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繪畫有哪些

中國傳統繪畫有哪些

淺談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 , 中國畫這壹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繪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代表了東方民族特殊的藝術審美觀念。縱觀中國繪畫史,我們會清醒地發現,創新並不是現在才提出的問題。從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等,哪壹個不是在創新中崛起、發展、壯大的呢?藝術貴在創新。對於這壹點,中國畫家似乎沒有太大的分岐。但關於中國畫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怎樣把握、如何去創新等問題倒是眾說紛紜,因此,我們很有探討的必要。對於傳統,多數畫家僅把畫史上幾個著名畫派的技巧及風格當做傳統的本質而加以繼承。畫派的技巧和風格是形成與發展傳統的重要因素,是傳統的具體體現,但絕不能代替傳統。所謂傳統,筆者認為,指的是對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觀點、藝術方法、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質性。什麽是中國畫的傳統?根據中國畫發展的特點,筆者將其概括為以下五點:壹、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中國畫創作的壹個重要原則。中國畫講究氣韻、追求意境。壹個畫家應具備“畫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無神,那麽即使畫得再像也不是中國畫所要達到的目的。有形無神的畫是存在的,而有神無形的畫是不存在的。寫形是為了傳神、為了暢神。形可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要知道,“以形寫神”的最終目的是“達意”。蘇軾曾言:“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沒有“形”的支架,“神”無處依附。相傳五代荊浩為松寫生的畫集達幾萬冊,所以用筆能夠“運轉變通”、“如飛如動”,用線既不專以渾樸勝,也不專以娟麗勝,而是達到了所謂“神化”的境地。中國畫歷來要求以“形”這個支架表現“神”。這個“神”指的是客觀對象的生命力、生動氣韻和本質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現代大家齊白石、黃賓虹都提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畫才算是好畫。也就是說,畫得太像就太俗了;畫得壹點兒也不像,更不是中國畫。所謂“意象造型”就是這個道理。而從西方繪畫史來看,古希臘以及文藝復興以後的繪畫著重於形的逼真再現;發展到現代派,則走上了另壹極端。現代派畫家主張繪畫是“自我表現”的憑借,因此,可以隨意擺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談不上了。二、中國畫以線、墨為主,講究筆法,追求“筆精墨妙”的藝術效果,講究骨法用筆。這些都是對筆墨內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它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是表現神情的依憑。畫家以挺勁的筆法將自己的感情傾註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過程中,畫家的感情就壹直和筆力融在壹起。筆所到之處,留下的盡為畫家感情活動的痕跡。用筆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畫的重要特征。雖然西方畫家也用線條,現代派繪畫更追求曲線美,但西方畫的線條不像中國畫這樣具有豐富的變化,同時又有嚴格的用筆規律和用筆方法。黃賓虹這樣總結中國畫的用筆:“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墜石。”這是對中國畫筆法的高度概括。中國畫中雖然有“沒骨法”,但此法在著色過程中仍然很註重筆法。要知道,點是有體積的,點是力量的積聚,積力而成的線也有內在之骨。三、中國畫在色彩上以墨為主,強調“墨分五色”、“尚純而戒駁”。中國畫雖也講究隨類賦彩,但最重要的是畫面整體效果。為了整體的需要,對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變動。在中國畫中,無論是平塗的重色,還是暈染的輕色,都“尚化而戒駁”。墨是中國畫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種。每壹種墨色若運用得巧妙、適當,則會呈現豐富的變化。創作中國畫時,如何繼承傳統壹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繼承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創新的前提是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當然,對傳統繪畫的繼承並不是不加思考地繼承,而是有選擇地繼承,且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關於這壹點,“揚州八怪”認為,繪畫“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對於前人的繪畫,應該“師其意不跡象間”;或者說,要“學壹半,撇壹半”。這壹點也是很重要的。四、中國畫的構圖講究氣勢,不受透視規律束縛。畫家取景時,要步步移、面面觀;要善於利用紙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悶。“畫意”是畫家精神感受的傳達。構思“畫意”是創作的開始。它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壹。“畫意”在構思之後並不是不可變化,而是可根據需要在作畫過程中不斷調整。畫家邊作畫邊改變自己的“畫意”,在逐步完善繪畫中尋找創作的樂趣。因此,作品的“畫意”產生於作畫前,完善於創作中。構圖是因得勢而稱盡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勢不同而變化的。構圖、布勢有兩種,壹張壹斂。張的力量是向外擴散,呈輻射狀,能給人壹種畫外有畫的感覺;斂的力量是向內集結,能給人壹種畫中有畫的感覺。壹張壹斂以求其變、求其勢。宋王微《敘畫》載:“夫言繪畫者,意求容勢而已。”而西方畫的構圖有嚴格的透視規律,不太講究對畫家情感的抒發。五、詩書畫印有機結合,是中國畫區別於其他畫種的壹個特征。傳統的形成,取決於壹個民族獨特的歷史經歷和生活習慣,以及特殊的審美觀念。它是在歷代畫家的不懈努力下演變而成的。而這種傳統反過來又成為民族精神的壹個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東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國畫之所以被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也正基於這壹點。若用以上的傳統精神來審視我國繪畫史上的各種流派,我們可以發現,壹切優秀流派的畫家都在藝術上既繼承了傳統精神,又有獨特的畫風,正所謂“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家之生面”。而守舊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當做傳統來繼承,以此代替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表現,使藝術失去了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謂“只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傳統就像大樹的主幹,壹切創新的流派是它無數的分枝。這些創新的分枝壹方面從主幹獲取水分和養料,另壹方面又從外界獲得陽光和空氣,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豐富、更充足的養分提供給主幹,使其成為蔥郁茂盛的參天大樹。因此,當代畫家要創新,不能僅從傳統的技法和表現形式出發,而是要結合中國的繪畫理論,緊跟時代步伐,並融入自己的審美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所創新。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 上一篇:中原文化舞臺的內涵
  • 下一篇:中國古代婚嫁禮儀有那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