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善於塑造形象,並用形象來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龔詩歌中的意象呼應了他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如秋風、暮光、晚霞、黃葉等,象征著清朝的衰落。有表現龔自珍自我的意象,著名的有“劍”“笛”,還有“花”“秋魂”“心”。龔自珍以其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批判意識,在清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以“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鞭撻著整個社會,因此本文將分析龔自珍詩歌中所運用的典型意向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自古以來,很多文人都有憂患意識。從國家的命運到個人的安危,很多文人都是兩眼壹抹黑,在時代的荊棘中尋找出路。“晉人南下,國家動蕩,有辛棄疾‘醉看劍,夢吹號角八百裏’;百姓水深火熱之時,有杜甫“有廣大樓,天下貧民皆樂”;還有龔自珍的《九州之怒依風雷,研究之悲。“我勸上帝要有活力,不要拘泥於壹個模式去降人才”;曹植“撫劍雷音,猛飄”;陶淵明“少年強體壯,壹人帶劍遊”;王昌齡的“劍走千裏,卻敢說壹句話”...詩人在詩歌中體現出憂國憂民的意識,他們將眼中所見融為壹體,借物抒情。龔自珍的詩中也融入了很多意象,他用具體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誌向。在龔自珍的詩歌中,他以傳統詩歌中常見的事物來塑造意象,如風雨、雷電、夕陽、落花、生命之光、肖劍等。這些常見的意象融合到他獨特的感受和人生經歷中,他賦予它們特定的意義,在暮年深入人心。
第壹,拯救亂世,改革求生存
?龔自珍是中國維新運動的創始人。他清醒地認識到,清朝已經進入了壹個“沒落的世界”。他批判腐朽的封建專制統治,揭露封建社會的衰敗趨勢,呼籲改革求存。《前海詩話》中“九州因雪怒,千馬讀書悲。我勸上帝重新站起來,放下才能,不要拘泥於壹種模式。”壹針見血地揭露社會弊病,指出要改變當前腐朽的社會狀態,必須依靠暴風驟雨般的巨大力量。意在警示世人,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經歷社會變革運動。封建制度有弊端,所以應該順應時代潮流。詩中有"九州"、"風雷"、"萬馬"、"天"等氣勢磅礴的主觀意象,使批評意蘊更加深刻,更加壯闊,給人以奮進之感。詩中的“風雷”是龔自珍發自內心地努力改變和警醒世人的怒吼,也是文人憂國憂民的體現。他希望改造社會的“風雷”在馬立克奔騰滾滾,推翻舊社會,盡壹切辦法打破封建制度。在腐朽的封建社會,需要招賢納士來改變社會。“聲名狼藉的畫家暗自哀痛,他們發自內心地歌唱,然後走開。我不能讓明月沈入天際,但江濤來了。”這首詩是在抨擊封建專制的腐敗,這是會被時代拋棄的。“風雷”可以變風為雨,吸引人才,無所不能。“風雷”這壹意象在紀海雜詩中被他多次使用,是主張變革的體現。比如“從萬裏胸中飛出,不費吹灰之力。破門是浪費時間,到目前為止遇到神仙都很恐怖。過了玄關,我孤獨空虛,找不到了。漢官戊己兩個字。寫書不是失誤,是風雷老手。”他表達了自己試圖拯救沒落社會,為生存而改變的心理。在清朝由盛轉衰的時候,當世人還陶醉在清朝的繁華之中的時候,龔自珍已經窺探到封建社會已經進階到了危機階段,這樣的超前意識令人欽佩。
第二,矛盾
