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中國傳統節日如何體現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2)如何看待捍衛傳統文化節日的意義?

(1)中國傳統節日如何體現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2)如何看待捍衛傳統文化節日的意義?

基本特征

首先是質量特征。習俗文化的產生、發展和傳播是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果。如果把風俗文化看作是壹種創造,那麽它的作者就不是某個個別的天才,而是全體社會成員。正因為如此,人們在研究節日文化時,無法確定它的創始人和創始日期。作為節日文化的外在形式,節日活動更明顯地表現為廣大群眾的自發參與。《武林舊事》記載了南宋清明時節臨安踏春的盛況:“清明前後十日,城內仕女妝點艷妝,金,肩並肩,翩翩起舞,其樂融融;畫舫鼓,終日。”宋、吳有詩曰:“梨花開,風清,遊子半出城尋春。”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據說始於秦,盛於唐。白居易在《正月十五夜杭州元宵》中寫道:“故人相知歡,夜流回。”清風來海,明月在江邊。燈光無處不在,音樂無處不在。想想帝力還好,不喜歡杭州。“宋代元宵燈會活動達到高峰,群眾點燈的時間從以前的三天增加到五天。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集鎮到處都是火樹銀花,人們吹著笛子載歌載舞,所有的人都聚集在街上看燈籠,盡情歡樂。這壹盛況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生動的描述。此外,民俗節慶文化活動從內容到形式的傳承和演變,始終是由群眾根據自己的意願和需要決定的,任何政治力量的幹涉都不可能產生永久的效果。

其次是節奏特征。中國傳統民間節日是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古代歷法的創制也是以與之密切相關的農耕和物候學為基礎的。壹年二十四節氣,加上潤月的準備,農事和物候是壹致的。所以農事、歷法、節氣在壹年的周期內同步運行,呈現出嚴格的節奏。《二正》雲:“少年被稱為熟莊稼,年年熟。”春種、夏種、秋收、冬儲,周而復始。節原本指的是竹節,也就是竹枝和樹枝的連接處,節與節之間的距離大致相似。“節”這個詞是節氣的意思,也有偶數間隔的意思。民間有“四季八節”之說,《史記?《太史公序》曰:“四時八地十二度二十四天陰有法令。“節氣”所代表的節日,脫胎於節氣。雖然它們經歷了歷史的演變,但它們的節奏特征仍然依稀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相應的節日。年節已脫離農耕,但出於固定思維和操作方便的考慮,仍采用壹年壹周期的操作方式,只是采用了陽歷年。嚴格來說,近年來的壹些民俗慶典沒有節奏性特征,不應視為民俗節日。

第三,民族特色。所謂民族,就是歷史上* * *語言相同,* * *地域相同,* * *經濟生活相同,* * *文化心理素質相同的人所形成的* * *同壹體。在東亞大陸上,造物主賦予了我們獨特的地理環境。從西南順時針向東北,群山和戈壁構成天然屏障,氣候四季分明,適宜農耕。近10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不僅物產資源豐富,而且給了人們足夠的回旋余地,所以並不太重視海洋的開發。因此,以大陸為基礎、自力更生的農業經濟慢慢成長起來。人們日出而作,晨起而息,老幼有序,相親相愛,溫馨和諧,工作務實,安居樂業。田園生活鑄就了我們民族獨特的心理素質,與西方海洋商業文明完全不同。最突出的就是格外深厚的骨肉親情,同胞之愛,鄉村之愛,以及由此產生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在中國的民間節日文化中,表達農民豐收的喜悅和思鄉之情之所以成為最常見的主題,就在於此。歐洲有愚人節制造聳人聽聞的假消息,以獲得惡作劇者的快感。這樣的節日習俗在中國是永遠不可能形成的。

