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美術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美術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大動亂的時期。戰亂連年不斷,政權更叠頻繁,導致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發生巨大變化,玄學、佛教也相應興盛。

這壹時期的繪畫在玄學和佛學的影響下,既繼承了前代的優秀傳統,又吸收了外來的影響,題材廣泛,涉及文學、宗教,技法豐富多樣,開創了“文筆不精而思慮細”的新風格。

同時,第壹批為後人所敬仰的繪畫大師,如曹步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婦女史真圖》、《洛神賦圖》、《宮圖》等第壹批傳世巨著;顧愷之的《畫論》、謝赫的《古畫目錄》、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巍的《畫譜》等第壹批系統的繪畫理論也隨之產生。中國繪畫擺脫了依附於歷史的被動地位,顯示出獨立的審美價值;畫家已經不在工匠之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獨立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南謝赫提出的繪畫批評“六法”,即傳神神韻、用筆骨繪、象形物象、以類設色、商位、傳神、造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繪畫逐漸進入高潮。

“佛面祖師”曹步星

三國時期,戰災掛鉤,沒有戰爭。提倡和平與善行的佛教發展迅速。西域(今中亞)的壹些僧人把佛教的故事傳到了內地。吳國畫家曹步興對此印象深刻。他思維敏捷,手到擒來,能像真人壹樣畫出佛像的頭、臉、手、腳、肩、背等人體比例。後來熟能生巧,自成壹派,畫出來的人物皺紋密布,緊貼身體,立體感十足。世稱“曹衣出水”,被封為“曹家樣”。

曹步星學會了畫佛像後,就畫供禮拜用的卷軸或寺廟墻壁,以助莊嚴。他制作的壹些巨型佛像高達5英尺,精神宏偉,外形莊嚴奇妙,令人肅然起敬。他被譽為“佛教繪畫始祖”,促進了佛教向東方的傳播。

傳世的曹步星畫過維摩詰和釋迦牟尼。他的繪畫風格被生協繼承,後又傳至顧愷之、陸探微、張僧友等。不僅佛畫百代,人物畫也精益求精,蔚為大觀。

畫中的“傻逼”顧愷之。

顧愷之(346-407),曹步興的弟子,東晉時期偉大的畫家和文學家。他以“獨特的繪畫、才華和迷戀”而聞名。顧愷之主張人物的畫要傳神,關鍵在於透過眼睛看。所以他反叛漢魏之風,重在傳神,畫龍點睛最好。年輕時為建鄴(今江蘇南京)瓦罐寺做了壹幅維摩詰壁畫,當眾點睛,全場被堵。他瞬間捐了壹百多萬,名聲遠播。

顧愷之的人物畫善於運用緊而不斷的筆法,如風奔電,灑脫;並配合人物復雜的面部表情,揭示其內心豐富的情感;衣服順滑飄逸,漂亮生動。他還擅長畫山水,他的樹和山都布置得很好。還是水不能淹,人比山大,充滿藝術魅力。晚年筆法如春蠶吐絲,似拙非巧。他色彩豐富,稍加點綴,不做令人眩暈的飾品,卻又充滿浪漫色彩。南朝的陸探微和唐代的吳道子都臨摹過他的畫。

今天流傳下來的有顧愷之的作品復印件,有贊美曹植與貞觀之愛的,也有勸誡女德的,如壹幅婦女史,壹幅婦女仁智圖。

南朝梁元帝與官方進貢地圖

隨著繪畫的發展,除了文人(如顧愷之)參與繪畫外,皇帝也加入了畫家的行列。從傳世畫作來看,南朝梁元帝蕭藝(約508-554)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帝王畫家。

他是梁武帝·蕭炎的第七個兒子。他很聰明,渴望學習。他從小熱愛書畫。當時南朝各國友好,前來朝貢的使節絡繹不絕。根據蕭藝看到的情況,他制作了壹幅官貢圖,描繪了滑、波斯、百濟等十二個國家的使臣,並寫下了各國的風俗習慣,以便記取。原圖不存在,現存宋人復制品在南京博物院。

在這幅長27.2厘米、寬200.7厘米的畫面上,身著各種民族服裝的使節們手拉手站在壹起。從他們仆從風塵仆仆的臉上,表現出他們向南朝朝貢時嚴肅而幸福的表情,也傳遞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氣質。臉型和膚色各有特點。

這幅畫中的線條主要是高古遊四妙,中間夾著蘭花葉。簡潔渾厚,不同層次的暈染。形象準確,生動,具有裝飾性。在南朝沒有卷軸畫的今天,這份宋代的摹本無疑是研究和了解當時各國歷史習俗和中外關系的寶貴資料。

名人風範與竹林七賢畫像磚

魏晉時期,以嵇康、阮籍、單濤、王戎、向秀、劉玲、阮鹹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名人,因不滿暴政而被稱為“竹林七賢”。後來的畫家,如顧愷之和陸探微,欽佩他們的曠達和豪放的行為,並寫下了竹林七賢,但很遺憾,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幸運的是,1961年,南京南朝墓出土了“竹林七賢與盛世”畫像磚。圖中的容閎是春秋時期的著名人物。他和七賢有共同之處,所以被拉在壹起。整幅畫面線條相當剛勁犀利,是對顧、魯的模仿。

