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中原史前文化中原史前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領域廣泛。大約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在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了數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53座新石器時代房屋、370個窯洞、13座陶窯、灰坑、墓葬和甕棺,出土文物近5000件,尤其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人骨。出土釀酒文物,抄襲美國配方,生產出9000年前的古酒,轟動世界。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在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河南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和文化遺跡,如鼎、罐和壺。由此可見,河南不止壹個地方發現了史前文化,不僅僅是幾個地方的幾處歷史遺存,而是壹個連續的、大規模的歷史遺存。這些都充分說明河南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處於領先地位,也足以說明中原是中華民族文明起步最早的地方之壹。[2] 2.龍文化龍文化龍是智慧、勇氣、吉祥和尊嚴的象征。河南是龍的故鄉。被譽為人類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天的周口淮陽創造了龍圖騰,實現了古代眾多部落的第壹次大融合。被稱為人類另壹個祖先的黃帝,為了團結黃河流域各部落的思想和精神,在今天的新鄭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今天,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這就是他們來的原因。從出土文物來看,我省發現的龍文物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最為真實。距今6400年的濮陽龍邦是中國最早的龍圖像,被考古界譽為“中國的壹條龍”。中國第壹個都城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至少在3700年前就被學者命名為“龍”,等等。這些龍文物從夏、商、周、漢、唐、明、清壹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可以說是北京故宮各種龍像的祖先。中原和全國各地的許多民俗也與龍有關,如在喜慶的日子裏舞龍燈,在農歷二月初二祭祀龍王,吃龍須面,端午節賽龍舟。這些文化不僅在中國得到傳播和傳承,還被海外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中國居民區或在中國,龍是世界上最顯眼的裝飾品。起源於中原的龍形象,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團結的精神支柱。[3] 3.在政治文化史上,中原地區長期以來壹直是政治競爭、政權更叠和政權演變的大舞臺。發生了無數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活動,積累了大量的政治智慧和經驗,形成了非常豐富的政治文化。黃帝是公認的始祖,他創造了最初的政權,確立了國家治理的雛形。從堯舜禹的禪讓制度到夏商周的世襲制度,部落聯盟轉化為奴隸國家。之後,國家之間的紛爭、交流、結盟等政治行為不斷推動著政權的發展,開啟了封建社會的先河,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度。從夏到宋的3000多年間,河南壹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有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或遷都,形成了數次政治文明的高峰和輝煌。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四個:開封、洛陽、安陽、鄭州。中國的“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由此而來。4.聖賢文化與聖人老子之道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文化背景不同,崇拜也不同。印度崇拜動物,希臘埃及崇拜神靈,中國非常崇拜聖賢。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原地區湧現出了許多文化聖人,而且名氣很大。比如姜太公、老子、墨子、範蠡、張仲景、張衡、許慎、杜甫、吳道子、朱載磐等。他們不僅以其偉大的人格為人們所敬仰,而且以其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思想創造了壹大批經典作品,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不朽的豐碑。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化,闡述了大量樸素的辯證觀點,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上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墨子“相親相愛,相得益彰”的觀點,莊子“天地同我,萬物同我”的觀點,韓非子以“法”為中心,融“法、術、勢”於壹體的執政思想,都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對普通百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4] 5.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之主。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先驅。他雖然出生在山東,但祖籍是河南,孔子講學遊說的主要活動區域在中原。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將儒學推向了壹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的主導思想。老子,道教的始祖,河南陸毅人。他長期在河南生活居住,《道德經》就是在河南寫成的。法家的主要代表韓非子也是河南人。從整體上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遞著壹種剛健進取、自強不息、中庸之道的人生哲學,既蘊含著“更新換代”的創新進取精神,又體現了友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西方許多傑出人物,如伏爾泰、狄德羅、托爾斯泰、布萊希特等,都受到過《道德經》的影響。托爾斯泰直到晚年還在讀《道德經》。他說孔孟對他影響很大,老子對他影響很大。6.名人和文化名人是壹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頂峰是聖人,也就是說聖人肯定是名人,但名人不壹定是聖人,名人的外延遠大於聖人。名人以其文化造詣、風格和創作影響社會,形成社會文化效應和時尚。中原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據統計,二十四史共有歷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歷史名人912人,占總數的15.8%。唐代留下名字的2000多位作家中,河南人占了20%。中原名士中,有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也有社會賢達、名人,如軍事家張儀、蘇秦,軍事家吳起,政治家子產、李斯、張亮、晁錯、司馬懿、姚崇、趙普。堯舜時代的智者許由,主張廢帝堯,被視為隱士的鼻祖。魏晉“竹林七賢”主要活動在河南焦作,其中阮籍、阮賢、單濤、湘繡等都是河南人。這些名人在社會歷史進程或社會時尚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7.英雄文化大禹治水雕像河南是壹片崇尚和產生英雄的土地,也是壹片熱愛和創造英雄的熱土。中原兒女在歷史長河中書寫的英雄譜,如燦爛的畫卷,在中國熠熠生輝。補天女神、誇父追日、大禹治水、龔宇移山等歌頌英雄的神話傳說都在河南產生和流傳。歷史上第壹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是河南登封人。代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是河南禹城人。她的義舉讓世界驚嘆,甚至美國人也把她的英雄故事搬上了銀幕,傳遍了全世界。