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識1
人口和城市
1.壹個地區人口的變化包括機械人口增長(人口遷移)和自然人口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基本面因素)。
3.人口發展模式:
原始型(“高低”):死亡率極高,預期壽命短,自然增長率極低,人口增長緩慢。
傳統型(“高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高(代表:尼日利亞)
過渡性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
現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和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
4.人口發展模式的區域分布:
世界各地:屬於“過渡型”,正處於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達國家:“現代”的德國、匈牙利等國為負增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略高,日本等大多數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於零。
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經進入或即將進入“現代”。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國、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長模式和相應的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階段的人口問題
發展中國家-緩慢增長階段-過渡模式-過渡類型-巨大的人口壓力
發達國家-低速增長階段-“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經濟壓力最大的國家,是兒童與老年人比例較大的國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於農村的原因: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
6.人口遷移地區: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中西部地區,發達國家的農村和城市中心。
人口遷移地區:發達國家的西歐、北美、西亞(中東),以及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和城市。
7.環境人口容量:即環境承載力,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人口消費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和區域開放度。
8.合理人口容量——適度人口規模壹般小於環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同:
發達國家的特點: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發展放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為什麽?)
發展中國家的特點: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低於50%);城市發展不合理(個別大城市畸形發展)
③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根本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擴張和城市人口的過度集中)
④城市化問題的解決方案:(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A.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域;b .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活條件;c .保護和管理城市環境;
10,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①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動力。
②中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江三角洲模式――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工業化和城市化;
溫州模式――小商品經營→民營企業→工業化和城市化;
蘇南模式――大城市擴散→鄉鎮企業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
邊貿發展的雲南德宏模式:以資源開發促進城市化發展的東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結構
功能區現狀分布特征
商業區:占地面積較小,多分布在市中心、主要交通幹線兩側或街道路口。這裏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晝夜人口差異大,建築高大密集。
工業區:占地面積大,分布在最小風頻的上風方向和河流下遊,不斷向城區外緣移動,並趨向於沿主要交通幹線分布。
居民區:占地最廣,分布在最大風頻的上風方向和河流上遊。高層住宅區和低層住宅區是背對著的。
12,不同級別的城市提供不同類型和範圍的服務。
城市級別,服務範圍,功能類別,服務水平,城市數量,相互距離。
先進城市有多大,多高,多遠?
低級城市小,低,近。
高中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2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的分類:①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
(2)按投資額分類:粗放型農業(視天氣而定);集約農業(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
③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考慮市場需求,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壹些地區)
2.農業主要區位:自然區位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區位因素有:市場、交通和政策。
3.農業地理類型:①水稻種植(生計農業,機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單位面積產量高)②商品糧農業(商品農業,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3)大牧場畜牧業(地廣人稀,交通便利)(4)奶業(靠近市場)(5)混合農業(對市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4.中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優勢:
華南:水土流失(水熱充足)華北:土地鹽堿化,春旱夏澇(日照充足)
東北:熱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寬闊)西北:水資源缺乏(光照充足)
5.中國農作物分布:①東農西牧;②南蔗北菜;
③南方水稻,北方小麥(冬小麥-秋播夏收-華北平原,春小麥-春播秋收-東北平原);
④氣候濕潤的茶酸性土壤(江南丘陵地區);⑤溫帶水果——蘋果、梨、桃。
⑥商品糧生產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漢平原、蘇北安徽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寧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三角不再是商品糧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熱量充足、光照強):江漢平原、長江下遊沿海平原、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和河南北部平原、黃淮平原、新疆南部等。
6.①原料型產業:新疆的甜菜或甘蔗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紡織廠。
②市場化行業:歐美在中國建設的啤酒廠、家具廠、印刷廠、飲料廠、食品廠、玻璃廠、芯片廠(汽車廠)。
③電力主導型行業:鋁冶煉、有色金屬冶煉、火電廠、水電站。
(4)廉價勞動力為主的行業:紡織廠、普通服裝廠、電子組裝廠、皮帶包邊、制傘、制鞋廠。
⑤技術導向型行業:集成電路(芯片)、衛星、飛機廠、精密儀器。
7.汙染嚴重的工業企業應布置在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風的上風向;布局在河流下遊。
8.傳統工業區(煤鐵資源豐富):德國魯爾區,美國東北工業區,中國東北工業區。
9.新興工業區(小企業或高技術水平):意大利的新興工業區,美國的“矽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產業轉移的原因——選擇最佳區位(資源和原材料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環境容量、國家政策),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市場。發達國家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傳統工業區環境壓力日益沈重。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
11.產業轉移方向:英-德-美-日-東南亞、拉美和中國沿海地區(更深入內陸)。
12、產業轉移的影響:產業轉移促進了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
①對於轉移國來說,可以實現產業升級,但也可能導致失業人數增加;
