形卷雲線,寬5.2厘米,兩端上揚,中間彎曲如弓,劍身長65433。人臉下方有丫狀寬條紋,區分出三組扇形光條紋。田陽縣龍坪村的劍,劍首有兩個如車輪般並列的圓環,劍體扁平堅實,兩側有“山”形齒邊,但在劍體紋人面的地方只保留了壹個三角框,沒有鑄人面像。1999年5月,柳州博物館收藏了從百色壹條河流中打撈上來的兩把弓型人面方格劍。1件比較大,長32厘米,刃寬5.8厘米,沒有頭。莖的上部呈橢圓形-圓柱形,莖上裝飾有各種幾何圖案,如卷雲、曲線和虛線。劍身在格子附近飾有人臉圖案,臉型瘦長,五官喪失。另壹件長245厘米,雙環頭,中間莖粗。分三組飾以卷雲、雞冠、鳥紋,劍身靠近網格處飾以陰影投射人臉紋。

彎刃字格劍

頭、柄、體壹次鑄造,有圓頭、扁圓柄、線柵、短扁體、紡錘形。鍋蓋脊1件,總長29厘米,刃寬6.5厘米。莖是中空的,兩邊飾有之字形圖案。正反面均飾有兩個卷雲圖案。田陽祁連村東邦1件,

整體長度28 cm,網格寬度11 cm,厚度2 cm。它有壹個中空的頭部和壹個橢圓形的莖幹,莖幹末端有壹個比莖幹寬的網格蓋。封面為橢圓形,飾有菱形幾何圖案。莖的中部成束,自上而下向外擴展;莖的上下兩端裝飾有雲紋圖案;劍格比劍身寬,兩端略翹;網格也用雲紋裝飾;刀刃平、薄、鋒利,兩面無紋飾。田洋龍坪村有1排樓屯,全長26.3厘米,刃寬4.5厘米。莖呈橢圓形,中空,無頭,莖環繞腰部。在靠近上端的脊部有壹個Y形血溝。田陽白宇戰場有1件,總長28厘米,刃寬7厘米。莖飾雲紋、斜線,蓋飾菱紋,格飾雲紋,與蓋國嶺出土的極為相似。田在豐鎮打撈出1件,全長27厘米,刃寬4.2厘米。頭、莖、格上都有精細的幾何圖案。劍首平面為菱形角的橢圓形,中間為菱形花紋,外圍為長方形正方形,內部為S形雲紋。劍柄上飾有六個回文箍,靠近劍格處有壹個小圓孔,圓孔外還飾有S形雲紋;劍格表面也有花紋,以劍首為中心,左右兩側花紋對稱,飾以S形雲紋條。類似的匕首在越北多次發現,安培盛濤的1莖上飾有交織的直線;合江1件,劍首分四格,每格有S形雲紋,劍柄也有細紋;1961年,太原鋼鐵遺址出土了1件劍首飾。劍柄上有四條S形雲紋帶,劍格上也布滿了S形雲紋。劍身上部有壹組兩邊對稱的窄三角形花紋。

