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設計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

如何設計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

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設計的中心任務是在系統論的指導下分析和研究各種教學因素,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學生條件和教師自身條件等。,並在此基礎上擬定教學計劃,從而達到教學的最優組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壹)明確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及其功能

所謂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在學完某壹個教學單元(或壹節課)後能做什麽的具體而明確的表述。

教學目標是指學生在特定的教學中期望達到的行為或表現。

教學目標是行為科學在教育科學領域的具體應用。

目前,明確教學目標已成為教學實踐中的普遍要求,也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環節。

這裏需要註意的是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的關系。

壹般來說,教學目的是抽象的,是普遍性、統壹性、終極性的教學目的或要求。

教學目標要具體得多,這是教學活動的特殊的、階段性的要求。

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依賴於壹系列具體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目標的內涵貫穿於每壹個具體的教學目標。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第二部分“課程目標”列出了總目標,以及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

總體目標在高度上提出了本課程的教育任務,或者說是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

三個要求是對總體目標的進壹步說明,是對總體目標具體化、細化的規定;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把總目標歸納為這三個要求。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設計,如果設計了壹個單元,那麽該單元的教學目標需要明確。

通常進行壹節課的教學設計,需要明確該節課的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意義重大。

第壹,根據教學目標,師生和學生之間可以清晰地交流自己所教授和所學的內容;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教學評價者有統壹的評價教學的依據。

二、教學目標清晰地向學生講解要學習和掌握的基本內容,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壹節課、壹個單元,甚至整個課程和要求,使學生心中有數。

再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合適的教學策略,編寫合適的教材,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從而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第四,教學目標代表了大多數學生應該獲得的最低水平的行為。

因此,如果大多數學生專心學習,並得到適當的指導,他們都可以實現他們的目標,從而鼓勵學生充滿信心地學習。

需要充分肯定設置和確定教學目標的作用。

但也可能出現壹些不利的教學情況,如教學過程中失去靈活性;目標是為大多數人設定的,不考慮個體差異;特別是壹些學習活動的成果,並不能完全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比如壹些更高層次的思考,更深層次的價值觀。

針對這些不足,在確立歷史與社會教學目標時,應註意教學目標的靈活性。

在提出的教學目標中,除了外顯行為外,還應考慮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關的因素,從而全面落實各項任務。

2.教學目標的分類

教學目標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目標包括教學目標。

為方便起見,這裏在沒有區別的前提下,兩者沒有區別。

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博比特在課程開發領域發起的追求效率的活動。

這場以教育目標具體化、規範化為特征的科學課程運動,在實踐中遇到了壹個現實問題:當時的教育目標通常由國家教育部門決定,教師只有做出選擇的機會。

因此,當時的課程被認為是“膚淺而輕率的”。

後來,被譽為“行為目標之父”的美國教育家泰勒明確指出:“教育是改變人的行為的過程。”但泰勒對“行為”的理解是不同的,既包括顯性行為,也包括“思維”、“情感”等隱性行為。

泰勒的學生布魯姆在1948中研究了教育目標的分類,將其分為認知、情緒和運動技能三個領域。

1956、1964、1972三個領域發布了教育目標分類,使教育目標清晰化、系統化、具體化。這是美國教育研究的壹大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從65438年到0986年,布魯姆應邀在中國做了壹系列的演講,他的理論在中國教育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另壹位美國心理學家加涅致力於學習分類的研究。

1965年出版《學習的條件》壹書,先後在1970、1977、1985三次修訂。這是壹部關於學習分類研究的經典著作。

原來,加涅把學習從低到高分為八類,而在修訂中,加涅提出了五種學習成果的劃分。

第壹,口頭信息是指可以用文字表述的知識;

二、智慧技能是指運用符號做事的能力;

第三,認知策略是指內在控制和調節自己認知活動的特殊認知技能;

第四,運動技能是指後天獲得的協調自身肌肉活動的能力;

第五,態度是指決定個體行為選擇的習得的內部狀態。

這五種學習分為三個領域:前三種學習成果屬於認知領域(包括知識、技能和策略);第四個學習結果屬於運動技能領域;第五個學習成果屬於情感領域。

將人類的學習結果分為認知、情緒和運動技能三個領域,這已經成為幾乎所有學習和教育心理學家的知識。

加涅的學習成果五分類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因為學校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這個學習結果對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比較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和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不難發現兩種分類的大框架是完全壹致的。

