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我去觀瞻雲丘山的塔爾坡古村落,在農家的炕頭上看見了壹只猴子,當然是個石頭猴子。我很好奇,把個石猴擺在炕頭幹啥?壹問方知是拴小孩子的。農家辛苦操勞,主婦要照顧孩子,還要幹家務活。怕孩子從炕上掉下來,就拴在石猴上。那為啥要拴在石猴上,而不是石虎上?相比較老虎比猴子更厲害呀!見我有疑問,主人熱情告給我,別看老虎是百獸之王,比猴子厲害得多,卻把猴子敬若神明。據說,有次老虎帶著群獸在山裏洋洋得意地巡遊,壹不小心掉進了獵人的羅網。老虎急得拼命掙紮,就是掙不脫。眾獸看著大王身陷羅網,沒有壹個能出手相救。危急關頭,猴子爬上樹梢,解開繩索,放出了老虎。從此,老虎對猴子感恩戴德,畢恭畢敬。壹旦老虎有事外出,就將百獸委托給猴子管理,因而人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緣此,將孩子托付給猴子更為可靠。妳看,猴子在民眾中的地位有多麽尊貴!
護娃猴只是民間喜歡猴子的壹種體現,其實,類似的崇愛比比皆是。在碼頭上可以看見“護航猴”,20世紀70年代,黃河三門峽壹帶的渡口都有系繩拴船的木樁,木樁頂端雕刻的就是虎視眈眈的猴子。人們說,猴子水性好,能保駕護航。猴子水性何來,仔細壹想不是曾經潛入東海龍宮取寶嗎?在鄉村的拴馬樁上,可以看見“避瘟猴”。這個風俗流傳很廣,山西、陜西、甘肅壹帶的鄉村,尤其是大戶人家的門前,都有雕刻著石猴的拴馬樁。在壽誕的慶典上可以看見“抱桃猴”,有的是繪畫,有的是雕刻。原因是猴子喜歡桃子,曾經摘得天宮的賀壽蟠桃。讓猴子獻桃,享受與天神壹般的待遇,實乃大富大貴,大吉大利。
總之,自從猴子走進《西遊記》就成為神通廣大的靈運大仙,因而炕頭、墻頭、碼頭、槽頭,處處都能夠與猴子照面碰頭。甚至,因為孫悟空降服過龍王,而龍王可以興雲布雨,倘遇天旱還有人擡著猴子禱告祈雨。當然,也不乏將猴子捧上戲劇舞臺的,《水簾洞》《安天會》《花果山》《火雲洞》《火焰山》,以及《大鬧天宮》,都是猴戲,都能博得廣眾喝彩。最為出彩的還是電視劇《西遊記》,天上人間,玉宇瓊樓,神仙妖怪,善惡大戰,看得人眼花繚亂,能把壹切憂煩置之度外。
寫到此,足以看出猴子已深入人心,幾乎無處不在,完全可以擱筆了。可是且慢,還有壹個重要的石雕沒有登場,這就是三勿石猴。三勿石猴流行於山東,雕刻著三只猴子,壹只蒙眼,壹只捂耳,壹只掩嘴,喻示的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三勿”不就是孔子在《論語?顏淵》裏的名言嗎?難怪流行於山東。倘要是再雕塑壹只端端正正的猴子,象征“非禮勿動”,那就更完美體現了聖人之言。不過,這三點確實至關重要,應該刻下。人類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如錢江潮水,鋪天蓋地般湧來,若是不分青紅,不辨皂白,隨波逐流,恐怕不身陷泥沼,也會南轅北轍。即使驀然回首,迷途知返,也不知誤了多少大好時光。