銅鼓

春秋時期起源於滇中以西的普仁地區,稱為萬家壩銅鼓。戰國時期被右江流域和紅河中下遊的越人所接受。1994年田東縣南哈坡戰國墓發現兩張臉,1994年田東縣林逢鄉大嶺坡戰國墓又發現1張臉。在越北,早在1932年5月,鶴山張梅縣梅梁社宋林廟附近的田野裏就出土了1張人臉,當時稱為宋林鼓。1973年,在同壹地點又發現了壹個1面,稱為宋林二號鼓;1981出土於永福省三清縣上弄鄉,稱為上弄鼓。1993在老街發現兩張臉。這些都是銅鼓,造型粗糙,鼓胸,裝飾簡單或沒有裝飾。大嶺坡鼓,鼓面小,前胸突出,腰向內,下部向外,足極短,鼓面上鼓出太陽紋中心,有不規則的11芒。胸部和腰部有兩對小扁耳。腰部上半部分用帶繩夾的斜三角圖案垂直分割,下半部分分別用兩行回文和繩紋裝飾。南哈坡鼓有兩面。壹面鼓的鼓面太陽圖案中心凸起,周圍有16條不規則射線。腰部被倒V型帶垂直分割成空間,腳附近有三個*紋和壹個雷紋。b鼓面向內凹,中央太陽紋凸起,有短而雜亂的22條射線,芒外有雜亂的光暈。外圍襯著繩子,胸部鼓鼓的。胸腰有兩對橋形耳,腰以縱之字形紋劃分,近腳處有壹周雷紋。越南宋林鼓鼓面有16芒,芒角不壹,周圍有兩條小繩線,四條平行的曲線由壹些回文組成,壹條短線周圍有圓點。胸輕元素,腰線和腳面以上平行的背線和類似梳齒的平行短線。上農的鼓面直徑32厘米,高26厘米,通體質樸無華。後來石寨山銅鼓也在洛嶽地區發現,如田東銅鼓嶺銅鼓。鍋蓋脊鼓鼓面中央有8個芒,芒間有對角線,外圍有3個暈。主暈為4只翔鷺,等距離逆時針旋轉,另外2只暈飾有鋸齒紋和圓點圈。胸部突出,飾以人字紋和弦線。以武鳴碼頭先秦墓葬為代表的青銅文化遺存屬於駱越文化,主要分布在廣西西半部。以平樂陰山嶺戰國墓為主體的遺存屬於Xi甌文化,主要分布在廣西東半部。其實這兩半的文物除了有壹定的區別之外,也有很多* * *。

Xi甌駱越青銅文化是在當地原始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生於商代晚期和周初。起初主要接受中原的青銅文化。到了西周春秋時期,掌握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開始鑄造青銅器,產生了自己的青銅文化,具有濃厚的土著色彩。戰國時期達到頂峰,產生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青銅器,如盤口鼎、圓柱形器皿、扁莖短劍、竹葉青、鞋形鈸、斜邊鈸、弓形格劍、直線格劍、墩形銅鼓等。同時進入鐵器時代。Xi甌落月青銅器種類繁多,遠比我們前面提到的多,但總的來說都是重兵器輕禮器。春秋時期有壹些禮器,但大多是受中原文化影響的仿制品。越往後,這種模仿越少。

甌使用的是雍鐘、圓柱器、扁擔匕首、鏟形雙肩鏟和竹葉青,珞玥使用的是銅鼓、斜邊鏟、弓型格劍和直線格劍。銅鐘在甌的交錯地帶甌或洛曰地區廣為流傳,在右江中遊的田東也偶有出現,但再也沒有向西傳播。圓柱形容器僅在甌地區發現,在珞珈地區尚未發現。扁柄匕首流行於甌地區,在珞月地區也不少見,但數量遠不如字格劍和弓格劍。流行於甌的竹葉青,在落月地區偶有發現。例如,珞珈墓葬中有喪葬,如武明安楊洋戰國墓、賓陽衛坡戰國墓、貝約東山文化墓和越西船棺墓。雙肩鏟形鈸只在甌流行,但在越南象山遺址出土了壹件。洛越地區流行的斜邊鈸在甌地區壹般見不到,而甌地區使用的鞋形鈸在洛越地區卻變得鋒利了。流行於洛嶽地區的弓型花格劍和直線型花格劍,除偶爾在洛嶽和Xi甌的交錯地帶發現外,壹般在甌地區見不到。銅鼓僅流行於雒月地區,但偶爾也見於橫跨甌中心區東部的賀州龍裏。這樣,我們就可以從青銅文化上區分Xi甌和駱越。

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由於地域不同,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Xi甌受楚文化的影響更大,而駱越受滇文化的影響更大。

羅歐故裏,既是中國南疆東西部的結合部,也是內陸與沿海的過渡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古文化有其特殊的歷史淵源。在吸收周邊先進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獨特的青銅文化。

  • 上一篇:韶關的歷史
  • 下一篇:中醫藥博物館建設實施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