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與環境的關系
人類作為環境的壹部分,要占據壹定的環境空間,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將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產生的廢物排放到環境中。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對立統壹的。圖形分析如下:
(1)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壹是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第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環境質量下降和惡化。
(2)環境對人類的反饋作用有兩種:壹種是良性的,會使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壹種是惡性的,會產生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生存。
2.幾個重要概念
(1)環境問題——人類過度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從而危及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而出現的壹切問題。
(2)生態破壞——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從而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3)環境汙染——由於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環境質量退化,危害人體健康,影響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
(4)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具有容納和清除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廢物的能力。
(5)環境質量——評價整體環境或環境的某些要素,是對人口的生存繁衍和社會經濟發展適宜性的壹種概念。包括環境的綜合質量和各種環境要素的質量。
3.環境問題的分布特征
目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關註的問題。全球環境問題已經危及人類的生存;局部環境問題已演變為社會公害,制約經濟發展,危害人類健康。
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環境問題,具體如下:
(1)城鄉環境問題的差異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上的差異。
4、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
知識拓展閱讀:
環境問題中如何區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環境汙染是指由於人類任意排放廢物和有害物質而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破壞是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退化,從而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資源短缺是指資源的數量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環境汙染往往造成生態破壞和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往往造成資源短缺,資源短缺也會造成生態破壞。
分析環境問題的原因
從機理上講,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兩個:壹是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第二,排入環境的廢物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高中必修二地理第六章知識點(2)
1,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載力是指閾值(或。閾值)是某壹地區的環境條件在壹定時期內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它的大小可以用環境為人類活動提供的物質和能量的極限來衡量。
用公式表示:人類經濟活動(負荷極限/環境承載力)
這個值> 1,人類對環境的需求大於環境對經濟活動的支持,環境已經嚴重超載。
這個值=1,表示環境基本處於滿負荷狀態。
該值< 1,表示未滿載,允許進壹步開發。
2.環境問題的本質
環境問題伴隨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總的來說,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也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只有發展的問題處理好了,環境問題才能解決。如果發展的問題處理不好,環境問題將永遠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惡化。當然,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是有歷史階段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
3.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
(1)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需求的發展。它是壹個綜合概念,其內涵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2)可持續發展原則
4.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的比較。
如何區分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
公平、堅持和同性戀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但側重點不同。學習時要註意每個原理的本質內容。
(1)公平性原則:公平性原則的核心內容是:
①“* * *享有資源環境”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包括同代人、當代人、後代(世代)、人-生物群落、地域-地域、部門-部門、國家-國家。在資源和環境的利用上,它們都不可能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
財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
(2)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是指:
(1)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沒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②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是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3)***同性原則:
其核心內容有:①解決全球環境問題,需要實現全球統籌協調和國際合作;尊重各國主權和利益,制定各國都能接受的全球目標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