三勿猴,把猴文化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在年畫盛行的年頭,猴子的畫幅是人們的首選,每逢大年親朋好友會互贈猴畫。皆因猴與侯讀音相同,便延伸出祝賀高升的美意。壹只猴爬在楓樹上掛印,那是“封侯掛印”;猴子騎馬,那是“馬上封侯”;猴子如果不是騎馬,而是騎在另壹只猴子的背上,那就更高壹籌,“輩輩封侯”;假如九只猴子攀援在壹棵松樹上,那就是天長地久,延年益壽,九只猴子為“久”,松樹則代表常青不老嘛;倘要是猴子蹲在桃樹上,兩只手臂彎伸在耳朵兩側,猶如壹對蝙蝠,那就是福壽雙全。
文化典籍裏的猴
《韓非子?外儲說》中有個棘尖刻猴的故事。故事說,燕王喜歡奇巧之術,有個衛國人投其所好,聲稱能在荊棘尖上刻出母猴。燕王很高興,就讓他享受五乘的俸祿。那時方圓六裏為壹乘,五乘為方圓三十裏,足夠他頓頓吃香的喝辣的。可燕王也不傻,要親眼觀看這獨門絕技。哪知,那廝精明過人,馬上說,要看也可以,需要燕王半年不能入宮,還要齋戒,不飲酒,不食肉。即使齋戒時間到了,也只能在雨停日出、半明半暗的時辰才會看見。真沒想到棘尖刻猴這麽神秘,弄得燕王有些暈頭轉向。
好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刻猴的人高明,還有比之更高明的。鄭人告訴燕王,棘尖刻猴要用刀具,棘尖那麽細小,刀具肯定更細小。大王不必看他雕刻,看看他那細小的刀具即可。燕王甚喜,叫來那個刻猴的人說要看他的刀。那人謊稱回家去取,卻自此黃鶴壹去無消息,逃跑了。
韓非子在此雖然寫到了猴子,可那只是背景,猴子連拋頭露面的機會都沒有。莊子則不然,寫猴子就讓人家堂堂正正出頭露面,而且寫得風趣幽默。宋國有個老人特別喜歡猴子,便餵養了好幾只。猴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壹心壹意繁殖後代。猴子生猴子,幾只變成壹大群。這壹來老人犯了愁,沒有那麽多吃的餵猴子呀!過去他用橡子餵猴子,從不限量。現在他要限量了,還仁慈地與猴子商量,早上吃三顆,晚上吃四顆,可不可以?猴子個個惱怒,叫嚷抗議。老人沈默壹霎,又宣布:“這麽吧,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滿意了吧?”猴子們無不高興,壹樁難事以皆大歡喜為結局。
不過,莊子可不像我這麽啰唆,他敘述起來要言不煩。《齊物論》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這裏的語句沒啥難懂的,唯“賦芧”意為分發橡栗。讀過這則故事,不得不稱贊莊子實在睿智。莊子用睿智塑造出老人,老人用睿智忽悠了猴子。忽悠了猴子也不見得猴子傻呆,還覺得天真純樸,惹人愛憐。
或許正緣此,莊子頻頻讓猴子出場演繹他要講的道理,在《徐無鬼》裏,群猴出場,壹猴風光。可惜,這只風光的猴子慘死在飛箭之下。吳王渡過長江打獵,猴群四散逃走。唯有壹只猴子不僅不走,還飛躍不止。這只猴子敢於如此,是因為它身懷絕技,在樹枝跳躍如履平地。見這麽多人來了,就想賣弄壹番。吳王彎弓搭箭,壹射不中,二射不中,再射還不中。他惱火了,命令隨從壹起放箭。箭如雨下,猴子哪能躲開,抱樹而死。猴子的慘死讓人大為不忍。好在猴子慘死不是莊子的本意,他是借助猴子告誡世人。吳王見猴子死去,回身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是說,這只猴子依仗它的靈巧蔑視我,才受到懲罰而死。妳要以此為戒,千萬不要傲視他人!顏不疑心領神會,“去樂辭顯”,務實低調,三年以後舉國上下無人不贊揚他。
可愛的猴子,自古以來就是喻人醒世的活樣板啊!