換句話說,加涅和布魯姆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分為三個領域:認知、情感和運動技能。

3.本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

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在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壹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課程總體目標的具體化。

歷史與社會教育總目標的實現有賴於教學的全過程和每節課的積累。

擬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使之明確具體,並在實際教學中努力實現,是完成總體目標、落實總體任務的基礎和保證。

壹堂課的教學目標是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尺度和標準。

因此,它是壹堂課教學設計的核心。

歷史與社會科的教學目標如何擬定?首先,明確制定壹節課教學目標的基本原則。

壹節課是壹個相對獨立的整體,也是整個課程的壹個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

因此,從全局和具體實際出發,制定壹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基本原則之壹。

從大處考慮,既要有整體觀,也要有整體觀,把壹節課放在壹個單元、壹本教材甚至所有課程中去考察。

從具體實際出發,即從壹節課的地位和作用出發,從壹節課的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出發。

制定壹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

制定壹堂課的教學目標,要認真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註重壹個班級教學目標和教育任務的整體落實和完成情況。

因此,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壹是制定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目標的另壹個基本原則。

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不能因為光顧知識教學而不如其余,不能因為突出能力的培養而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各項任務的實施要根據各班的具體情況和特點來考慮。

其次,確定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基本步驟。

壹、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和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其次,對這本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明確了事物、現象、事件、人等基本概念及其關系,進而提出了知識教學的基本要求。

同時,結合學生實際和社會現實,考慮或提出培養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第三,用準確、具體、簡潔的文字表達壹節課的教學目標。

能否正確陳述教學目標,是能否真正把握壹堂課教學任務的標誌。

而教學目標是指導教學,檢查和評價教學效果,表達不符合要求就會失去作用。

第三,檢查擬定壹門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有偏差。

教學目標的制定往往存在壹些偏差,概括起來就是:過於籠統和籠統,不具有可操作性;太復雜,以教材分析為教學目標,統壹化太死;無論要求高還是低,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還是有差距的;知識教學脫離了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要求。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在擬定《歷史與社會》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從本課程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加涅和布魯姆提出的目標分類理論。

加涅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是關於整個學校教育的,具有普遍性;它具有創新性,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歷史與社會(ⅱ)》課程標準時,將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部分。

在知識和技能方面,著重學習知識,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過程和方法上,它註重能力的培養。

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註重愛國情懷、崇尚科學的態度、終身學習的願望、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民主法制觀念、社會責任感。

《歷史與社會(二)》課程標準中有三點值得關註:

第壹,關於知識和技能,提出了“社會信息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收集、保存、處理和評價”的基本要求。

這是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要高度重視學生掌握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把這種能力作為與讀、寫、算同等重要的終身有用的新的基本能力。

其次,關於過程和方法,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

其中包括學術學習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更註重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第三,關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過去,我們經常在思想教育方面表達我們的要求。

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從學生人格發展的角度提出的,而不是從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滲透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而不僅僅是學習的結果。

因此,用情感態度價值觀代替思想教育,更符合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

總之,歷史與社會科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關於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應力求具體、明確、可操作,並可作為評價的依據;學習的成果要充分體現,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不僅僅局限於知識的掌握。

要更加關註課程改革的趨勢和教學目標的發展趨勢,在強調學習結果的同時更加關註學習過程。

(2)了解和分析學習者(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壹切教學活動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才能取得成功。

了解和分析學生的目的是為教學設計提供依據。

首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思想狀況,從而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

初中生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在接觸社會。他們的壹些想法反映了社會現實,但受年齡和知識的限制,他們的社會辨別能力正在形成。雖然是無定形的思想,但也會影響行為。

歷史與社會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

歷史和社會科的老師要時刻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狀況,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了解和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

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是學生進行新的學習的基礎。

教學設計中具體節目的難度要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相適應。

如果難度太大,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太簡單,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

設計教學中要把握好“難與易”的“度”。

因為歷史與社會是壹門綜合性課程,涉及學科多,知識面廣,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狀況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關鍵前提。

歷史與社會科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在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時,不僅要了解大部分學生,還要了解水平好與差的學生。

教學計劃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但也要兼顧兩頭。

最後,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

如果學習方法正確,可以事半功倍;反而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達不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風格,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針對他們的薄弱環節,加強學習指導和學習方法的訓練。

  • 上一篇:【臺風】教學設計_臺風
  • 下一篇:客家風俗中的喪葬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