龔自珍生活在清朝即將衰落的時代。時代的責任感使他有憂患意識,國家的危機始終是他的牽掛。但是,聖人也是人,也有情緒的起伏。他在憂國憂民的同時,也向往山水自然風光的悠閑生活。現實所迫,他時而擔憂國家安全,時而懷念風光,時而批判現實,時而過著悠閑的生活。這兩種不同的心理是他們內心矛盾的表現。《湘粵》中說:“怨吹笛與狂談劍,是兩種令人神往的滋味。”這首詩是龔自珍夫婦回杭州老家,在西湖泛舟時寫的。這首詩在壹定程度上透露了他矛盾的內心。他們在懷念寧靜美麗的自然風光的同時,又為國家的存亡擔憂。“少年劍士多吹笛,劍氣笛心消”“來糙處須揮劍,去纏綿處可酬笛”“壓劍誰怒?”不忍思笛”“壹笛壹劍平商,十五年功成名就”“十五年只能打坐,淚亦縱橫,心與劍俱失”...龔自珍酷愛寫蕭和簡,這壹點在她的作品中幾乎隨處可見。正是這種藝術表現真實地反映了他內心的想法和需要,這兩個意象都揭示了詩人真實的內心世界。豪邁的“劍”和哀婉的“笛”,始終讓他的內心處於波動和矛盾的狀態,所以他的詩才是正宗的。現實的無奈讓詩人抑郁而孤獨,所以他在湖光山色、夢境、仙境、佛國的西方世界裏,愛著這種被壓抑的情感。龔自珍的“劍”與“蕭”合壹的形象也是現代文人矛盾內心的表達,是中國人在歷史變遷中真實體驗的象征。
第三,揭露衰落的世界
任何時代只要有弊端,就會有仁人誌士奮力揭露,保家衛國。龔自珍《紀海雜詩》中的壹些詩也抨擊了時代的弊端。比如《秋不驚堂鳥,夕陽猶愛路旁鴉》《夕陽忽下中原,風華寺笑六朝》,龔自珍就用“夕陽”來象征國家的沒落狀態。事實上,平靜的條件下正醞釀著壹場暗流危機。這個時代雖然在外觀和形式上沒有什麽大的變化,但卻岌岌可危,時刻面臨著改朝換代時代的崩潰。龔自珍超前的憂患意識讓他沒有沈溺於時代的洪流,清廷自給自足的安居樂業也沒有讓他失去叛逆精神。當別人還在夢想繁榮的時候,他已經感受到了清朝即將面臨崩潰的信號。“不擡頭,忽生中原暮。”[4]“暮光之城”的意象勾勒出籠罩在清朝的盛世幻象。在遮雲蔽日、需求閉塞的社會環境下,龔自珍可以提前預言,清朝已經步入夕陽,處於“沒落的世界”。這些都是龔自珍超強感知力的表現。被文化壓抑喚醒的龔自珍,巧妙運用意象揭露時代弊病,是他壹貫的詩歌風格。“日暮將至,亨泰忽至,人思燈燭,面帶愁容,飲暮光,住夢旁。”《恨臺》、《燭火》、《暮光》都是對清朝盛衰的描述。清朝繁榮的形式下隱藏的是沒落的時代,繁榮的時代幾乎已經崩塌。如果不聽勸告,缺乏人才的王朝最終會很快滅亡。
第四,野心滿滿。
在封建專制時代,壹個敢於直言不諱的人是無法取信於統治者的,正直的人才也不可能總是得到重用。他們往往被淘汰,被時代淘汰,空有抱負卻無處施展。歷代有許多文人雅士,因不滿統治者被漢奸之言所惑而貶謫或封禁。如果壹個王朝失去了人才,那麽它的滅亡是必然的。龔自珍是壹位誌向遠大的才子。19歲中舉,27歲舉人,進入官場。但在隨後的十幾年裏,他多次參加考試,卻總是被試。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參加考試,才被記為第95名。但他在入學考試時因“楷書不忠”被打壓,從此再也不準進國子監。而是只授予內閣文書、主賓司、禮部等低級文官職位。沒有才華的龔自珍,才華無處施展,窮且有仇。所以他的很多詩,都可以看出他對自己命運的迷茫,對時代洪流中文人命運和安危的關心。比如《前海雜詩》。第三部“:“馮剛風吹春魂,虎豹酣睡九周。我總是心情很好,壹輩子都感受著玉帝的恩情。”這首詩是詩人因為才華而被迫離開京城,回到家鄉後寫的。表達了仕途的危險,官場是虎豹之地,危機是官場的形式。“落花”是憂郁的表現,比喻自己的事業不被重用,被排擠。以“虎豹”為比喻,封建專制勢力和腐朽惡勢力統治官場,使他們的野心難以實現,被迫退隱故鄉。“半夜裏,冉立害怕了,他生著沈重的鬢角。打開門,老朋友就來了,會讓我驚喜的贏。霜雪滿天,子必來而不餓?”這首詩中的“夜”意象,貫穿全詩,表現了詩人內心情感的焦慮和對自身命運的感受。“金雨蕭,童心尚未泯滅。月底海紅幕起,四格花影怒潮。”說明詩人雖已步入中年,但仍雄心勃勃,而現實並不理想,只能把這種擔心寄托在夢想上。
龔自珍在詩歌中運用意象來表達思想感情,其詩歌中意象的運用有其獨特性。他並不著迷於時代的洪流,而是明確指出時代的弊端。這種超前意識是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