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行政區域的變化。
魏將遼東郡沿遼河壹分為二:遼河以東改稱遼東州,治所仍為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昌黎縣(今錦州市義縣)是在遼河西部新建立的。鮮卑主要在昌黎地區放牧,慕容部隸屬昌黎郡。故稱幽州昌黎縣慕容部。
第二是組織的變化。
遊牧民族聚居在遼河兩岸,勢力逐漸壯大;為了加強在東北的統治,魏恢復了外事單位——滬東驛隊長,又稱東夷隊長。為什麽說恢復?因為公孫政權有個護東夷的隊長,後來被撤銷了。
東征之後,朝廷發現讓壹個校尉負責民族事務已經不合時宜了。東北的少數民族需要壹個專門的組織來協調,於是魏帝國在東夷重新設了壹個校尉。
東夷的壹個隊長管理少數民族,職責包括:接受各民族的貢獻,授予部落首領頭銜,批準相互的市場交易,保護牧民,打擊叛亂勢力。東夷隊長作為聯系邊疆民族的窗口,既是壹個行政機關,也是壹個重要的軍事機構。東夷壹校尉有兵權,從名字就能看出來。
東夷校尉是東北的軍事長官,軍銜(工資)相當於並州中郎將、幽州校尉、涼州校尉,但軍銜低於中郎將。東夷壹校尉用武力威懾邊疆蠻夷,謀求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講道理。胡蘿蔔加大棒,講道理不行的時候,就得動武。
因為職責所在,東夷的壹個校尉,是慕容以後打交道的主要對象。東夷的壹個上尉駐紮在湘平,重點是東北的三個古民族——東胡、蘇申、歡喜。老狼簡要地談了他們的情況。
東胡雖有少量農業,但東胡仍是遊牧民族。自戰敗後,東胡分為烏桓和鮮卑。
兩地風俗相近,語言相同。東胡住無常,帳蓬東開。婦女在皮革上刺繡,編織毛織品。男人冶煉銅和鐵,懂得艾灸,會釀酒,會做馬鞍和弓箭。鮮卑的牛角弓以張力大,精準度高著稱。
烏桓敬母而鄙夷長輩,尤其崇拜戰死者。死後,烏桓、鮮卑葬於棺中;他們在葬禮上哭泣,下葬時又唱又跳。東胡和商朝壹樣,有狗殉道的習俗。烏桓和鮮卑不懂詩書,也不避人情往來。比如兒子和後媽結婚,弟弟和寡居的嫂子搞曖昧。這些壞習慣和中原地區的很不壹樣。
烏桓南下進入塞內加爾,鮮卑人占領大漠。烏桓被曹操擊敗,最終全軍覆沒;相反,鮮卑卻欣欣向榮。魏晉時期,鮮卑分為三部:東部以慕容、宇文、段為主;中間是從大興安嶺到大漠的拓跋;西邊是遊蕩在河西的禿毛、吐谷渾、赤甫部落。
東夷的壹個校尉管理著東部的鮮卑,經常與慕容、宇文等部落談判。
之後鮮卑、柔然、契丹、史維、蒙古等民族都可以追溯到東胡。
蘇神蘇神擅長狩獵和捕魚,也有壹些畜牧業。他們生活在長白山至黑龍江下遊。
雖然遠離中國,但蘇神與中華文明的接觸由來已久。竹書編年史告訴我們,早在舜和禹的時候,就向中原進貢。
“胡”的發音是樺樹,盛產於中國東北。樺樹枝條堅硬挺拔,是制作箭桿的理想原料。蘇神人甚至用壹種淺黑色的石頭來磨箭做石碑。直到清朝,樺樹箭還是寧古塔將軍和黑龍江將軍向朝廷進貢的。連孔子都懂得慎之又慎,弓箭。
《國語》講壹只飛鷹落在陳的院子裏,上面插著壹支樺樹箭。陳非常驚訝,問孔子。孔子說,鷹來自遙遠的北方,留在它身上的是蘇神人的箭桿。
蘇申生活在森林和湖泊之間,靠打獵和捕魚為生。食物匱乏時,謹小慎微的人也會搭船,上河搶劫。上遊的窩居人看到河裏的木船,都嚇得躲到山裏去了。在冬天河流結冰之前,沃居人不敢回到他們的村莊。東夷壹校尉發兵調時,蘇神人早已不知去向。
蘇神的後裔有婁、布吉、匈奴、女真、滿族。
又稱穢物或穢人,分布於松嫩平原至朝鮮半島北部。
如前所述,譚抓了壹些部落的人去釣魚——他們是汙穢的人。除了漁獵,還有中等規模的農業發展;我習慣定居,所以人口最多。
伏雨是這本書的主體。秦漢時期,扶余人在虞城(今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山至東團山)創建。扶余是奴隸制國家,有約定的法律。這些法律非常嚴格:盜竊按贓物的12倍賠償;通奸和嫉妒是死罪;殺人不僅賠命還沒收財產;陰謀者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然後被斬首。
每當有軍事大事,扶余人都要殺牛祭天,然後根據蹄子的狀態做出選擇。扶余人喜歡穿白袖,逼活人下葬,靜默期長達五個月。富裕盛產良馬水貂,珍珠大如棗。
扶余的支系是高句麗和百濟格薩,兩者同屬壹個氏族,語言和習俗相似。
蝸居是彜族和的混血兒。雖然每個人都有民族血統,但習慣卻大相徑庭。《三國誌》說扶余粗大,細致大方;臥居人心胸開闊,淳樸堅韌;高句麗人很兇,喜歡搶劫。
查閱史料,扶余基本上與中原保持著穩定的關系。而高句麗則表現出好戰的脾氣,經常派兵侵占邊境郡縣。所以高句麗是東夷隊長重點打擊的對象。
幾百年後,高句麗吞並扶余,卻和百濟壹樣,被唐軍所滅,從此人從史書中消失。順便說壹下,唐平白的國家紀念碑仍然矗立在韓國忠清南道富裕市的丁琳寺。
魏晉時期,遼東地區產生和發展了東胡、宿神、桓等民族。它們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各有各的精彩。鮮卑是我們的主角,過於謹慎可以忽略。扶余和高句麗會來客串幾場。
由於東夷壹個隊長的調解,三大族群暫時沒有發生大的沖突。因此,我們慕容家族過著平靜的遊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