②對受援國來說,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可能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
13.促使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設立分支機構的原因是: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和低廉的土地價格。比如跨國公司在中國建芯片廠、汽車廠,是因為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而不是因為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原因是: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
(二)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3)東南沿海、毗鄰港澳臺、靠近東南亞的優越位置;
(4)勞動力豐富廉價的優勢;⑤僑鄉
15.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外資的吸引力下降,產業升級面臨困難,發展潛力不足。
①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基礎(主要是輕工業)先天不足;②科研實力不如長三角;
③市場腹地不夠廣闊;(4)工資和土地價格水平提高了;
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16,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的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向電子信息產業升級。
(2)加強城市間的分工與合作,建設大珠三角城市群;
③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
④加強規劃和管理,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
17,五種現代交通方式的特點
鐵路:運量大,速度快,運價低,連續性好;
公路:靈活性好,但車流量少,適合短途運輸;
水運:運量大,運價低,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
管道:連續性好,輸送能力大,投資大,靈活性差。
空運:速度快,但體積小,運費高;
18.港口位置:①河港宜選在河寬水深的地方(侵蝕岸側);
(2)出海口應布置在水深(等高線密集)、泥沙淤積少、風浪小、地勢平坦的地方。
19.商業中心的位置:①市場最優化原則要求其位於城市的幾何中心;
(2)交通優化原則要求位於城市環路邊緣或沿市區邊緣的快速路。
高中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3
區域可持續發展專題
壹、中國重要的地理邊界:
1,秦嶺-淮河:1月0℃等溫線,800mm降水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亞熱帶和暖溫帶,南北方,水田和旱地分界線。
2.大興安嶺:400mm降水線,半濕潤半幹旱,農牧區,季風和非季風區。
三、主要地域特征
1,高原盆地——①青藏高原(冰川凍融地貌,強光不足熱,河谷農業);
②內蒙古高原(風地貌、荒漠化);③黃土高原(風積、流水侵蝕地貌、土壤侵蝕)
④雲貴高原(有流水的喀斯特地貌,多峰林溶洞,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⑤塔裏木盆地(風地貌、強光、溫差大、水分不足、綠洲農業、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弱光足熱,紫色土)
2、平原丘陵——①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開闊,良田千裏);(2)華北平原(旱澇、鹽堿、沙塵暴),
③長江中下遊平原(湖泊淤積、生態植被恢復、退田還湖);④江南丘陵地區(水土流失、紅壤和紅色沙漠)
3.中國資源分布:①南方:水電、有色金屬、鐵;②北方:煤、油、鐵;
③西北:石油天然氣;④青藏:太陽能、地熱能、水電。
第四,跨區域配置資源
①原因: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和社會資源分布的地區差異。
②水資源跨流域配置——南水北調:③能源跨區域配置——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
④西氣東輸所經過的自然帶:溫帶沙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氣候帶: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川氣東輸的天然地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⑤西電東送:壹條北路(主要是火電)供應京津唐和華北;b中路(水電為主)供應華中、華東、長三角;c南路(主要是水電)供應華南和珠三角。
動詞 (verb的縮寫)河流開發
①流域治理-修壩-防洪蓄水-中下遊流量季節變化減小,泥沙淤積減少-波浪侵蝕增加。
②田納西流域開發的核心是梯級開發(水位控制、河道疏浚、防洪)。
答:→防洪、灌溉和水產養殖――農林漁等第壹產業水平有所提高。
航運和旅遊——第三產業的發展。
C: →發電(火電、水電、核電)→發展高能耗的鋁冶煉、化工行業→形成工業走廊。
六、山西煤炭資源的綜合開發:
①山西煤炭資源豐富,品質優良,開采方便,地處偏東,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
②問題:山西的產業結構以煤炭產業為主,非常單壹;隨著國家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將改變過度依賴煤炭的局面;煤炭開采和利用過程中,地表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形成嚴重的大氣汙染和水汙染。
③措施:提高煤炭綜合利用技術,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建立清潔能源生產體系;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化工業(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紡織業、高科技產業和旅遊業;搞好礦區復墾綠化,控制環境汙染。
七。防治荒漠化
①荒漠化的本質——土地退化;表現→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化、石漠化、次生鹽漬化。
②中國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幹旱和氣候異常。
人為因素——過度砍伐、過度放牧和過度開墾
③防治措施:A、合理利用水資源;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建設防護林體系;
c、調整農林牧關系;d、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控制人口增長。
八、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集中降水、暴雨);土壤(垂直節理發育的松散土壤);植被(稀疏)
人為原因——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度砍伐、過度放牧、過度開墾,嚴重破壞了地表植被。
(2)水土流失的危害:(1)土壤的侵蝕(流水\跑肥\跑土),農業減產;(2)江河湖泊淤積加劇;(3)旱澇災害增多。
③防治措施:生物措施——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多種經營——恢復植被。
工程措施——修建水庫、修築梯田、築壩淤地——蓄水保土
農業技術措施——深耕、土壤改良、選種、地膜覆蓋、輪作套種——蓄水保土
九、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
①雨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雨林生物循環旺盛,土壤肥力低。
(2)雨林在調節全球氣候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雨林的破壞會加劇全球變暖,並導致雨林中許多物種的消失,這對全世界人類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③目前,對雨林最大的破壞來自農業活動(移民農業、過度耕種、放牧)和商業木材采伐(往往由跨國公司主導)。
④另壹個值得關註的生態系統:濕地(包括河流、湖泊、海灘、沼澤、珊瑚礁、紅樹林、稻田、水庫等。)
X.地理信息技術
1.遙感技術(RS):利用壹定的技術設備感知航空或航天器上的地面物體。技術裝備:遙感平臺、傳感器、遙感信息傳輸與處理系統。申請:1。資源調查:2。災害監測和環境監測:(水汙染、森林病蟲害、大氣監測和天氣預報、旱澇災害監測、海洋環境監測、森林火災監測等。)
2.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技術設備:計算機軟件和硬件。應用: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等各種信息的統計、分析、評價和預測、表達和應用。
3.全球定位系統(GPS):使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及時導航和定位的系統。技術設備:GPS衛星星座(空間部分)、地面監控系統(地面部分)、GPS信號接收機(用戶設備)。應用:用於軍事和交通旅行的導航和定位。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知識點文章;
★高中人文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考試知識點總結:人文地理
★2020年高中地理重要基礎知識點匯總
★總結講解壹些人文地理的知識點。
★人文地理復習方法
★高二人文地理的知識點和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所有知識點總結
★高中人文地理復習方法
★整理高中地理基礎知識
★高中地理是必修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