成語歇後語中的猴
中國的詞語眾多,像是密密麻麻的森林。猴子早早與人們結緣,給大夥兒帶來了數不清的歡快與穎悟,因而詞語裏邊棲息著數不勝數的猴子。這裏只能將有關猴子的成語鉤沈出來。若是還不過癮,就再粘貼些歇後語與大家分享。
說到成語,率先跳出來的是殺雞嚇猴。這則成語包含著壹個故事。有個耍猴的新得壹只聰慧機靈的猴子。聽到鼓聲即跳舞,聽到鑼聲翻跟鬥,招招逗人發笑。就是這廝愛使小性子,發起脾氣,蜷伏不動,鼓聲鑼聲再響,也如秋風過耳。主人呵斥,不理不睬,甚而眨眨眼睛,不屑壹顧。主人雖然氣惱,可又舍不得打它。忽然,靈機壹動,抓來壹只公雞,放置猴子面前,又打鼓,又敲鑼。公雞沒經過這場面,嚇得萎縮成壹團,壹動也不敢動。主人手起刀落,公雞流血喪命。這濺血飛紅的情景可把猴子嚇壞了,哪還敢再耍脾氣,聞鼓就起舞,聽鑼翻跟鬥,乖巧極了。這就是殺雞嚇猴,由此派生的成語還有:宰雞教猴、殺雞駭猴、殺雞儆猴等等,雖然用字不同,卻是壹個意思。
接著亮相的是: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根底深厚,《史記?項羽本紀》裏記載,項羽兵進鹹陽大肆屠殺,將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殺死不說,還壹把火焚燒了秦宮,熊熊大火三月不滅,慘烈得前所未有。然後,盡收寶物美女東歸。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看著殘破的廢墟,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是要回歸故裏,賣弄這不可壹世的權勢。勸說的人大失所望,嘆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而冠,藏在秦漢興替的歷史深處。看完這則故事,就明白了是在譏諷愚魯無知、空有其表的人。後來有所引申,比喻形同傀儡,或是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與之用字不同、意思相同的成語還有:沐猴冠冕、沐猴衣冠、衣冠沐猴等。
驀然照面的成語是猴年馬月,意思指遙遙無期。可為什麽猴年馬月就是遙遙無期的代名詞?這要從傳統的幹支歷法和十二生肖說起,幹支即天幹地支。天幹猶如樹木的主幹,地支猶如樹木的枝杈。這裏涉及的是地支與生肖。地支十二個,生肖十二種,恰恰相吻合,搭配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與年、月、日對應輪回。年、月、日對應的地支和生肖輪回次序永恒不變,除每年的所屬不同外,月和日都是固定的。比如,五月草長鶯飛,人歡馬叫,屬於馬月,年年五月都是馬月。馬和地支的午搭配在壹起,時分當是11時至13時,每日這兩個小時都是馬時,多稱午時。而年則要12個輪回才能轉來壹次,2016年輪轉回來的正好是猴年,農歷五月是馬月,壹個“猴年馬月”即將光臨。真乃遙遙無期誠可期,只要努力就會大有作為啊!
和猴子相關的成語很多,不能再壹壹解釋,只能點到為止。猴子搏矢,形容喜歡賣弄小聰明容易上當;尖嘴猴腮,形容相貌醜陋而粗俗;弄鬼掉猴,比喻調皮搗蛋;軒鶴冠猴,比喻濫廁祿位,虛有其表;驚猿脫兔,形容受到驚嚇,倉皇逃跑;獼猴騎土牛,比喻職位升遷得很慢……
最為討人喜歡的是與猴子相關的歇後語,不僅通俗明白,而且幽默風趣。試看,猴屁股——自來紅;猴子拉犁——頂牛;猴子拿棒槌——胡掄;猴王鬧天宮——大打出手;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腳;猴子爬上旗桿頂——高高在上;猴子倒立——尾巴翹起來了;猴子爬竹竿——上躥下跳;猴子坐火箭——遠走高飛……實在多得數不清。猴子早已成為國人精神文化世界裏的形象大使。