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看到,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顯不同於其他地域文化,其最值得註意的特點是與中國文化的直接聯系。由於黃河的泥沙沈積和氣候等諸多便利的自然條件,這裏自古就形成了發達的農業文明,並在第壹時間跨過了“文明的門檻”。這種文明衍生的文化為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禮儀提供了基本模式。同時,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文化整體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於其強大的輻射力。在中國歷史上,它依靠先進的生產方式、軍事擴張,甚至中央政府解體導致的移民大規模遷移,向四面八方擴散。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這主要表現為:
根源: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鼻祖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史前文明,還是文字記載以來創造的文明,都充分體現了這壹點。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呼圖羅”等神話傳說,到早期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裏頭文化的考古發掘,河南省境內有大量遺跡。被視為中華文明之根的夏商周,也起源於河南。儒、道、墨等諸子思想作為東方文明軸心時代的標誌,是在研究總結三代文明的基礎上,在河南誕生的。
原創性:中原文化在構建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無論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構建,還是漢字和商業文明的創造,甚至是重大科技發明和中醫的出現,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記。《易經》和《道德經》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獨特發現,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黃帝和李斯提出的郡縣制,確立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模式。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張衡的《渾天儀》都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包容性:中原文化具有兼容壹切善,融為壹體的特點。中原文化通過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多種途徑,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和不斷升華。考古學家發現,20萬年前,南北文化在中原相遇。進入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文化融合加深。新石器時代的中原文化與周邊區域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中原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海岱族與中原民族交流融合的結果。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壹些具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色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當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的成果,鑄造自己的文化。漢唐時期、、胡舞、飲食傳入中原,都融入了中原文化。世界其他地方的宗教基本上都是排外的,而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傳入中原,卻被當地的儒道文化所接受。
開放性:中原文化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第壹,處處輻射。如嶺南文化、閩臺文化、客家文化,它們的核心思想都來自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對潮汕文化影響很大。二是化民為俗。中原文化中的壹些基本禮儀規範,往往被統治者編成統壹的範本,推廣到社會和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從而達到“萬裏同款”的社會效果。三是廣而告之。自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通過陸路交通由東向西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朝鮮和日本的古代文明,也開辟了延續數千年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扶桑等歷史記載,都書寫了文明在中原傳播的壯麗畫卷。自北宋以來,中原文化憑借當時最發達的航海技術在南亞、非洲等地廣為傳播,也開啟了世界文明海上傳播的新紀元。
根本:中原文化在中國文化體系中處於主體和骨幹地位。在與其他文化的不斷融合和交流中,中原文化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由此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大同”、“和合”等中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善良忠信等,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動,如婚喪喜慶20歲,都成為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正如壹位著名的考古學家所說,中原以外的所有文化區域都是接近或圍繞著中原文化的,很像壹朵巨大的花。這些外圍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形成了中華文化燦爛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