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方法
壹、歷史課堂學習?四個習慣?:預覽?筆記?思考?復習?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習上更是如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個好習慣:不預習不上課,不要筆墨,不看書不思考,不提問不復習不寫作業。要養成預習、記筆記、思考、復習的習慣。?課前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壹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和難點,才能在課堂上有目的、有效率地學習。預習中遇到的疑點可以標記出來,以便課堂上重點突破。預習時,也要排除閱讀中的障礙。預習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體現了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做筆記,閱讀時圈出記號,便於系統掌握,能分清主次。好記性不如爛文筆。多點筆墨也能提高記憶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想壹想,想壹想,神鬼都會過去的。?歷史學習需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真正去做?讀史使人明智?。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課後要及時復習鞏固。在復習的基礎上,再做壹遍作業。很多同學等作業,再去翻書,不僅效率低,而且知識碎片化。?好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學生持之以恒,好好培養,習慣自然,歷史學習就容易了。?二、看歷史課本?九到位,歷史學習壹定要提高歷史課本的閱讀能力。閱讀要全面仔細,提高閱讀能力不僅要快速瀏覽,更要註重解讀。我必須帶著問題學習。?(1)讀課前?解釋壹下?,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擁有積極的態度,是學習成功的前提。?(2)閱讀文字目錄,形成框架結構?歷史文本按章系排列,每壹章構成壹個單元,反映壹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體現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讀目錄往往有助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大象?局限性,還能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3)閱讀章節介紹,把握背景線索?高中章節緒論主要介紹國內外背景和主要線索。引言是高度概括和濃縮的語言。閱讀導言也便於從宏觀角度理解本章或內容,明確本章重大事件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經常閱讀引言,也可以提高歷史概括的能力。由粗取精,由表及裏,由這裏到那裏。(4)閱讀歷史文本,鞏固歷史知識?每壹節的課文都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課題,要高度重視。每壹節都有相應的副標題。讀課文要圍繞題目和副標題,了解歷史原因、過程和影響,註意每壹節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時,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在閱讀文本時,要註意理論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課文的閱讀要帶著問題去學習。?(5)閱讀小字和筆記,拓展歷史思維?小字也有每課時1000字左右,最容易被學生忽略。小字是對文字的解釋、補充、展開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是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開闊視野。有些小字是比較高等的理論分析,對提高我們高中生的理性思維有很大的幫助。有些筆記,除了為寫作掃清障礙,還介紹了壹些學術觀點,不妨壹讀,啟發拓展思路。更重要的是,小字、筆記、文字生動,引人入勝,能激發我們學習歷史的興趣。?(6)閱讀文獻提高研究能力?高中每壹課教材1?閱讀兩篇材料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能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裏?。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註釋消除文本障礙,還要結合文本了解材料的背景,還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信息。?(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古人統治歷史,但還是?左圖右視?我們應該結合地圖研究歷史。文字本身有地圖,還有單獨的歷史圖集。看歷史書的時候,可以對照地圖。比如有的地圖是戰爭態勢圖,反映戰爭的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畫,了解戰爭的過程和結果,從而形成立體完整的空間概念。近幾年的高考歷史題增加了考察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歷史最忽略看圖,要特別註意。?(8)閱讀歷史圖片和表格,提高觀察力和想象力?高中歷史每壹節都有圖片和表格。這些圖片包括歷史人物繪畫、遺址地圖和歷史場景。多看圖可以提高觀察力和想象力,讓新學的歷史知識更加直觀、立體、豐富。這些畫中有許多是精美的藝術品,能給我們美感。?(9)閱讀書後年表,梳理歷史線索?課後重大事件年表要反復看,每章重大事件的年代壹定要記住。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紛繁復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日期,要探索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到位。但是歷史閱讀的方法還是有很多的,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三、歷史學習三部曲:理解(準確)理解(深刻)感悟(新)理解?這是學習歷史第壹步。即了解史實,梳理歷史線索,總結階段性特征。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的運動過程,是壹定的人在壹定的時間和地域內進行的壹些重要活動。所以每壹個歷史事件的要素都要搞清楚,比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過程、結果。?明白嗎?第壹個要求是什麽?準?歷史是壹門科學,科學要求精確和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清晰的時空觀念。壹個是?全部?,也就是各個方面,完全掌握。全面的把握不是眉毛胡子壹把抓,而是要善於總結梳理,做到了嗎?去粗取精?。?明白嗎?記憶的基礎是記憶。所以要提高記憶力,探索記憶方法。明白嗎?這是歷史研究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明確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辯證關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解的要求是什麽?