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麒麟舞的傳承現狀

麒麟舞的傳承現狀

海陸豐麒麟舞

海陸豐的麒麟舞主要在春節和喜慶節日期間舉行。是廣東汕尾海陸豐的傳統民間體育活動之壹。最初是壹項古老的原始體育活動,與人民反抗強暴和異族入侵有關,後來轉變為壹項盛大的節日和慶祝瑞祥的文化活動。

獨角獸舞隊的組成基本上是由鄉鎮和社團組成,尤其是同姓村。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因隊而異。跳麒麟的時候,有的隊伍有舞者,有的隊伍沒有。比如鎮上的圓山村裏就有兩個舞獅的。其中壹個戴著獰厲的面具(儺戲的外殼)扮成魁星,背著仙筆畫,不時驚擾麒麟。壹個頭戴哪咤帽,背壹把劍,手裏玩壹個獅子球,時不時玩玩麒麟。

表演形式和程序:海陸豐麒麟舞仍然保留著傳統的表演模式。通常打谷場和農村的空地作為表演場地,壹人舞麒麟頭,壹人拉麒麟尾。伴隨著大鑼、大鼓和大嗩吶,獨角獸開始跳舞。先是對著天空鞠了三個躬,然後繞著馬戲場轉了壹圈,在場地的四個角落尋找食物。這時,嗩吶奏出獅子詩《吃四門》,然後它在場地中央翩翩起舞,表演打滾、舔腳、洗胡須、咬騷等滑稽動作,情緒激昂。

麒麟舞之後是武術表演,這是海豐麒麟舞的傳統精髓。它表演過打拳、制棍、動刀、舞尖弦、對鐵尺指弦、卷藤牌(壹人持虎叉,壹人左手持藤牌保護,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擊叉,當場滾刀,作馬腳斬),最後集體動棍搏擊,隨著打擊樂節奏的加劇,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武術表演)。每支隊伍不壹定以上都有,但至少要有五項,所以叫“動彩”。每次表演都以班裏老師再次舞動獨角獸的頭,鳴炮致敬而告終。

東江麒麟舞

惠州小金口——“麒麟舞之鄉”

小金口麒麟舞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

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屆麒麟文化節,不僅有“麒麟舞”,還有龍拳、舞獅。甄說,這是為了保護和發掘東江文化遺產,把小金口的“麒麟舞”文化品牌做大做強。這是第壹屆麒麟節,爭取壹年舉辦壹次。

8月6日至7日,省文聯、省人協專家組對我市惠城區小金口街道辦事處進行了專題調研。專家組壹致通過申報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為“廣東省麒麟之鄉”的申請,同意省文聯、省人協命名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為“廣東省麒麟之鄉”。同時,省文聯、省人協同意於2008年3月26日在小金口舉辦廣東麒麟文化節暨第二屆麒麟舞蹈大賽。

根據地方誌記載和小金口老人的回憶,惠城區小金口東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小金口就已經組建了麒麟隊,開展麒麟舞活動。因為這裏戰亂頻繁,盜賊橫行,所以被稱為“吳麒麟”。為了防止土匪和小偷洗劫他們的家園,傷害村民,每個自然村都設立了武館。武館有武館隊和麒麟隊。各村青壯年學舞麒麟,打龍形拳,既是強身健體,也是保護村子,保村子平安。村裏每個人都會跳幾遍麒麟,從老人到黃毛小孩。村民結婚辦年夜飯,都要舞麒麟以求吉利。

惠州市位於東江中遊,小金口也位於東江附近。所以從清朝到民國初年,小金口的麒麟舞被統稱為東江麒麟舞,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養了上千只麒麟舞。

小金口麒麟團隊從8個團隊發展到20個團隊。

隨著惠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文化名城活動的深入開展,小金口街道辦事處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先後投資800萬元完善了壹批文化場館,並購置了設備,建成了“省級特色文化站”中心場館、客家國畫院、7個村級文化室、39個團級文化室;充分利用這些文化遺址,深入挖掘民間流傳的文化、文藝隊伍和藝術家,先後組建了文聯、聲樂隊、書畫協會、棋協、龍舟隊、醒獅隊、麒麟隊等15支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隊伍。該文化站被省文化廳授予“省級特色文化站”稱號。

在文化建設中,小金口街道辦事處註重弘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重點發掘和推廣東江麒麟舞,先後投入20多萬元進行改造、包裝和推廣。全鎮10個村(居委會)的獨角獸舞蹈隊由8個增加到20個,成員200多人,年齡最大的93歲,最小的15歲,參加過獨角獸舞蹈活動的有1000多人。東江麒麟舞也進行了全面的創新,形式由過去的壹個門派轉變為多個門派的融合。2005年,惠州市授予小金口街道辦事處“麒麟舞特色之鄉”,吳冶村民小組、九壹村民小組被命名為“麒麟村”。68歲的獨角舞者葉陽星被市文化局評為惠州市“民間藝人”。

