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並闡述了對待中國哲學的方式。

,並闡述了對待中國哲學的方式。

中國哲學的真實面貌和精神是什麽?這是本世紀以來中國哲學史家和哲學家壹直關註的壹個重大基本課題。然而,盡管眾說紛紜,但在本世紀的中國哲學研究中有壹個共同點:在西方法學中。人們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的哲學傳統,即使是現代的新儒家也沒有經過提煉。這種情況直到新時期甚至90年代才有所改變。人們開始意識到,要用中國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中國的哲學傳統,否則,總是霧裏看花,搔靴搔癢。在這次“從中國說”的努力中,孟培源先生的獨特性得到了世界的認可。這本新書的出現,標誌著孟先生對中國哲學的不懈探索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通過對“精神境界”的闡釋,對中國哲學進行“超越性”的闡釋。這本書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學術思想的階段性總結,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整個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獨特總結。作為作者過去對中國哲學卓有成效的研究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朱所說的壹種“頓悟”。孟先生研究中國哲學的歷程,似乎分為三個階段:(1)“主觀思維”階段。1.壹、理學的演變及理學的範疇體系縱向(歷史結構)橫向(邏輯結構)梳理宋明時期中國傳統哲學的最高峰;這就凸顯了理學的核心“人”的“心性論”。2.然後是中國的心性論,涉及現代的理學,從宋明到整個中國哲學史,從理學到儒釋道;因此凸顯了中國哲學的思維特征——“主體思維”問題。3.然後是中國的哲學主體性思維,明確了中國的哲學主體性思維是認知、情感、意誌和實踐的統壹,其核心是“生命的意義”;由此凸顯了中國哲學主體思維的終極歸宿——“精神境界”。於是就開辟了:(2)“精神境界”的階段。其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就是這種“精神超越與境界”。作者對“精神境界”的探索,最終揭示了中國哲學“主體思維”的終極關懷(精神境界)和精神特質(情感意向)。於是就開辟了:(3)“情感哲學”階段。這是作者正在做的最具獨創性和開創性的工作。我們發現作者上下求索確實有壹個明顯的軌跡,那就是“不斷探索精神問題,以揭示中國哲學的深層含義。”(第447頁)作者的論文看似在縮小、濃縮、深化,但它對整個中國哲學傳統的解釋力卻在不斷地擴大、增加、加強,正應了老子所說的:“為道而失,為失而失,以致無,無所為也。”這本書所闡述的“精神境界”,既是作者在思想深度和高度上“超越自我”的支點,也是“理解”中國哲學精髓的壹把鑰匙。以作者所揭示的“精神境界”來評判20世紀中國的哲學研究,其實是壹種特定意義的概括。而這是本書的重要內容。作者談了本世紀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各種問題。壹句話,那就是“在西方”。這的確是本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最大問題。即使人們在比較中國和西方,他們認為他們想揭示中國哲學的特點,但歸根結底,潛意識仍然是基於西方哲學的思維模式。不言而喻,像胡適這樣的科學主義的西化,就是對於現代新儒家最有成就的牟宗三先生來說,他對中國哲學的“道德形而上學”的解釋,所謂“消化康德”,仍然是西方的認知或理性主義的觀念;至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家,他們也在反思自己過去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簡單、概念性的解釋。作者對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尤其是“精神境界”的論述,有助於克服本世紀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這壹最大遮蔽。