張勛,河南鄧州人,唐朝名將,因堅守睢陽,“守壹城,保天下”,被後人奉為神明。宋朝時,包拯有開封府的知情權。他正直無私,不畏權貴,懲惡揚善,成為世人敬仰、世代稱頌的“包青天”。南宋愛國將領嶽飛,河南湯陰人。他“精忠報國”的誌向,“還我河山”的吶喊,“開長車破賀蘭山闕”的豪情,壹直激勵著中華兒女抵禦外侮,報效祖國。這些英雄壹直是人們尊敬和贊美的對象。這是壹種不尋常的文化現象。[5] 8.農耕文化農業最早出現在中原地區。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許多特色農耕技術和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證據,特別是打磨過的石磨棒,成為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眾所周知,黃三的首領伏羲教人“織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人稱“神農”,教人播種收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用疏浚的方法治水,促進了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河南人郭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理念傳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農業技術的發明創造,農業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都與河南息息相關。9.商業文化中國的商人、企業和商業文化起源於中原,這是考古和歷史學界的* * *知識。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國商業文化中的許多第壹。商朝的王海被認為是商業的鼻祖,即他是第壹個用牛車把貨物拉到很遠的地方做生意的人。第壹儒商老夫子,河南浚縣人。他不僅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壹個熱心公益事業的人,被後人稱為“商聖”的範蠡,就是南洋人。在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他悄然隱退,將自己的才能投入到商業中。第壹位愛國商人是新鄭人高閑。在他做生意的路上,他被秦始皇入侵,並以他的十五頭牛為代價從秦軍退休。此外,中原還創造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壹。比如,中國歷史上第壹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的洛陽,政府頒布的第壹部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簽”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征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壹個有戰略思想的工業商人是東周洛陽的白圭,第壹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天商丘的計然。最早的商人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鄭國,也就是現在的鄭州。世界上第壹個真正意義上的百萬人口以上的國際大都市是北宋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654.38+0.5萬多。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壹盛況的真實寫照,而倫敦這個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壹,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書寫了“富不過十二代,四百年不敗”的商業神話。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0、科技文化原始科技文化相對發達,具有內容廣泛、發明創造實用、歷史發展傳承等特點。例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它的冶煉和鑄造技術不僅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最先進水平,就連現代人也驚嘆不已。三門峽出土的西周青銅柄鐵劍是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器物,被譽為“中華第壹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是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時期,河南人杜世發發明了“水排”爆破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陶器和瓷器也首先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五彩繽紛,古樸典雅,不僅代表了歷史上制瓷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俗話說“壹件鈞瓷不如壹家萬貫”,正說明了這個道理。有“聖人”之稱的東漢太史令張衡,比西方早1700年發明了“地動儀”。當代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創立的“亨廷頓理論”比“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在唐代,壹位來自河南的僧人壹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還提出了“恒星自行運動”的觀點,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了1000年。他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世界上第壹次子午線測量,這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裏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和發明的。11、中醫文化中醫文化以其整體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獨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藥方法而聞名於世,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國粹。黃帝被後世公認為中醫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纂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提出六經辨證理論體系,是我國第壹部集理論、方法、方藥於壹體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方子洞”現存北齊中醫全方118張,治療疾病37種。這些藥方是中國最早的石雕藥方。北宋首都開封有商醫局、禦醫院、醫秘庫、太醫局、翰林醫宮等機構,在當時都是首屈壹指的。放置在“醫學宮”中的精心制作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源地的象征。可以說,中醫文化起源於中原,這裏中醫大師雲集,中醫文化發達,中醫名著誕生。[6] 12、漢字文化漢字是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誌,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文字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四千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是壹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出現和每壹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地區。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人物是在河南創作的。第壹個完整的中國文字系統——甲骨文,在河南出土。幫助秦始皇“同書”、制定《小傳》書寫規範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纂世界上第壹部字典,總結漢字生成規律,統壹詞義分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中國文字學的傑作。