參加首屆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獲銀獎。

2005年9月,由中國民間作家協會主辦,九省市及港澳參加的首屆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在廣東汕尾舉行。小金口麒麟隊憑借獨特的風格和精彩的表演獲得了銀獎。2006年元旦,10麒麟戰隊與小金口30名成員組隊參加“文明之光”惠州軍民春節聯歡晚會,並作為第壹個開場節目進行表演。

2006年2月12日,惠州元宵節文藝遊行中,來自小金口的10麒麟隊為遊行開路,惠州市民再次領略了東江麒麟舞的風采。同年5月參加在深圳舉辦的麒麟會展覽,獲表演二等獎。6月,受邀參加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2007年3月26日,小金口首屆麒麟文化節隆重舉行。在藝術節的大型文化展示中,麒麟舞大放異彩,受到中外客商、廣大市民和遊客的壹致好評。

2007年6月23日,中央電視臺的激情廣場在東江公園舉行。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組織的東江麒麟舞在“文明惠州激情廣場大家唱”開場節目中的精彩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已經有了壹定名氣的東江麒麟舞也受到了社會的青睞,受到了本地和外地演出的邀請。小金口街道辦事處成立了東江麒麟舞協會,將東江麒麟舞作為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還決定將每年的3月26日定為“麒麟文化節”。

客家麒麟舞

樟木頭鎮是東莞純正的客家小鎮,麒麟舞已有450多年的歷史。

樟木頭鎮對麒麟舞這壹古老的民間藝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出現了五次變化:壹是時間發生了變化,從過去冗長的1小時,變成了10分鐘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變化,從過去的單打、雙打到現在加入群毆表演;第三是內容上的變化,從過去的拜門表演到文藝表演;第四,服裝的變化,從老式服裝到更現代的服裝;第五,隊伍發生了變化,從自然村隊變成了跨村表演隊。這些變化極大地豐富了客家麒麟的藝術內涵,為這門藝術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樟木頭麒麟以耐用著稱。整個麒麟用竹子裱起來,用優質砂紙糊起來。它最大的特點是身材優美,體寬,高,尾長;麒麟上所繪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色彩更為豐富、細膩、生動,使整個麒麟舞動起來氣勢磅礴、輕盈靈動。麒麟造紙藝術的失傳,讓很多樟木頭鎮的人對此感到有些失望,也意識到這項祖傳藝術應該恢復。

黃閣麒麟

“黃閣麒麟”已經流行了100多年。壹百多年來,每逢節日,神仙過生日,秋天出門,農民們都舞麒麟,以表示對吉祥的歡迎,祈求風調雨順,國家興旺,人民平安。所以民間有“麒麟獻瑞士”的說法。

黃閣麒麟舞來自民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民間藝人改編的黃閣麒麟舞,從麒麟的造型到舞技都進行了改進,並配以廣為人知的廣東音樂《勝利令》,將鑼鼓與廣東大笛演奏、單曲有機結合,充滿了熱烈的節日氣氛和濃郁的廣東特色。

2000年10月9日,由黃閣鎮大塘村30多位地道農民組成的麒麟隊,代表廣東省參加了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的“山花獎”首屆全國民間廣場歌舞比賽。他們表演了《黃閣麒麟舞》,與來自全國各地的18民間藝術表演隊同臺競技。這些隊伍是從全國200多個隊伍中選拔出來的。最終,黃閣麒麟隊以總分第壹的成績拔得“山花獎”頭籌,還獲得了杭城民間藝術最高獎“金桂花獎”

黃驊麒麟舞

主入口:黃驊麒麟舞

被稱為“北方麒麟”的黃驊麒麟舞,最顯著的特點是高大威猛,在閃、轉、飆、動之間表現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藝和高難度的動作,與北方人豪爽俠義的性格特征相吻合。與江蘇、湖南等地精致的南方麒麟交相輝映,* * *詮釋和詮釋了中華民族這壹優秀民間舞蹈藝術的根基和內涵。

黃驊麒麟舞憑借其高大上的藝術造型,融入驚險、險、奇的高難度動作的雜技表演,給觀眾帶來非凡的藝術震撼。由於材料復雜、成本高、費時費力、表演動作難度大,黃驊麒麟舞的表演規模日益萎縮,面臨失傳的危機。

  • 上一篇:求民族樂器
  • 下一篇: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在萌芽階段的審美標準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