當然,正如作者所說,中國哲學的精神境界不是作者發現的;但筆者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超越了前人,主要體現在:1。確認中國哲學是壹種“心靈哲學”,心靈與境界問題是中國哲學的本質或精神。2.指出心靈最大的作用是創造壹種不同於西方“神”式的“聖人境界”;境界不同於認知,尤其是因為它包含了情感因素,包括道德情感、審美情感、宗教情感等等。3.特別是作者突破了前人用西方理性主義解讀中國哲學精神境界的思維模式,而是用壹種可以稱之為“情”的中國式理解方法“以物觀物”、“從中國說”。這是這本書最大的獨到之處,給人以啟示感。筆者比較了中西心靈哲學與中國儒道佛心靈哲學的異同,縱向比較了哲學家、玄學、理學與當代新儒家的異同,從儒家的“樂境”說到道家的“道境”說,從孔子的仁學、孟思的“誠境”說到馮友蘭的“天地境”說、牟宗三的道德形態。“超越”問題是近年來哲學研究的前沿課題。作者以他獨特的中國哲學的方式回答了關於中國哲學的獨特的先驗問題。作者指出,儒道佛都承認超越是心靈的自我超越,是心靈內在的創造功能。它是存在的,但它是內在的(“心是人的‘存在’。”P.51),不客觀不外在;超越的結果是建立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境界”,而不是彼岸和“上帝之城”;精神超越的根本方法是經驗和直覺,而不是理性思考或邏輯推理。應該說,這些確實是中國哲學“超越性”的基本特征。但是作者並沒有就此止步。作者從對“精神境界”的進壹步追求出發,揭示了中國哲學的“感性”特征。這是本書最大的發展,不僅是作者自身哲學研究走向的新發展,也是整個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的新發展。關於中國心性哲學的特征,過去有“實踐理性”和“人文理性”等各種說法。作者提出,中國哲學也重視“知”,也是“智”之學,但並沒有把知與情完全割裂開來,形成主客對立的哲學體系和理論理性的系統哲學;而是把人的情感需求、情感態度、情感評價、情感內容和形式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以此為契機,探討人的智慧和精神生活。“如果要談中國哲學的特殊性,我認為這是它最重要的特殊性。”(P.18)這的確是壹個前無古人的真知灼見。作者闡述了這壹論斷的理由,論述了情感與境界、情感與價值、情感與理性的關系,並闡釋了中國情感哲學的現代意義。其中,情感與境界的關系是重中之重。從對“精神境界”的探索到對“情感哲學”的探索,作者指出,中國的情感哲學關註的不是情感反應等低級心理狀態,而是審美、倫理和宗教的高級情感;它不是某種情感上的快樂或享受,而是壹種理性甚至超理性的精神感悟和精神境界。所以,情感問題是境界問題,境界問題也是情感問題。作者除了闡述情感本身的本質以及情感與美之間的關系外,還重點闡述了情感與善(心靈的意向)以及情感與真理(心靈的認知方面)之間的關系。作者指出,情感和心壹樣,可以“上下而談”。向上,情感與道德理性相關,所以與“善”統壹;情感作為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有其自身的普遍理性原則,因此與“真理”是統壹的。從而闡明了中國哲學中“情與自然相統壹”和“理與理相統壹”的原則。作者對中國哲學情感特征的探索,確實是前所未有的發展。為此,我們期待早日讀到孟老師正在書寫的情感哲學,相信壹定是在這種精神超越和境界基礎上的又壹次重大超越。最後,談談孟先生對現代新儒家的超越。這種超越是多方面的,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壹是對理學思維方式的突破。這壹點上面已經討論過了。二是對新儒家“道統”觀念的批判。現代新儒家秉承了宋學的傳統,尤其是心學。但作者並不是狹隘的文化保守主義者,而是始終強調“思想要開放”。這種開放不僅面向宋明時期除儒家之外的整個儒家哲學,而且面向以儒道釋為主軸的整個中國哲學。不僅面向東方,也面向西方;不僅為整個傳統,也為現代和後現代。比如關於與之爭,孟先生並不刻板,而是既看到他們的不同,又看到他們的聯系;又如,孟先生本人作為馮友蘭先生的後代,對“家法”並不固執,也絕不會排斥牟宗三的現代新儒學成果。正是因為保持這種開放的心態,作者才能不斷超越。
  • 上一篇:食品消費股的龍頭股有哪些?
  • 下一篇:中國南北方民歌的特色各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