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華民族有哪些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有哪些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部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美德在指導人們的言行處世和社會交往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這裏,謹根據個人理解並參考相關專家學者的歸納概括,將中華傳統美德歸納概括為以下10個方面:1.

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不僅在各個歷史時期,在各種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標準。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是同壹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的特征。“仁”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的擴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為“壹言以終身行之”的道德準則,認為“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2

.精忠愛國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逐步凝結成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這種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最質樸的情感和品性,它是愛親愛家愛鄉情感的升華。由此形成壹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愛國的精神和氣節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機存亡之際,各族人民都站起來反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不惜以身殉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戰國時期的屈原的愛國情懷;南宋嶽飛的“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南宋陸遊病危之際仍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清末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3.

克己奉公

中華民族由於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壹種整體主義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壹種克己奉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國倫理道德歷來把“公義勝私欲”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奉公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並不完全反對私利,關鍵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中國人歷來以“廓然大公”“天下為公”作為價值理想。中國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壹個“公”字。在這種精神培育下,我國歷史上出現無數愛國愛民、為民族為社會舍小家顧大家的傑出人物。4.

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註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壹。作為道德規範,有“禮制”、“禮節”、“禮儀”、“禮貌”、“禮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表現。“禮”和“仁”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仁禮兼備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別提倡的。5.

誠信知報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由於性善的信念占主導地位、強調發揮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信”、“報”的品德。“誠”即真實無妄,其基本含義是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正如《中庸》所說:“不誠無物”。“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為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國傳統美德把“信”和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之壹。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報”即知恩思報。回報既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與機制。孔子把“孝”的準則訴諸回報的情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人強調要報父母養育之恩、長輩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之恩。同樣“忘恩”、“忘本”、“負義”必然會受到嚴厲的道德譴責。在漫長的文化積澱中,“知恩思報”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6.

先義後利

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強調“見利思義”,並把它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孟子要求“先義而後利”,培養“配義與道”的浩然正氣。荀子明確提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宋、明理學家得出“利在義中”、“義中有利”的結論,明、清思想家則提出“正義謀利”,這種以義為本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歌,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方誌敏的“敵人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輝寫照。7.

勤勞節儉

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勞節儉著稱於世。數千年的勞動實踐形成了中國人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秀品質。與此相聯系,中華民族又有了尚儉的傳統。對勞動者來說,“儉”就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惜。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他把“溫、良、恭、儉、讓”作為重要德目,強調節儉戒奢。老子則提出為人處世的“三寶”:“壹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墨家主張“節用”、“節喪”。諸葛亮提出“儉以養德”。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壹直把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的壹條重要道德原則。8.

清正廉潔

清正廉潔,意思為高潔、清白、廉正、儉約、公正、明察,它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壹般人應備的品德。“廉者,清不濫濁也。”清白不汙、純正不茍,為“廉潔”;能辨是非、以義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約束而不貪求,是“廉儉”。“廉”的根本是取道義、去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法家把“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體表現是“正直”、“公正”、“正氣”。“正”即是遵循公義和道德。清正廉潔既是中華民族***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有的傳統美德。9

.篤實寬厚

中國是壹個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國家,長期的農耕生產,形成了中華民族質樸的品格和務實的精神。中國傳統美德崇尚質樸、樸素。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以“實”為標準,反對虛偽、虛妄。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要求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恥其言而過其行。”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以“實”為價值規範的美德,如老實、誠實、求實、踏實、實在,形成崇尚實幹、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在待人上,中華民族壹向以寬厚為美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在人與人的關系中,中國人講究“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和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達到人倫的和諧與人格的實現。現實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忠厚長者”等道德評價,都是中華民族寬厚品德的重要體現。10

.修己慎獨

中國傳統倫理認為“為仁由己”,只要安倫盡份、反躬內求,便是道德的完成。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儒家把修己、養身看作是立身處世、實現人的價值的根本。在中國道德史上,形成了壹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養方法,如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國的傳統道德歷來有“慎獨”的告誡,“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要求“君子”在自我獨處時也要嚴於律己,隨時隨地嚴格按照道德標準去行動。修已慎獨的修養傳統培育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當然,中華傳統美德絕非僅此十點,如果系統挖掘,還可以概括出更多。衷心希望有興趣的同仁,對此進行補充完善,以使更多讀者從中受益。

  • 上一篇:三菱空調到底是什麽?
  • 下一篇:以孝道為主題的演講稿800字(通用8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