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標準化字體“宋體”產於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也發生在這裏。13,詩歌文化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集《尚書》是東周洛陽的史家們編成的壹本書。在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河南省的作品有100多首,占總內容的三分之壹以上。魯迅說,在秦朝,河南上蔡,只有李斯可以稱得上文學家。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首創騷體賦,張衡《二井賦》為漢賦之最,賈誼與晁錯將西漢政治理論推向高峰。漢魏“建安七子”中的阮儀,應該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揚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是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是商丘,二者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漢族南遷,以謝靈運山水詩、江淹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的作品,促進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位詩人中,河南有兩位。詩聖杜甫,河南鞏義人。他以陰郁失意的筆調反映了壹個時代的滄桑,他的詩被譽為“詩史”。白居易是壹位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河南新鄭人。他的詩歌《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傳誦千古的佳作。韓愈,孟州人,“八代之衰”,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巔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14、宗教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特征就是儒釋道的合流,其中佛教和道教都屬於宗教文化,它們的繁榮發展與河南有著密切的關系。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創始人老子李坤是河南陸毅人。登封中嶽廟是歷代帝王祭祀中嶽神的地方,是中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之壹。濟源吳王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成鎮帶於震公主出家的地方。佛教傳入中國後,第壹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佛教三大藝術瑰寶之壹的洛陽龍門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推動佛教信仰普及的凈土宗祖籍在開封索國寺。標誌著佛教文化中國化初步完成的“禪”,祖籍在嵩山少林寺。玄奘法師,在佛教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赫赫有名,河南偃師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儒釋道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腳下。15、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原地區的民俗文化特色鮮明,豐富多彩,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生活、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日、集會等各個方面。西周時期中原地區形成的婚禮“六禮”,逐漸演變為求婚、設禮、嫁娶等固定的婚姻習俗,並延續至今。20歲時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習俗,如春節祭竈、守歲、吃餃子拜年、正月十五過元宵、三月祭祖掃墓、五月端午插艾葉、七月觀星、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大多發源於中原,流傳全國。中原的民俗也創造了民間的生活形式和藝術作品,古老的民間節日,如太昊陵廟會、洛陽花會、信陽茶節、馬街書市、開封夜市等,從未停止存在。開封的鼓、邊繡,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南陽玉雕,濮陽和周口的雜技等民間藝術在國內外都很有名。中民俗文化因其“屹立於世界之巔”而廣泛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中國和世界的華人族群。比如飲食方面,廣東人在豆腐上挖壹個洞,用肉末填滿,蒸熟後吃,其實是客家人從中原帶來的吃餃子習俗的變異。中原民俗的廣泛影響可見壹斑。[7] 16、武術文化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顯著特征。中原武術文化技術天下第壹,德傳中國。“少林天下第壹”的說法形象地說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說和幫助戚繼光抗擊日寇的輝煌業績,使少林寺遠近聞名,成為中華武術聚集、傳播、發展的地方,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壹重要流派。其特點是剛柔相濟,目的是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它已經傳播到五大洲,成為億萬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7,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國姓氏的搖籃,中國姓氏無論起源還是大量衍生都與中原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姓氏大典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1834個起源於河南,占38%。前300名姓氏中,171根在河南,占57%;在按人口排列的65,438+000個姓氏中,無論是以李、王、張、為代表的中國四大姓氏,還是以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氏,都有78個姓氏起源於河南,它們的根都在河南。近年來,我們舉辦了以“所有姓氏同根,所有案件同源”為主題的姓氏文化節,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壹股在河南尋根、朝聖、祭祖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特有的文化現象。1 8、飲食文化豫菜是中國最古老的菜系,是中國八大名菜的母菜。歷史上曾作為宮廷美食風靡全國。豫菜始於夏、商,歷經東周、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不斷發展。到了北宋時期,它已經形成了壹種風味獨特的重要菜肴。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河南位於黃河中下遊,沿黃河700多公裏。它是搖籃的中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壹。4000多年前,夏柒在蔚縣設宴招待諸侯,史稱“君太閣”,是中國最早的宴席。”禮記。《王制》說:“養老時,有虞之人贈燕,之人贈之...”、“殷人送禮以食...”,這是中國壹種古老的宴會制度。本文中的俞家在河南省虞城縣。安陽地區的殷“以酒為池,掛肉為林”......喝了壹晚上的酒”。這是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宮廷嬉鬧宴。夏少康被彜族人追殺,逃到有宴會制度的俞家當廚師。後來夏朝復辟,邵康當上了君主,可謂“君主大廚”。商都創始人伊尹,出生於河南省伊川縣。他擅長烹飪,堪稱“總理大廚”。伊尹被後人尊為烹飪之祖。歷史上著名的“周王八寶”對豫菜影響很大。經過歷代廚師的繼承和發展,內容不斷豐富,技藝不斷提高。唐代,武則天在朝廷時制,改國號周,定都洛陽。附近山區的民間湯菜進入宮廷,經專家精制後,成為定制的“洛陽水席”,是豫菜中的壹朵奇葩。
上一篇:2012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下一篇:大學熱門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