深?。這就要求學習歷史時精讀、細讀、重點閱讀;善於綜合閱讀,如歷史地圖、史料、圖片甚至筆記。學習時要討論、探究、思考、查閱資料、整理筆記、與學生合作、與師生交流。等壹下。?形式?見解?這是歷史學習的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眾多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示,善於通過歷史的聯系和比較獲取歷史知識,用正確的觀點科學地判斷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見解?要求是什麽?新的?也就是說,壹定要創新,不能跟風。我們應該感受歷史,從中獲得人生智慧,學以致用。?了解和理解觀點?這三個步驟是聯系在壹起的整體,不可分割。對於高中生來說,懂嗎?缺壹不可,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預覽?應該也屬於?明白嗎?這壹步。?明白嗎?它是歷史學習的關鍵步驟和關鍵,體現了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什麽?明白嗎?這壹步。並且形成了?見解?是歷史學習的目的,要求更高。要培養創造性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壹步也應該擴展到課外活動。比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訪談、歷史辯論,不會局限於課堂。?歷史學習三部曲要求歷史學習要從粗讀到精讀,從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從封閉孤立學習到開放合作學習,從被動接受學習到主觀探究學習。也要求歷史學習要與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結合,體現融合的特點。?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很痛苦。所以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能更有效,更有趣。下面是壹些基本的記憶方法。?(1).集中法?濃縮法是壹個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詞,把繁雜的內容壓縮整理出來的過程。至於* * *成立的歷史意義,記住兩個成語就好了。創造世界?,?全新的?;還記得《中英南京條約》嗎?賠款、商業、土地分割、關稅?;南昌起義的三層含義是什麽?壹個?:?壹面旗幟,壹個標誌,壹個節日?。還可以通過數字把文字的內容濃縮成幾篇文章,比如?新文化運動?可以濃縮成?壹個口號,兩個階段,三個內容,四個代表?等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度加工的過程,壹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2).比較法?比較法是從不同角度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把握特點,提高記憶力。比如?新老民主革命?相比較而言,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相同,但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不同。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深刻理解:?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這個比較不僅要前後比較,古今比較,還要中外比較,比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成敗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等。歷史學習壹定要形成比較意識,比較是壹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礎。?(3).圖解法?教師在板書教學中經常使用圖示法。在歷史學習中運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簡潔生動,記憶變得容易。?(4)制表方法:?通過制表掌握相似且易混淆的歷史知識。比如中國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以遵循?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掌握。制表不同於比較。比較法是比較異同,找出規律;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壹起比較,以便掌握。?(5)歷史速記:?只要動腦子,歷史歲月的記憶是有規律可循的。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以諧音?壹起起義?。比如?1919?、?1818?屬於數的重疊等。?總之,記憶歷史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提綱信號記憶、討論辯論記憶、反復閱讀記憶等等。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提高思維能力和豐富想象力,還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是記憶的黃金時期,背過的知識是最強的,甚至是他們永遠也忘不了的。因此,學生要加強記憶,愉快地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歷史教學中的幾種創新方法
壹,情境教學法
歷史有特定的時間、空間和人物場景。在課堂上,我有意識地引入帶有壹定情感色彩和具體形象的歷史場景,讓學生有親身體驗和感受,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當然,課前要精心挑選情景素材,如電影、圖片、古詩、漫畫、故事等。,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比如我在教八年級上冊《五四運動與中國* * *產黨的建立》的時候,選擇了愛國電影My 1919,截取了中國代表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與日本代表為山東主權爭論的壹幕。“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壹樣。”顧維鈞的話音未落,教室裏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同學們忍不住說:“中國不能丟了山東!中國不能失去山東!”這時我補充了相關信息:“日本人在巴黎和會上無視中國主權,操縱最高委員會,奪取山東的壹切特權。他們的外交是壹個偉大的勝利!我們的外交失敗了!日本對山東的占領嚴重侵犯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中國要滅亡了!同學們,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國該怎麽辦?!"“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北洋政府!”學生們會情不自禁地像那些年的青年學生壹樣高呼愛國口號。