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和審美觀念的差異,以及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不同,民居的平面布局、構造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征也各不相同,表現為古樸自然,但也各有特色。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往往通過現實的或象征性的手段,將自己的願望、信仰、審美觀念,以及自己最渴望、最喜愛的東西,反映到民居的裝飾、圖案、色彩、風格之中。如鶴、鹿、蝙蝠、喜鵲、李子、竹子、百合、靈芝、萬字紋、漢族回文、雲南白族荷花、傣族大象、孔雀、檳榔等。這樣,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就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具有對稱的布局。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屋,中間的主屋體系最受推崇。它是舉行家庭禮儀和接待貴賓的地方。每棟房子都面向庭院,由陽臺連接。北京四合院雖然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家族制度的具體體現,但庭院寬闊,尺度適宜,安靜親切,花木有序,是理想的戶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的房子大多都是這種寬敞的四合院。與官方建築不同,住宅建築沒有壹套程序性的規章制度和慣例。他們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身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的特性來建造房屋。它可以自由地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身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進行建設。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體現出功能實用合理、設計靈活、材料結構經濟、外觀形式簡潔等特點。特別是廣大民居的建造者和使用者都是壹樣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所以民居的做法更加以人為本,經濟實惠,最能體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木制框架庭院風格
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民居形式,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為漢族、滿族、白族和其他壹些少數民族的大多數人所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主軸線上建有正廳或正房,正房前有東西向的廂房相對。四合院就是由這種直立式、兩廂式組成的,俗稱“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女人住內院,來客和男仆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區分輩分、輩分和內外的禮儀要求。這種住宅形式遍布中國的城鎮和鄉村,但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不同,它有自己的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
四水歸堂式
中國南方的房屋名稱很多,平面布局與北方的“四合院”基本相同,只是庭院較小,僅用於排水和采光(“四水歸堂”是當地俗稱,指各屋頂內坡的雨水流入庭院)。這種住宅是先進院落,主房往往是廳堂。庭院略開,廳堂更開,與天井內外相通。後院的房子大多是樓房,天井更深更小。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地面多鋪石板,以適應江南溫暖濕潤的氣候。江南水鄉的房子,往往都是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都有自己的碼頭,用來洗漱、抽水和上下船。
壹張照片
雲南省(中國西南)的“壹陰”民居可以作為這類民居的代表,湖南省(中國南方)等省稱之為“陰子房”。這種住宅的布局原理與上述“四合院”基本相同,只是房屋的四角相互連接,形成壹個印章狀的“壹封”住宅樓,木結構,土坯墻,繪有彩畫。
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居住的圓形建築。壹般是三到四層,最高的是六層,包括院子在內,可以住50多戶。院內有廳堂、倉庫、谷倉、水井等公房。這種房子防禦性很強。客家人創造了獨特的建築形式來保護自己的生存,沿用至今;如客家古民居——四蛟龍何子淵故居等。
洞穴風格
窯洞主要分布在我國中西部黃土層較厚的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地區。利用黃土墻立不住的特點,將拱形窯洞橫向挖掘。這種窯洞具有節省建築材料、施工工藝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等優點。窯洞壹般可分為五種:靠山窯、平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
幹式隔膜型
幹欄屋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是傣族、景頗族、壯族的居住形式。柵欄是用竹子和木頭建造的建築。是單體獨立建築,底層架空,用於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是防潮的,可以防止昆蟲、蛇和野生動物的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