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冬天,壹位老人在樊氏塔平兒上遊靠近分水嶺海灘的地方曬日光浴。等羊跑了,他撿起壹塊黑色的石頭扔出去炸羊。他覺得這塊石頭很重。仔細看了黑暗中閃耀的金光後,他知道自己得到了金塊。秤重250克。於是五臺山再次掀起淘金熱,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再次湧入五臺山。他們在河裏尋找金子,在山上收集金子。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淘金熱壹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五臺山地區曾有大小采金點數百處,煉金用的大型鐵磨盤數千個。那些農民工吃住都在山裏,就算是寒冷的冬天也不下山。反正金洞深處風吹不動,地面溫度高。
當然山西省的地質隊也沒閑著,代縣壇上、康家溝、小阪峪、小鐘嘴。樊氏龍須溝;相繼發現了五臺齊圖村、白雲村、東姚莊、原平方盈等壹系列金礦床,其中壹些已鉆探深入。但結果只找到了幾個小金礦,連壹個中型金礦都沒找到。可謂“金星如羽,五站無大礦”。
為什麽沒有大礦到處都是黃金?由於金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很少形成單壹的金礦物,往往分散在其他礦物的晶體中,如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等。金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0043%,在92種自然元素中排名第67位,屬於分散元素。已知金礦床有多種成因類型,可由沈積作用、巖漿侵入作用、熱液活動、變質作用、火山噴發、動力作用甚至風化作用形成。構成金礦的條件只要巖石中的含金量達到萬分之五就可以開采,每立方米沙子0.2克也可以開采。所以它的開采條件很低,很容易形成金礦。然而,由於其分散性和稀有性,很難形成大(中)型礦石。
五臺山地區的金產於變質巖中。已知的含金巖石有磁鐵礦石英巖(鐵礦)、變質火山巖和變質砂礫巖,幾乎遍布五臺主峰區,造成五臺遍地金。而五臺山的地殼運動尤為頻繁,重要的構造運動多達5 ~ 6次。壹次地殼運動富集了黃金,另壹次運動破壞了黃金,分散了黃金。反復的運動導致金礦床的反復分散,最終無法形成大型的金富集場所。五臺山金礦的金主要賦存於黃鐵礦中。如果壹塊巖石中含有3%的黃鐵礦,而黃鐵礦中只含有2%的金,那麽這塊巖石就可以看作是金礦石(含金萬分之六)。
五臺山沙灘上的煤峪口大古,群眾已經淘過兩次了。假設這個長度不到30公裏,流域面積不到400平方公裏的地方,應該是1000 ~ 20000人幾年淘出來的。為什麽50年後又掀起新的淘金熱,溝裏還淘出大量砂金?黃金會重生嗎?
正如成語“沙成金”所說,黃金總是集中在河底,或者河水流速突然變慢的地方。土豪金第壹次被淘光了。金子已經鉆到河底幾十年了嗎?恐怕Kim真的會再生。第壹,原本分散在河道中未被沖刷出來的緩流區的砂金,在水流條件變化下,流速突然變慢的位置可以再次富集。所以這些地方的黃金好像重生了。其次,金在地表條件下可能以碲化物的形式溶解在地下水中,會滲入河底,重新凝結成自然金。第三,河流中的黃金通過第二種形式從山坡向河流聚集,增加了河流中的黃金總量。這三個過程結合起來,經過幾十年的時間,黃金確實又“誕生”了。所以在80年代會有第二次淘金熱。
山西省地質礦產科技廳在編撰此書的過程中,在廣泛征集地質博物館展品時,收到了靈丘縣委、縣人民政府捐贈的壹塊金塊——“華北金蟾”。它天然產於大同市靈丘縣廖燕金礦。因形似金蟾,壹般為金黃色而得名。這枚金塊重388克,總長近6厘米,寬5厘米。自然界發現的金塊有三種形態:金包石、金包石、金包水。該產品屬於金包石,黃金占其總表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他礦物成分以應時為主。
“華北金蟾”——金塊
靈丘自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