他們通過這些方法,成功地激起了學生的情感* * *,使學生受到強烈的震撼,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了他們高尚的愛國主義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多元思維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多種思維,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是巧設問題,激活思路。“思維來源於懷疑”,思維活動通常是由懷疑產生的。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問題產生懷疑,才能點燃思考的火花。在講授Xi安事件時,妳可以要求學生思考:“蔣介石瘋狂地追殺* * *生產黨。為什麽* * *產黨不趁機消滅蔣介石?”學生可能對這類問題非常感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思維。學生討論結束後,老師及時引導學生統壹認識,既幫助學生理解了和平解決Xi事變的重大意義,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二是縱橫歷史,多元思考。為了使學生打開思維,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把握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在教學中要註意縱橫聯系。比如以壹個國家的歷史為線索,在談抗日戰爭時,要把“平型關勝利”、“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放在壹起思考。再比如以問題為線索,比較不同國家同壹時間的同類問題或類似問題的橫向聯系。在世界歷史上談日本全球化改革,可以同時聯系中國唐朝時期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來思考;想壹想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過程、結果和意義。在縱向和橫向的接觸中,會拓寬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廣度。三是創設情境,拓展思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有時僅僅依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夠的。教師要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壹些與課本相關的、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本的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引導學生產生新的思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需要,有意識地引入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培養學生對新觀點的辨析和論證的發散思維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四是引導活動,敢於探索。中學歷史新教材每個單元都有“活動與探究”的題目。教師要充分利用這本教材,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歷史作文和實踐探究活動,這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之壹。學生在以歷史為題材的作文中,可以有效地展開思維的翅膀,翺翔在無邊的歷史空間中。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親身感受歷史事實,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經常提出壹些新觀點、新見解,使創新能力達到壹個新的高度。
第三,語文教學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史有史,文有史。《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是文史結合的典範。文史結合是歷史教學本身的規律決定的。歷史現象的再現,歷史規律的探討,歷史概念的澄清,都離不開“文學”。同時,文學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人的道德、思想、審美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把語文和歷史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引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名,畫段落,分層次,概括大意,寫提綱、要點,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講述歷史事件和人物,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手法,根據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等要素,或敘事、或議論、或描寫、或抒情,再現歷史往事,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歷史原因和結果,分析歷史觀點,介紹歷史場景和歷史遺跡,運用議論文寫作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嚴謹、邏輯有力。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實踐證明,在歷史教學中借鑒語文教學法是非常有益的。
第四,串聯知識教學法
所謂知識系列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條線索就像是網絡的輪廓。大綱壹擡,基礎知識就壹掃而光了。歷史知識壹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幾個基本要素構成。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最大的區別。這些元素可以演變成歷史的基本線索,相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和這些基本線索串聯起來,就像串珠子壹樣。比如以時間的流逝為線索,列出重大事件的年表;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按某個地方、地區或國家進行歷史教學;以人的活動為線索,壹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正面或負面)往往貫穿整個時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幾乎與孫中山和毛澤東的名字密不可分。以歷史事件的發展為線索,把原因、過程、結果解釋清楚,就可以知道每壹個歷史現象的興衰過程。此外,還可以抓住壹定的社會矛盾為線索,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決矛盾的基本途徑(改革和革命)、矛盾產生、發展、激化和消失的過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論分析歷史問題,會發現壹切歷史事件都是由壹定的社會矛盾引起的,歷史事件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必須與壹定的社會矛盾聯系起來。比如評價歷史事件的性質要看其主要方面,評價歷史人物的作用要分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