第四是地域特色。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地理環境千差萬別。民俗節日文化總是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浙閩沿海流傳著很多三國關公的故事,尤其是農村,關帝廟遍布全國。傳說5月13日是關公的生日,這壹天成為每年的紀念節日。村民要殺豬宰羊祭祀。關帝廟裏,香煙繚繞,蠟燭璀璨,鞭炮齊鳴,壹派喜慶景象。飯後,人們聚集在廟前,仰望天空,等待壹場小雨,往往能如願以償。人們證實關大師去過“龍宮寺”,磨過青龍偃月刀,小雨就是的磨刀水。其實,壹場小雨是農歷五六月份浙江、福建沿海地區常見的天氣現象,俗稱“沖浪”。離海邊稍遠的地方就沒有這種現象,所以五月十三祭拜關羽的習俗只能在東南沿海的小範圍內盛行。端午節劃龍舟是壹個民族的習俗。但山區沒有河流,人們根據山區地理環境的特點,演變成了“推龍船”。這取代了“龍舟賽”,增加了新的含義。這是浙江省武義縣端午節的習俗。據民國《武義縣誌》記載,民間工匠“以竹為龍舟形,外以紙糊繪飾,內以草糊紙為神。”鑼車夫把船繞了三圈,然後把龍舟推到城外的小溪邊。當地有句諺語:“端午節不推龍舟,瘟疫就會發生”,所以推龍舟是為了驅邪。

第五是傳承的特點。代代相傳的民間節日,在傳承中包含著變異和發展。歷史、傳說和宗教是民間節日形成的三大來源。追溯每壹個民間節日的源頭,都能發現壹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只有不斷加工、豐富、轉化這些故事,才能有約定俗成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對政權更叠和政局不敏感。值得註意的是,傳統節日和習俗往往在傳承中從單壹主題發展到多重主題。比如清明節,本來是祭祖的節日,後來增加了登山、蕩秋千、插柳、吃清明漿等健身娛樂內容,成了復合節日。據聞壹多先生考證,端午節原本是吳越人祭拜龍圖騰的日子。人們把各種食物裝進竹筒或用樹葉包好,扔到水裏供龍神享用,然後在水面上擊鼓劃獨木舟玩耍。這個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了。詩人屈原投古洛河為楚而死的悲劇發生後,人們出於對這位愛國詩人的崇敬,將他依附於端午節這壹原始習俗,篡奪了主人的角色,後來居上。然後就有了喝雄黃酒、插菖蒲等解毒保健的含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壹現象:壹方面,節日文化是不同時代群眾的創造,作者總是把自己的感受、理解和願望滲透到創作中。另壹方面,根據接受美學原理,受眾總是帶著不同的動機、情感和目的來解讀和評價節日文化。節日文化主題的多元化趨勢有利於提升節日氛圍,對節日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最後,中國的民俗節日文化也具有“崇陽”的特點。中國的民間節日通常是單日,這可以從《易經》中得到解釋。易經說:“陽卦是奇數,陰卦是偶數。”奇數屬陽,偶數屬陰。在自然序列中,陽數“壹”開始,陽數“九”結束,所以陽比陰更重要。節日比平常日子更受重視,所以是陽數。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十五的中秋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九月的重陽節等古代重大節日都是這樣。部分地方節日也有例外,從起源上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但並不影響對民間節日中“陽崇拜”現象的整體認定。

論保護文化節日的意義

1,具有陶冶思想情操的功能,在傳統節日中註重人與自然的親和力,如重陽節登高,端午節賽龍舟。

2.它具有傳承傳統美德的功能,傳統節日蘊含著傳統精神,如尊老敬老、誠實守信等。

3.它有調節人們生活,通過節日娛樂人們的功能。

4.有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如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忠義功名;端午節紀念屈原愛國、憂國憂民的忠誠正直。

5.它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節假日可以刺激節日消費,促進經濟繁榮。

  • 上一篇:杭州有哪些節日?
  • 下一篇:“千萬別把智齒壹次性拔完”上熱搜,醫生:智齒就像“渣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