南京西善橋南朝墓畫像由200多塊墓磚組成,人物全部用線條雕刻,突出在畫面上。畫家握刀如筆,準確生動。南墻上有紀、阮、單、王四人,北墻上有項、劉、阮、容四人。人物隔著銀杏、垂柳、松花。八個人都席地而坐,但每個人都用壹個最能體現自己個性的手勢來代表。有的在彈琴唱歌,有的在聽壹會兒,有的在談論玄理,有的跳得很好,每個人都是脫下外套的戴博,孤傲而優雅;崇尚老莊情懷,追求個性之心溢於畫面。士紳知識分子自由而崇高的理想人格在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敦煌莫高窟,北朝的繪畫殿堂

如果說南朝的畫家以木寺為創作中心,那麽北朝的畫家則以石窟和佛寺為活動場所。因為木頭不像石頭那麽容易保存,所以北朝流傳下來的畫遠比南朝多,而且集中在當時少數民族政權挖掘的甘肅、新疆的窯洞裏。其中,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最引人註目。經過幾代人的挖掘,它現在有492個洞穴和45000平方米的壁畫,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的北朝繪畫,主要講述佛陀出生前的故事和佛陀出生後的說法場景。佛祖本生的故事內容豐富,有鹿王本生、薩圖納本生、蘇旦本生的故事,弘揚了佛教的忍、善、業思想。故事以連續的場景展開,從左到右發展到中心,概念完整。畫面厚重簡約,線條粗放,有大面積的平畫,可以看出是受到了漢墓和印度阿旃陀壁畫的影響。

以佛為中心,觀眾向四周聚攏,人物造型受西方藝術影響,腹腰突出,上身略向後仰,呈S形,動感十足,而技法則是中原的線條風格,流暢有力,畫風中外兼收。

有些壁畫上還畫著展翅高飛的藝妓。畫家只用幾條隨風飄揚的彩帶,展示了人物的婀娜飄逸的身姿,為故事的畫面增添了迷人活潑的氣氛。所以有人想把敦煌莫高窟稱為“飛天之鄉”。

西域藝術的奇葩——基齊爾千佛洞壁畫

新疆是佛教東傳的“橋頭堡”。魏晉時期發掘的基齊爾千佛洞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成就,氣勢雄偉,對外影響大,民族氣息濃厚。其壁畫有壹個顯著特點,就是有菱形圖案。在每壹個菱形中,都有不同的佛的緣起、因緣、供養、千佛的故事,都以單壹畫面的形式展現了壹個完整的內容。這些菱形格子也包含佛教意義。蓮花瓣代表蓮花,山是須彌山,樹是菩提樹,都是佛教吉祥的象征。

基齊爾千佛洞壁畫中的人物是用彎曲的鐵絲和不均勻的染色繪制的。線條節奏感強,人物面部呈橢圓形,粗獷,胸部結實,身體修長,雙手圓潤,手掌豐滿而富有彈性,有壹種童趣而質樸的美感,符合當地少數民族的審美。

由於基齊爾千佛洞內裝飾豐富多彩的壁畫,把有限的穹頂和洞壁開辟成了廣闊的天地,拓展了繪畫藝術表現空間的層次和深度,被後人譽為西域藝術的壹朵奇葩。

穿越邊境的歲月——嘉峪關古墓壁畫

除石窟壁畫外,北方的墓葬壁畫也很發達,如河南鄧縣南齊墓門彩磚、河北東魏茹茹內河公主墓壁畫、山西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等。,而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葬壁畫最為豐富。六座墳墓包含600多幅壁畫。內容包括農桑、畜牧、井飲、狩獵、林園、墾荒、露營、泡廚、宴飲、奏樂、遊戲等。該書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社會生活。

壁畫是以每塊磚為單位的小構圖,不同於漢畫分層排列的布局方式。畫家用寫意的手法對形象進行概括性的描繪,用寥寥幾筆就畫出了生動感人的畫面。線描全部由中心勾勒,富有彈性的弧線,靈動奔放,簡潔奔放,又不失造型的準確。色彩溫暖、明快、純凈、和諧,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瞬間細節被畫家生動的筆跡捕捉在畫面上。主題簡單,充滿生活情感。這些壁畫表明,在北朝佛教壁畫繁榮之前,河西地區的傳統壁畫藝術已經有了成熟的面貌。

程懷觀道與山水畫的因緣

魏晉時期,壹些士大夫不滿時局,避山避林。尤其是金世南渡之後,江南的美景刺激了人們對自然美的欣賞,於是皮奇攬勝成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畫家們也開始畫山水,戴奎和顧愷之都畫山水畫。但是山水畫真正從人物背景中分離出來,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南朝劉宋時期,宗炳(375-433)是壹位專業的山水畫家。

他壹生隱居,熱愛自然,遊遍了湖南、湖北、華南的名山大川。晚年,他把自己看過的景點畫在墻上,作“臥遊”,仿佛置身於自然之中,愜意無比。

宗炳在《畫山川序》中提出,畫山川的目的是“明白道”和“享受身”,即通過對天地自然的描繪和欣賞,讓老莊明白超越爭用的途徑,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享受自己的身心。這樣,儒家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思想和道家的“外物飄流”思想合二為壹。他的觀點為以後山水畫向“空”、“靜”、“無爭”、“賞景”的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

  • 上一篇:馬丘比丘的傳統音樂
  • 下一篇:(再次打賞)求快餐盒飯做飯蒸飯的小技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