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龍”的象征意義,歷來有多種解釋:壹種觀點認為,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中華民族的子孫也因此是龍的傳人;另壹種觀點認為,皇帝被比作真正的龍帝,所以龍的形象被視為封建皇帝的象征。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綜合看待,才能準確把握“龍”的象征意義。
中華民族的後裔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古代圖騰和傳說。圖騰崇拜的核心是壹種動物與本氏族有壹定的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祖先和親屬,因此也被視為本氏族的象征、標誌和保護神。龍是中國特有的圖騰崇拜的產物。據考古研究,龍圖騰有蛇身、馬頭、鹿角、鷹爪、魚鱗等。是華夏民族自古以來以蛇為圖騰的圖騰,是與以馬、鹿、羊、鷹為圖騰的各民族部落長期融合形成的。在古代,龍濃縮和沈澱了人們的思想、感情、期望和信仰,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圖騰。隨著歷史的進步,龍演變升華為壹種* * *相同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發源地和文化淵源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龍象征著中華民族,中華民族與龍聯系在壹起。於是,圍繞著龍產生了“感天而生”的傳說,黃帝、、姚等中華民族的祖先都成了龍的化身。這樣,中華民族的子孫就成了龍的傳人。
至於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如何通過與皇帝結緣而成為封建專制皇帝的象征的?這固然與龍這種神的助手受到祖先的崇拜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權特征密切相關。眾所周知,古代中國是壹個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家是國,國是家。“遍天下,不就是王者之地嗎?”皇帝視國家為私有財產,龍是中華民族和古代中國的象征。所以在專制的封建社會,從秦始皇被稱為“始祖龍”,到劉邦時正式作為皇帝的代名詞出現,歷代皇帝都認為“龍”。隨後壹些帶龍字的詞逐漸成為皇帝專用詞,如皇帝不在位時或民間(多指開國國王)的“龍千”,新王朝建立時的“龍興”,皇帝登基時的“蜻蜓”,皇帝駕崩時的“龍臉”,以及“龍征天”,即乘龍升天。也有壹些皇帝熱衷於以龍為爵位。據研究者統計,在中國歷史上,以龍為國號的君王不下20位。
為了加強專制統治,確保自己的權威不受挑戰,帝王們還挖掘龍的使用價值,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龍紋的控制和壟斷,集中表現在帶有龍紋的服飾的使用上。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這種服裝,其他任何人隨便使用都被認為是壹種侵犯行為。至於對龍的不敬,則被視為對君主和專制皇權的冒犯,也就是所謂的“韓非子神化”明清以來,中國封建專制皇權政治極度膨脹,達到頂峰。封建帝王疑心極重,任何有意無意冒犯皇權的行為都是犯龍麟的行為,由此引發了血案、文字獄等壹系列思想文化專制行為。這樣,龍的形象越來越成為封建專制帝王的象征。
好在“龍”幫不了專制君主。隨著農民革命的熊熊火焰,“真龍帝”不斷被否定。近代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後,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於被推翻,龍的形象失去了作為封建專制皇帝的象征意義,重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龍的歷史起源
古生物學家壹直認為長角龍是遠古祖先虛構的形象,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然而,1996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出土的“新龍人”化石,其頭部有壹對對稱的“龍角”,與神話中的龍極為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註。[17-18]
該化石收藏於貴州省安順市興威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保存非常完好,全長7.6米。龍角從頭部最寬處的左右兩側長出,兩角對稱,長約27厘米,微彎。這對“龍角”突出在龍頭上,酷似傳說中的龍形象。貴州關嶺新發現的“新龍人”化石的“龍角”為我國首次發現,為古代傳說中有角的龍提供了實物證據,為研究龍形象的起源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19]
新店“新龍”
由此可見,或許“龍”在形態上有著真實或大體真實的古代原型,但其功能卻被神話化了。
龍作為壹種圖騰,不同於壹般的圖騰。它不是單壹的動物,而是許多動物的集合,突出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諧思想。古代神話中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分不清人和動物的界限,認為壹種動物就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者。這是壹個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象征,壹般是單壹的動物。當壹個氏族和部落發生合並戰爭時,勝利者往往在俘獲對方後同時摧毀其圖騰,新生成的部落仍有單壹圖騰。[20]
中國古人最早認識到人性,摒棄了弱肉強食的觀念,這種人性在龍圖騰的形成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即為了團結和親近那些已經被吞並的氏族和部落,在消滅了這個氏族和部落之後,並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的精神崇拜和文化寄托的圖騰,而是在自己的圖騰上增加了壹部分失敗者的圖騰。因此,龍的形象是和諧統壹的象征,表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祖先極其珍貴的和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泉。
龍的形象包含了很多動物元素,很多人只是根據某個特征來討論它的起源,所以關於龍的原型有很多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是蛇。著名學者聞壹多在20世紀40年代討論過龍的原型。據他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除了牛圖騰和鹿圖騰的氏族後,在蛇頭上加上角或鹿角,然後加上豬或馬的頭,加上老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片和花的尾巴。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眾多圖騰的集合。聞壹多之後,很多學者也認為龍的原型是蛇。[20]
還有壹種觀點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中國古代史專家衛聚賢首次提出龍的原型是鱷魚。他在1934出版的書中說“龍是鱷魚”,國外壹些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
此外,有人認為龍軀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也有人認為龍是由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
龍的人文精神
壹個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從多彩的龍文化中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精神。
創新精神。悠久的龍文化與中國古代人民的創新精神密不可分。龍文化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每個發展階段主要是通過內部創新來完成的。觀察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龍藝術形態,從無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可以看出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創新而形成的。[21]
綜合精神。龍的形象是古代中國人綜合了動物、鳥類、水生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優缺點而形成的。龍文化的綜合性還表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龍不斷吸收外來的優秀藝術元素,從而使其形象更加完美。比如唐宋時期,龍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獅子的形象,頭部圓潤豐滿,後腦勺有項圈,鼻子類似獅子,增加了龍的權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的龍文化豐富多彩,這與古代中國人的寬容精神是分不開的。龍文化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印度龍王信仰的沖擊,但中國人並沒有排斥它,而是包容和改造了它,形成了中國龍王,豐富了龍文化的內涵。
進取精神。從中國古代人描述的龍形象來看,龍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非常廣闊,可以持續九天,潛入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多為飛龍、騰飛龍或奔跑龍,充滿朝氣,奮發向上,不屈不撓。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百折不撓,不可阻擋,無所畏懼的。這些都是古龍開拓精神的體現。
獨立精神。龍的藝術形象是獨特的,與龍有關的各種文化現象也是獨特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然與儒釋道關系密切,但壹直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隸屬於任何宗教。[21]
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這裏面確實有糟粕也有精華。歷史上的宗教政治龍崇拜,如端午節求雨、端午節求子、端午節求平安、“真龍帝”等,都應該摒棄。但藝術化、民俗化的龍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如舞龍、賽龍舟等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在當代,也要發揮龍文化的凝聚力。龍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形成和融合同步。歷史上,無論朝代如何更替,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壹。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把“龍”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宣傳和弘揚龍文化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